無毒米養出文創、觀光客群 - 彰化莿仔埤圳協會

2022-11-28
{{ (language == 'en' ? 'Citizen' : '公民')}}
社會經濟入口網
798
{{ (language == 'en' ? 'Good Health and Well-being' : '健全生活')}} {{ (language == 'en' ? 'Decent Work and Economic Growth' : '良好工作')}} {{ (language == 'en' ? 'Responsible Consumption and Production' : '產消責任')}}
無毒米養出文創、觀光客群 - 彰化莿仔埤圳協會

首圖圖說:沿著莿仔埤圳溝望去,滿眼肥綠農田。過往河岸水草蔓生,生態豐富,如今這裡是友善農作推廣重鎮,也是永續生活的新農鄉。

彰化縣莿仔埤圳產業文化協會,將濁水溪沿線農產結合在地文化,以創新食農教育,翻轉了傳統農業,打造出農鄉新模式。疫情時代,還打造「阿畝ㄟ菜市仔」蔬菜箱,建立小農和消費者共好模式

「當初我們算是受到吳音寧(前台北農產運銷公司總經理)的感召返鄉,但每個人的原因不太一樣,」12年前落腳異鄉的巫宛萍回想初衷,「我是念社區營造的,所以希望可以從無到有自己一手做起來。」

無論出於什麼動機,促成這群年輕人採取行動的主因是一起農業用水的抗爭事件。

「護水運動」吸引青年為溪州續命
彰化縣溪州鄉的「名產」,是寫台灣人、敘台灣事、繪台灣景、抒台灣情的詩人吳晟;2011年起,卻發生長達1年半的「護水運動」:當地稻農反對政府攔截濁水溪,直送中部科學園區第四期廠區。

一旦這項工程完成,可能大大影響溪州農民的灌溉用水,因為這裡有清末修築的全台第一條人工水圳「莿仔埤圳」,它貫穿全區,是溪州鄉稻米產量多年來穩坐全縣第二高的關鍵。若是原本的「供四停六」給水政策再收緊,稻農生計就會拉警報。

鄉民喊出「顧田水、救農業」口號,打動2010年到此參與文化季的駐點青年藝術家巫宛萍,她說:「我那時候單純是想為社區服務。因為護水行動認識吳音寧(吳晟之女)和共事夥伴,然後就『回不去了』!」

推動友善耕作  從保證溢價收購做起
她親身走過守護水圳的歷程,堅持到2012年下半年政府讓步,護水行動落幕。這一批熱血青年,不想被地方視為喊完口號就離開的過客,2011年共同成立了彰化縣莿仔埤圳產業文化協會,一邊申請國家濕地保育計畫補助,另一邊則是與稻農一起推廣不用農藥、化肥與除草劑的友善耕作。

莿仔埤圳協會推動友善耕作的過程,和全台灣有志一同的社團組織一樣,打從第一天起就挑戰不斷。「以稻農的立場來看,就是求生計,所以認定友善耕作是『不可能的任務』,因為就他們的生命經驗來看,沒有用化肥、除草劑,稻米種不起來。」

保證溢價收購通常是最管用的招數,因此協會向當地居民集資,成立溪州尚水農產股份有限公司,每人一股10萬元,湊齊新台幣250萬元,然後一一拜訪稻農,承諾一分地出價2萬元收購,比農會高出50%,最終得到20多名稻農首肯,約莫10甲契作面積。

稻米收成後總是得賣出去。但是頭幾年,這群新手吃了不少苦頭,即使拜託親友捧場、請求企業認購,都跑不贏新米收成的速度。團隊成員後來實驗做會員制,例如將一年54公斤的額度,自由選配白米或糙米,提供一年3次免運寄送服務;此外,他們也跑248農學市集,加上用力宣傳,終於做到當年收成、當年賣光。

從無毒米拓展到文創、觀光
從莿仔埤圳協會到尚水農產,溪州鄉的社區營造工程,核心都在於復育可種植無毒米的優質水域與土壤,慢慢形成的良性循環,也成為巫宛萍推動環境教育的基礎。她從最受年輕人捧場的文創、觀光產業做起,近年來逐漸定調3大收入來源:體驗活動、旅行住宿與在地農作電商。

最早是2014年,莿仔埤圳協會取得當地家族同意,將年歲近百的木造老屋成功旅社,改造成全台唯一的農用書店。當時這間破舊老屋已經廢棄30年,協會承諾養護,終獲家族首肯無償使用。他們動員在地青年投入重建,不僅再現風華,引起在地與外地人共鳴,還讓隔年參訪的台北市長柯文哲驚嘆「很有特色」。

再來就是擴大舉辦溪州當地特有的「黑泥季」、「循田水小旅行」。黑泥是濁水溪遠從100多公里外的中央山脈沖刷下來的泥沙,餵養出溪州好米,也成為莿仔埤圳協會守護與發展的重點。直到2020年Covid-19疫情爆發停辦之前,每年夏天都有上千名遊客為了黑泥季造訪溪州。

循田水小旅行以濁水溪農村文化為主訴求,鎖定沒有農村生活經驗的城市人,因此行程規劃「牽水牛」、「濁水膏膏纏」「在地食材野餐」等數種農村體驗。巫宛萍說,平均一個月收2團、一團20名,單月營收差不多7萬元。

