劏房變光房!「要有光」把住房化為向上流動的工具

2023-03-04
{{ (language == 'en' ? 'Goverment' : '政府部會')}}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
227
{{ (language == 'en' ? 'Good Health and Well-being' : '健全生活')}} {{ (language == 'en' ? 'Reduced Inequality' : '促進平等')}}
劏房變光房!「要有光」把住房化為向上流動的工具

首圖圖說:香港估有20多萬人住在劏房中,「要有光」試圖先從短貧戶解開這個難題。(圖片來源:達志影像)
香港社企「要有光」,在香港這個全世界最昂貴的住房市場,幫窮人找到便宜房子居住,並協助他們脫貧。這個看似不可能的任務,在創辦人余偉業10年的努力下開花結果,如今,他的夢想更大,從一間房子到一整個村子,已幫助上千位香港窮人翻身。

每個人都需要有個家,居住權也受到聯合國公約保障,但對香港人來說,這個「應享有的權利」有多難實現?數據攤開來一看就知道。根據國際調查機構Demographia報告,香港連續12年蟬聯全球最難以負擔房市之首,2010年到2019年房價飆升187%,就連房租,自2003年以來也漲了兩倍多。
房價近乎失控,催生出許多房市的怪誕現象。在香港,有面積不到7坪的奈米樓,還有只能在馬桶旁煮飯的劏房、吃喝拉撒全在一張床上解決的棺材房。對香港人來說,居住正義只是遙不可及的夢想。

給有鬥志的短貧戶  自救的機會
社會企業「要有光(Light Be)」就誕生在這樣的氛圍裡。創辦人余偉業,土生土長的香港人,對香港這怪異的住房現象一點都不陌生。
「我拜訪過一對母子,兒子正在寫功課。他邊寫,後面水就一直滴,傳來一股像尿或糞便的難聞氣味。髒水就這樣滴進他們客廳,真的匪夷所思,」余偉業回憶。
余偉業說,在香港,許多人將住房視為第一要務,但他認為應該倒過來,「個人發展應該優先,住房只是達到目的的手段」。 
2010年,余偉業辭掉跨國企業高層職位,創立要有光,理念是在香港這個全世界最昂貴的房市,讓房東以低於市價的租金將房產出租給弱勢族群。
余偉業的靈感來自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尤努斯(Muhammad Yunus)。1983年,尤努斯在孟加拉創辦鄉村銀行,借錢給農民,協助他們脫貧。這讓余偉業驚覺不一定要做慈善才能提供協助,「大多數人都有自救的鬥志,只要給他們機會,他們就能改變。」
要有光首先向香港10萬個短貧戶伸出援手。短貧戶,指的是那些一時遇上困難,但只需要一點協助就能靠自己力量再前進的人。

雙管齊下:住房後援+就業訓練
但在香港寸土寸金之地,如何說服房東便宜出租房產?聽起來像是癡人說夢。余偉業花了2年時間奔走,2012年9月,終於找到願意與他合作的房東,他為這個出租物業取了一個充滿希望的稱呼:「光房」。
單親家庭是要有光首批協助的對象之一。單親媽媽曾曾回憶說,光房的合租形式給了她很大幫助。「我服務生的收入很不穩定,有工作才有薪水,菲菲(光房合租者)幫忙照顧我女兒,讓我能去上班,」曾曾說。
33歲的阿埠也是光房的首批住戶之一。11年前,阿埠與媽媽困在香港北角一間劏房,接受要有光協助後,阿埠說,「人生第一次」覺得家裡有空間可走路,為他帶來希望。而今的他也靠自己的力量翻身上位,買了一個與光房一樣大的房子。
幫住戶脫貧,要有光雙管齊下:一方面將租屋以便宜價格租給他們3年,另一個重點則是「向上流動訓練」,包括協助住戶建立工作職能、財務知識與生活品質觀念,甚至建立正向積極的思維和生活方式,讓他們有信心能夠進入社會正軌,並持續改善生活。
「就像一個學位課程,租戶就是學生,他們來這裡學習如何發展,然後『畢業』,」余偉業這麼解釋。要有光還以受惠住戶的向上流動情況,作為衡量計畫成效的主要指標。近3年,就有上千人、400戶家庭受惠於這套機制。

從光房到光村,將嘉慧上萬港人
光房獲得成功後,2016年余偉業再接再厲創辦「光屋」,這也是香港第一個活化閒置宿舍項目。
光屋的前身是九龍紗廠眷屬宿舍,屋齡50年。要有光重新翻修老舊宿舍,改造成45個居住單位,並定位為「向上流動」的青年社區,5年來已協助110戶家庭。余偉業說,入住光屋後,平均7成住戶月收入增加5千港元(約合台幣2萬元),9成住戶儲蓄增加超過8成,更有2住戶成功置產,買了屬於自己的房子。這正印證了他的理念:只要目標對了,給予一點協助就能讓人向上流動,「其實沒有年輕人天生想躺平,」余偉業說。
繼光房、光屋後,2019年余偉業宣布要有光的下一個計畫是創建「光村」。光村設址在天水圍港鐵站附近,計畫占地 2.8萬平方呎,可興建超過100個住房單位,營運期長達28年,預計將有萬名香港居民受惠。

