瓊埔農場 用手機種黃金地瓜

2023-01-04
{{ (language == 'en' ? 'Goverment' : '政府部會')}}
社會經濟入口網
739
{{ (language == 'en' ? 'Decent Work and Economic Growth' : '良好工作')}} {{ (language == 'en' ? 'Sustainable Cities and Communities' : '永續城鄉')}} {{ (language == 'en' ? 'Partnerships to achieve the Goal' : '夥伴關係')}}
瓊埔農場 用手機種黃金地瓜

首圖圖說:2022年3月,瓊埔農場辦理食農體驗活動,邀請當地小學中興國小及蔦松國小參與,活動有地瓜圓DIY、地瓜盆栽DIY、田間挖地瓜體驗、地瓜料理品嚐,總參加人數約60人。(圖片提供:瓊埔農場提供)

雲林縣水林鄉是台農57號「黃金地瓜」主要產地,黃澄澄的果肉鬆軟綿密、甘甜濃郁,甜度高到可以烤出糖蜜。然而,黃金般的味道及營養,卻沒有黃金般的價格,產銷失衡讓農民常年面臨賤售窘境。直到戴廚師帽的蘇嘉益回到故里,成立瓊埔農場,輔導農民製作產銷履歷,導入科技管理,年輕人回鄉了,地瓜開始變黃金。

「今年番薯價格又不好了......」二十幾年前,時任水林鄉瓊埔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的蘇淵源眼見地瓜價格不穩定,一台斤掉到只剩三塊錢甚至丟掉,農民血本無歸,時不時在電話裡跟在台北發展的兒子蘇嘉益訴苦。

蘇嘉益國中畢業就到台北當學徒學中餐料理,闖盪十幾年後在星級飯店掌廚。他對父親的哀嘆原本不以為意,但一年又一年,他開始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1996年,他回到故里,先做外燴生意養家活口,並嘗試結合地瓜及其他水林在地食材做出一道道總鋪師料理。站穩腳跟後,他開始與蘇淵源協力改變地瓜的生產模式。

改變用藥觀念  引入健康種苗
「一般農民就是拚命種,比較不會思考怎麼賣。」蘇嘉益從市場角度切入,告訴農民使用過多的藥及肥料,產品反而沒有價值,因為市場要的是減少農藥及肥料的產品,他單刀直入對農民說:「你有產量,可是你沒有質量。」

蘇嘉益與父親2010年開始嘗試與農民簽契作,在使農民不需擔心地瓜被賤賣的前提下,要求他們安全用藥、合理化施肥,以符合產銷履歷標準,但減少用藥、施肥會影響產量,農民常年用慣行農法,很難接受。

改變觀念是漫長的過程,蘇嘉益前後花了三年時間,才終於在2013年徵集足夠耕地面積,成立「保證責任雲林縣瓊埔合作農場」,開始用友善環境的方式栽種地瓜,加入產銷履歷,並將產出的地瓜分成八個等級,按等級做不同運用。

提升地瓜品質與產量的另一個關鍵是從源頭的種苗開始改善。由於地瓜有一種常見的病害是由病毒引起,種出來的地瓜雖對人體沒有影響,但會減少三成的收穫量,必須靠用藥及施肥才能維持產量。2017年,瓊埔農場更進一步自嘉義農業試驗所技術轉移無病毒的健康種苗給契作農戶,讓農民更樂於用友善農法。第一年甘藷每公頃產量達2萬6,500公斤、良品率60%;第二年產量提升至每公頃2萬8,000公斤,良率再提升至65%。2019年起,農場更正式建置種苗場,農試所技術輔導與訓練農場自行生產甘藷塊根芽體及試管瓶苗,隔年產量雖未明顯增加,但良品率提升近72%。

如今,瓊埔農場已有300多個農民加入,契作農地有2,000多筆農地,總面積近300公頃。

建立品牌  創造地瓜百吃商機
不只種植方式改變,銷售方式也要改變。「以前是種了再來賣,現在是看消費者需要什麼就產出什麼。」蘇嘉益接下瓊埔農場理事主席,擁有多年廚師經驗的他熟悉食材和消費者口味,於2014年打出「阿甘薯叔」品牌,開發各種地瓜加工食品。

「57號地瓜飲」是為孝敬牙口不好又喜歡地瓜的蘇淵源做出的第一支產品,之後陸續推出地瓜蛋糕、地瓜香鬆、地瓜拿鐵、地瓜燕麥餐等特色產品,年輕人喜歡的地瓜脆片也從原味、薑黃咖哩到麻辣應有盡有,今年更與雲林在地牧場合作,針對端午節推出瑤柱東坡地瓜粽。

開發產品同時,瓊埔農場積極行銷品牌,舉辦農特產活動、參加食品展、入選雲林縣伴手禮,甚至登上國際舞台,遠赴日本、泰國參加食品展。活動現場,每每看得到蘇嘉益身著白色廚師服、戴著高帽,彰顯他對食品的專業,他笑說:「我是從菜刀拿到鋤頭,從高帽戴到斗笠。」

目前瓊埔農場銷售通路有雲林高鐵站店一家實體店面、網路商場和其他通路的銷售,仍以銷售鮮果為大宗,但加工食品也佔有總體營收的40%。為了更嚴格管控品質,已興建專屬的食品加工廠,預計7、8月即開始生產。

