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技職教育 缺的不是學歷而是尊嚴》

2020-02-27
{{ (language == 'en' ? 'Social Innovation Organization' : '社會創新組織')}}
凱義品牌整合行銷管理顧問公司
3588
{{ (language == 'en' ? 'Quality Education' : '優質教育')}} {{ (language == 'en' ? 'Decent Work and Economic Growth' : '良好工作')}} {{ (language == 'en' ? 'Reduced Inequality' : '促進平等')}}
《台灣的技職教育  缺的不是學歷而是尊嚴》

筆者:凱義品牌整合行銷管理顧問公司 負責人暨總顧問 王福闓

 

近十年來,技職教育體系因為大量的學校升格,造就了幾十萬的「專門」高材生,一邊是滿足了台灣早期長輩觀念的「學歷至上」,一邊則卻凸顯了傳統一般大學與技職教育的界線模糊化。然而,這是真的嗎?讀了技專院校拿了學歷,就跟一般大學的畢業生平起平坐嗎?筆者同時擔任這兩種體系的教育工作者,卻時至今日仍能看到一定程度的差異和發展限制。

以高中與高職來比較,面對分數的先天主觀選擇,就以筆者母校的大安高工來說,在國中生及家長的心態,當然不會跟建國中學平起平坐,縱然偶有高分群學生入學成焦點,但當面對到三年後的發展,以及在學期間所學習的目的性,都導致了連市立高中高職第一志願都有這極大的不平等待遇。

然而若以就業論,一個市立高中的畢業生若不升學,要進入職場,到底具備了什麼專業能力,絕大多數的人都不會給予正面肯定,但自從台北工專升格後,具代表性的市立高工學生,經過了3年訓練,也幾乎都至少擁有一張丙級證照,但是多少人敢號稱準備好了進入職場工作,更遑論在升學氛圍籠罩下,只有考上國立科大才能對得起學校名聲。

一般大學教育與技職科大,更是從科系上就有著徹底的不平等。以醫學體系為例,幾乎所有的醫生都是一般大學培訓出來,少見技職教育在這塊的角色,但若是從護理、醫技、甚至更多醫療相關的專業從業人員,卻都是技職教育培養出來,但無論從就業的發展、入門薪資甚至在以醫生為核心的醫療體系,明顯可見技職教育成了一般大學的支援者,而非平行者。

再以商管科系為例,建立科系的門檻較低,所以不論一般大學或技職校院,企管系成了過去最容易招生也最符合辦學成本的科系。但是到了企管系的畢業生大多數在進入職場時,卻成了最好用也最難用的學歷,樣樣通樣樣鬆,更何況幾乎沒有企管科系的國家級證照必須考過才能就業的工作。然後,技職教育似乎終於找到了生機,幾十個「行銷、流通」科系出現,打著實習、學習的名義,填補了一部份基層服務業的人力不足,也順理成章的收了學費。

但事實上,以筆者自己協助企業徵才的經驗,當要是企業要一個行銷企劃人員時,要不就是1-2年(相關)工作經驗,要不就是先從學經歷中相關的挑選。結果,研究分析的工作找了做過得獎專題的、行銷傳播企劃的工作找了大傳廣告科系、活動企劃執行的工作找了有社團經驗的、數位行銷的工作找了資傳多媒體科系⋯然後以技職體系為主的行銷流通科系成了店員、倉管、服務員。

職業確實沒有高低貴賤,但薪資與社會評價卻是有著明顯主觀認知差異,在現在的教育主管機關對於「重博士學位、輕實務經驗」的偏差下,技專體系擁有的資源、師資、和長遠規劃都有著明顯問題。擔任醫師、律師、會計師必須先具備證照和資格才能就業、為何推動了這麼多年的甲乙丙級證照卻在職場淪為參考與借牌之用,從事美容美髮工作的科班生在高職五專辛苦學習基礎知識和獲取乙丙級專業證照,卻又見政府毫無約束力的管理沒有相關證照的從業人員,那只會導致更多技專教育的學生流失。

根本解決之道,或許是先還給技專教育該有的尊嚴,重新檢視職業檢定制度與企業職缺的關連,專業的技專師資不是以學歷做主要考量而是社會經驗與專業轉化,徹底落實高中高職甚至五專在齊頭上的價值。以法律工作來說,書記官既然高中職畢業就可報考,何不讓這樣做職業落實回到技專教育。也不要在用軍隊的教育規劃來看待一般教育和技職教育,士官學校和軍官學校的制度到畢業後成為軍官(管理者)和士官(執行者),這也是一般大學與技專教育至今存在的差異與偏見。

至於想靠創業來解決原有大學教授過剩與產學連結,到底多少一般大學老師待過企業當過主管,或是多少技專校院老師是因為科系轉型而被迫教自己都不熟悉的「創業學程」,好好珍惜願意投身教育的創業者兼任師資,彼此尊重合作或許是對於未來的技職教育培養創業人才的務實做法。

{{ language == 'en' ? 'more cases' : '你可能會感興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