一家社企創造一種新職業—光房經理
計畫一個接著一個,余偉業當年看似因爲一時衝動投身社企,其實他曾對此下過一番苦工。
余偉業評估,香港住房市場有兩大利基:有超過30萬人擁有至少2套房產、還有40萬戶低於貧窮線,這些客觀條件撐得起他讓富人租屋給窮人的理念。另外,光房的成功也讓企業看到要有光的存在。香港新世界發展公司就捐款2,200萬港元(約合台幣8,900萬元),資助深井光屋翻新計畫,還撥出土地讓要有光發展更全面的光村,這也是要有光成功的利基點之一。
居住正義一直是現代國家難解的問題,就連以社會福利聞名的歐洲各國,也難逃住房短缺、房價過高等殘酷現實。在各國競相興建社會宅以求解決居住問題的同時,要有光提供政府一個新的視角看問題。
要有光的成功,在於他們精準地看出香港物業市場上有超過4萬8千個空置單位,要有光瞄準這些物業,當起二房東為業主管理閒置房產,並收取佣金作為收入。對業主來說,他們不須面對欠租、房屋遭破壞或租客拒絕遷出等麻煩問題,要有光則是從中賺取到維持社企營運的資金。
在勞動市場上,要有光的創舉則是催生出新的職業——光房經理。光房經理在扶貧的路上一路協助短貧戶,為他們建立理想居住環境,也為他們尋找資源,薪資水準則是做到與市場行情相當。新業種的誕生,為有志社企的人士提供了一個就職管道,對勞資雙方來說都是利多。

學習點:在最難解的房市  找出三贏的解方
地政專家張金鶚教授曾在2019年7月的一篇專文中指出,台灣約有20%家戶是無殼蝸牛,住房一直是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但反過來看,這也可以是一大轉機。就本質而言,與其說要有光為窮人解決住的問題,不如說他們是提供窮人一套「脫貧訓練課程」,成功媒合窮人與擁有資源的善心富人,為香港房地產釋放出珍貴的社會價值。
事實上,創意的解方不只一種。台灣由於都市蛋黃區房價高,多數青年無處落腳;各地方政府,包括雙北、桃園、台中、台南,近期也開始推動混齡共居。例如台北市陽明老人公寓開放鄰近的文化大學學生入住,每個月只要陪伴老年人購物、聊天,教導使用電腦等20小時「心靈勞務」,即可以3,000元入住獨立套房。青銀共居,成為社會世代互補、互助的契機。
余偉業認為,洞悉社會獨特需求,是社企成功營運的關鍵,從要有光的例子來看,成功的創意,讓他們掌握住狹縫中的商機,創造出房東、租戶與社會三贏局面,「不是做慈善才能給人幫助」。台灣有志解決住宅供需問題的社會企業,不妨做更全面性的思考,或許才能更根本地解決住的問題。
要有光(Light Be)官網

其實沒有年輕人天生想躺平。
我們不會讓租戶強烈感覺正接受幫助,反而是督促他們轉型。
~余偉業, 要有光創辦人

劏房、棺材房
劏即「割」的意思,正式名稱為「分間樓宇單位」(Subdivided flat 或 Subdivided unit),即業主或二房東將一間房分割成更小的單位以出售或出租。CNN曾報導指出,劏房人均居住面積比監獄裡的單人囚室(約7平方米,即2.1坪)還小。根據香港當局《2016年中期人口統計主題性報告:居於分間樓宇單位人士》,近21萬香港人住在劏房。棺材房則更小,只有一個床位的空間,高度也只有一層上下舖的空間。

得獎年份項目或榮譽記錄

  • CNA's  Champions for Change
  • 美國建築師學會香港分會「特別嘉許獎」
  • 2013年獲香港民政事務局社企獎勵計畫「創新思維大獎」、「社會效益優異獎」

商業模式
▲商業模式

國外社會創新案例故事
撰文:黃雅蘭

文章來源:社會經濟入口網

關於社會經濟入口網:

民國103年2月17日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升格為勞動部,其所屬三級機關職業訓練局亦改制為勞動力發展署(Workforce Development Agency),以「開拓就業新氣象,創造勞動新價值」為使命,秉持「促進勞動力發展」的工作原則,從「調整人才培育機制、優化產業人才結構」、「強化人才訓練體系、協助職能轉換提升」、「善用海外專業人才、以利產業國際連結」三方面,擘劃國家勞動力發展政策,進而提升國家經濟發展及競爭力,以符合世界勞動市場的趨勢。
 
勞動力發展創新中心為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所屬單位,配合政策及社會經濟環境變遷需要,以創新、專業與效能為核心價值,辦理勞動力創新發展事項,期對國內產業面及人才提升有所助益。為推動與民間合作發展社會經濟與推動社會企業相關任務,運用多元就業開發方案及培力就業計畫等工具,並研究結合創業貸款資源或創新補助模式,協助社會企業暨社會創新組織育成、培育相關人才並創造就業機會。

{{ language == 'en' ? 'more cases' : '你可能會感興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