讓農耕更先進  吸引年輕人加入
業務拓展,帶來了更多工作機會,但瓊埔人口嚴重老化,勢必需要年輕人投入。瓊埔農場祭出「科技化的栽培管理」,設「中央戰情室」統籌管理,斥資超過百萬設計手機App,從種苗、種植到採收全程留下記錄,並可直接轉成產銷履歷。田間設置感測器,蒐集環境資訊傳回中央戰情室,建立大數據資料庫,分析環境與農作的關係,供青農栽培管理時參考。「我們將流程簡化為ABC,新農、青農很快上手。」蘇嘉益說。

很多老農有田卻無力耕作,瓊埔農場也提供代種、防治、採收等服務。農場目前有12位青年負責至田間種植、巡查、採收及運輸,其中有子承父業,也有從都市返鄉,他們到田地巡查時要打卡,看到問題如病蟲害就拍照上傳,「種田不再是拿鋤頭,也可以拿手機,年輕人感覺比較受到尊重。」蘇嘉益說。工作型態改變確實吸引到年輕人,有在地青年大學畢業後先到農場上班,當兵退伍後又回到農場,因為看中農場的資訊管理和配套流程。年初時也有兩個新成員自台北回故鄉,平時到農場上班,週末種田,「有穩定收入,農地又可活化,這是最好的。」

除了導入先進管理技術,瓊埔農場也成功在2021年12月取得「全球優良農業規範」(Global Good Agricultural Practice, Global G.A.P.)國際認證,成為全台第一個甘藷作物Global G.A.P. Option 2集團驗證。Global G.A.P.是一套國際公認的農業生產規範,主要重視分析生產過程中風險出現的原因及確立排除風險的方式,以確保食品或農產品安全無虞,除了制定標準化嚴格的食物衛生管理程序,對員工的健康福利、環境汙染、動物福祉、生物多樣性皆有保護機制,不僅對環境友善,更可以說是從土壤到餐桌全程可追溯,嚴格管控的食品安全認證。「從土壤到餐桌,統統都要追溯得到。可說是產銷履歷的最高階版。」蘇嘉益指出。

取得Global G.A.P.不僅拿到進軍國際的通行證,也讓瓊埔農場管理再升級,從籌備到驗證花了半年時間,有五個人全心投入,集團驗證比個人驗證困難,表單足足多了一倍,「做過最高規格,以後做一般的就會覺得很簡單了。」蘇嘉益說,因為難度甚高,所以農場拿到產銷履歷認證的土地有140公頃,拿到Global G.A.P.認證的農地只有10公頃。

雖然拿到認證不一定價格可以賣得比較好,但蘇嘉益認為藉此機會重新評估整個栽種環節就有價值,「雖然要投入一些人力及費用,但是對於整個產業是有幫助的。」儘管目前效益尚未顯現,但取得 GLOBAL G.A.P. 不僅能確保食品的品質與安全,更是農民對消費者負責任的態度,對消費者來說,也是能簡單辨識的一個指標。

截至2021年,農場共創造24個就業機會,並輔導11位進入職場,4位轉正職人員,績效逐年增加約32%。而老農因年紀與體力廢耕或休耕,近年來經農場積極與農民協調,也以租賃或提供農場自有機械協助農戶耕作,並成立「代耕隊」,邀請短期工作者、有經濟需求者加入,協助田間種植、管理及採收,創造20個以上的短期(4至8個月)工作機會。

「人實在不夠用!」蘇嘉益說。他的弟弟、妹妹也從外地回到故鄉,一起加入農場。目前農場內外有22個員工,採收時還需要外包給臨時工採收隊,他特別向年輕人喊話:「願你轉來庄腳種!」
雲林縣瓊埔合作農場官網(阿甘薯叔)

看著農夫耕作的背影,與地瓜田裡,茂密生長的地瓜葉,居然如此相像,人與環境要如何共存,答案早已存在。
~蘇嘉益,保證責任雲林縣瓊埔合作農場理事主席

▲商業模式
▲商業模式

▲2022年5月白沙屯媽祖繞境,阿甘薯叔到北港發放冰烤地瓜給信眾。
▲2022年5月白沙屯媽祖繞境,阿甘薯叔到北港發放冰烤地瓜給信眾。

國內案例故事
撰文:方雅惠

文章來源:社會經濟入口網

關於社會經濟入口網:

民國103年2月17日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升格為勞動部,其所屬三級機關職業訓練局亦改制為勞動力發展署(Workforce Development Agency),以「開拓就業新氣象,創造勞動新價值」為使命,秉持「促進勞動力發展」的工作原則,從「調整人才培育機制、優化產業人才結構」、「強化人才訓練體系、協助職能轉換提升」、「善用海外專業人才、以利產業國際連結」三方面,擘劃國家勞動力發展政策,進而提升國家經濟發展及競爭力,以符合世界勞動市場的趨勢。
 
勞動力發展創新中心為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所屬單位,配合政策及社會經濟環境變遷需要,以創新、專業與效能為核心價值,辦理勞動力創新發展事項,期對國內產業面及人才提升有所助益。為推動與民間合作發展社會經濟與推動社會企業相關任務,運用多元就業開發方案及培力就業計畫等工具,並研究結合創業貸款資源或創新補助模式,協助社會企業暨社會創新組織育成、培育相關人才並創造就業機會。

{{ language == 'en' ? 'more cases' : '你可能會感興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