民宿需求穩定  宅配電商串接產銷鏈
大圳屋民宿是3大業務中收入最穩定的項目,雖然單月進帳僅約3、4萬元,但考量到老屋養護不易,每次只接待一組客人,因此幾乎沒有空屋時段。巫宛萍強調,大圳屋民宿是指標業務,代表意涵是「農鄉有很多老屋或是零使用建築,我們希望仿效既有的成功案例,活化這些珍貴的閒置資產。」

最後的農作電商,其實是因應疫情才開發的業務,名為阿畝ㄟ菜市仔,也就是宅配盒裝蔬菜。巫宛萍不諱言,這是複製尚水米成功經驗的策略,莿仔埤圳協會尋找濁水溪沿岸的友善小農、獨立品牌與手作烘焙等微創業夥伴,串起整條產銷鏈。目前單月收入可達8萬元。

35歲的巫宛萍自評月營收20萬元的成績單不算好,「如果想讓4名培力夥伴都拿到更好的待遇,最好的營運目標是加1倍到40萬元,」但她頗有信心,「今年找進來的夥伴都很夠力,調整比較順暢,可以說是陣容最齊全、營運效率最好的一年。」

參加培力計畫  敦促協會進步成長
自從2019年莿仔埤圳協會申請3年期多元就業計畫,巫宛萍切身感覺到自己與協會都在成長。「計畫督導扮演引導、協助我們思考問題的角色,好比經營模式可不可以養活自己這類,敦促我們面對真實經營現況的訓練。否則協會真的有辦法自己獨立思考這麼多面向嗎?我覺得很難。」

她回顧11年來的歷練,無異於一路摸索自身定位的新創企業,因此也不乏功虧一簣的專案,例如成功旅社在經營5、6年之後,就卡在部分修繕經費來自政府,屋主心生疑慮,而中止合作。她因此體悟,創業過程就是會有一些任務最終只是階段性存在,「環境教育和產業雖然環環相扣,但是我們沒辦法什麼都做。」

莿仔埤圳協會花了10年盡力尋找願意投入的夥伴,巫宛萍對這項議題很有感。她觀察,偏鄉找人首要設定熟悉農作現況的當地人,失業族也沒關係,願意調整心態開放性學習更重要。「說真的,在這裡犯錯,我們不會怎麼樣,反而怕你不願意犯錯。」就這一點而言,年輕人比較願意共同形塑未來的樣態。

以溪州經驗為基礎,2021年5月,巫宛萍和5位七、八年級女生成立了「回春工作站」,結合國發會地方創生青年培力工作站計畫,沿著濁水溪沿岸的二水、埤頭、田尾等鄉鎮,把溪州經驗分享出去。有一次辦了一場5、60人的活動,來的一半都是年輕人。而帶動青年參與、協助青年創業,正是「回春工作站」的目標之一,也是讓地方「回春」的最佳手段。

不把困難當困難的巫宛萍,期待現今這群充滿熱情、願意承擔的夥伴,讓她更勇敢地把夢做大,因此打算再申請下一輪的3年培力計畫,吸引更多年輕人願意回到溪州。
莿仔埤圳產業文化協會Facebook官網

吳音寧是個無所畏懼的人,我要借用吳音寧影響我的一句話:去吧!去經歷吧!這句話對我很有激勵作用。
~巫宛萍,彰化縣莿仔埤圳產業文化協會共同創辦人

▲商業模式
▲商業模式

▲莿仔埤圳協會與小農達成共識,以減塑出發,採集葉子、藤蔓等天然素材打包阿畝ㄟ菜市仔蔬菜箱。
▲莿仔埤圳協會與小農達成共識,以減塑出發,採集葉子、藤蔓等天然素材打包阿畝ㄟ菜市仔蔬菜箱。

▲晾在曬衣繩上的布料可不是抹布,而是林中溝渠黑泥沖洗過的泥染布。再以芭樂葉定色後就可以手工裁切、縫製成客人指定的規格與樣式。(圖片提供:彰化縣莿仔埤圳產業文化協會)
▲晾在曬衣繩上的布料可不是抹布,而是林中溝渠黑泥沖洗過的泥染布。再以芭樂葉定色後就可以手工裁切、縫製成客人指定的規格與樣式。(圖片提供:彰化縣莿仔埤圳產業文化協會)

多元就業開發方案案例故事
撰文:周玉文

文章來源:社會經濟入口網

關於社會經濟入口網:

民國103年2月17日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升格為勞動部,其所屬三級機關職業訓練局亦改制為勞動力發展署(Workforce Development Agency),以「開拓就業新氣象,創造勞動新價值」為使命,秉持「促進勞動力發展」的工作原則,從「調整人才培育機制、優化產業人才結構」、「強化人才訓練體系、協助職能轉換提升」、「善用海外專業人才、以利產業國際連結」三方面,擘劃國家勞動力發展政策,進而提升國家經濟發展及競爭力,以符合世界勞動市場的趨勢。
 
勞動力發展創新中心為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所屬單位,配合政策及社會經濟環境變遷需要,以創新、專業與效能為核心價值,辦理勞動力創新發展事項,期對國內產業面及人才提升有所助益。為推動與民間合作發展社會經濟與推動社會企業相關任務,運用多元就業開發方案及培力就業計畫等工具,並研究結合創業貸款資源或創新補助模式,協助社會企業暨社會創新組織育成、培育相關人才並創造就業機會。

{{ language == 'en' ? 'more cases' : '你可能會感興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