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十二年國教談環境教育的契機與挑戰

2020-01-06
{{ (language == 'en' ? 'Social Innovation Organization' : '社會創新組織')}}
環境友善種子有限公司
2494
{{ (language == 'en' ? 'Quality Education' : '優質教育')}} {{ (language == 'en' ? 'Life on Land' : '陸域生態')}}
從十二年國教談環境教育的契機與挑戰

撰文/許美惠

 

 從108年學年度開始,臺灣將實施十二年國教,強調素養教育。什麼是素養教育?與九年一貫強調的能力導向有何不同?對環境教育有何影響?筆者以為,十二年國教的實施對環境教育的推動,是契機,也是挑戰。

了解十二年國教的內涵

       我們先從十二年國教的理念、目標與內涵說起。十二年國教課程發展是以「自發」、「互動」「共好」為理念,強調學生是自發主動的學習者,學校教育應引發其學習熱誠與動機,使其開展與自我、他人、社會和自然的互動能力,進而致力於社會、自然與文化的永續發展,謀求彼此的互惠與共好。

       十二年國教的願景是「成就每一個孩子─適性揚才、終身教育」,包含四項總體課程目標:「啟發生命潛能」、「陶養生活知能」、「促進生涯發展」、「涵育公民責任」,並以「核心素養」作為課程發展主軸。「核心素養」是指一個人為適應現在生活及面對未來挑戰,所應具備的知識、能力與態度,相較於九年一貫教育強調的「基本能力」,核心素養導向的教育有更寬廣豐富的教育內涵。

       核心素養分為「自主行動」、「溝通互動」、「社會參與」三大面向,再細分出九大項目,請參看表1。期許學生能依「三面九項」培育的素養來解決生活情境中面臨的問題,並能因應快速的社會變遷,與時俱進,成為一位終身學習者。

表1:十二年國教的三面九項

表1:十二年國教的三面九項

環境教育議題融入十二年國教

       十二年國教亦列出十九項重要議題,均須融入課程中實施。十九項議題包含:性別平等、人權、環境、海洋、品德、生命、法治、科技、資訊、能源、安全、防災、家庭教育、生涯規劃、多元文化、閱讀素養、戶外教育、國際教育、原住民族教育。其中性別平等、人權、環境與海洋等四項議題,為延續九年一貫課程之重大議題,同時也是當前全球關注、屬國家政策,培養世界公民的關鍵內涵。

       有關環境教育的學習目標為:

       1. 認識與理解人類生存與發展所面對的環境危機與挑戰。

       2. 探究氣候變遷、資源耗竭與生物多樣性消失,以及社會不正義和環境不正義。

       3. 思考個人發展、國家發展與人類發展的意義。

       4. 執行綠色、簡樸與永續的生活行動。​

       十二年國教環境教育分為五大主題:環境倫理、永續發展、氣候變遷、災害防救、能源資源永續利用。其中,倫理的涵養為環境教育的根本,故將環境倫理列為首要主題。學生於國小、國中與高中期間循序漸進學習這五大主題,各階段的學習重點整理如下(高翠霞、張子超,2016):

十二年國教環境教育分為五大主題:環境倫理、永續發展、氣候變遷、災害防救、能源資源永續利用。

環境教育推動的契機

       回顧環境教育的發展,一開始環境教育是為了解決環境問題,後來與教育改革同步,發展成教育改革與社會永續發展的重要推手。

      環境教育指的是「運用教育方法,培育國民瞭解與環境之倫理關係,增進國民保護環境之知識、技能、態度及價值觀,促使國民重視環境,採取行動,以達永續發展之公民教育過程。」其實施原則為「以學生為中心、跨學科、主題式、融入式、問題解決導向、行動導向」。教學策略強調親身體驗,運用遊戲、繪本、探索、體驗、戲劇、角色扮演、科學調查、解說、議題討論等多元教學法,有別於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重視知識」的教育方式。同時,環境教育是終身教育,重視全球思考與在地經驗,鼓勵批判性思考,培養對環境的責任感與行動力,皆與教育改革的理念、目標相呼應。

       隨著十二年國教的實施,學校課程將更加開放多元、彈性自主,校訂課程也必然連結地域特色,以形塑學校教育願景及強化學生適性發展。在國小與國中階段皆有「彈性學習課程」(包含跨領域統整生主題/專題/議題探究課程、社團活動與技藝課程、特殊需求領域課程,以及本土語文/新住民語文、服務學習、戶外教育、班際或校際交流、自治活動、班級輔導、學生自主學習、領域補救教學等其他類課程),高中則有「校訂必修課程」、「選修課程」、「團體活動時間」及「彈性學習時間」,這都提供環境教育融入、推動的機會。

       如果學校教師具有環境意識,環境教育的知能,即可利用這些彈性課程時間,安排環境相關的課程。例如:結合環境議題與閱讀素養的課程、安排結合歷史地理與人文學習的戶外教學、討論吸管該不該禁用的課程。

       至於環境教育設施場所亦應把握此次教育改革的契機,發揮「彌補學校教育之不足」與「擴大學生不同學習經驗」之功能。環境教育設施場所強調親身體驗,第一手學習經驗,其課程方案若能連結十二年國教課綱,培養「三面九項」期待的素養,相信對學校教師、家長將更具說服力,增加至環境教育設施場所戶外學習的意願。

       例如:國家公園、林務局等場域的課程方案,可連結「身心素質與自我精進」、「人際關係與團隊合作」的素養;環境美學的課程方案可達到「藝術涵養與美感素養」的目標。而「環境倫理」的目標「透過整體生態環境的美,培養其對環境的覺知」、「注重生態系統運作與動植物福利的理解」亦是戶外型環境教育設施場所可以連結的課綱內容。

環境教育面臨的挑戰

       十二年國教的實施,固然帶給環境教育推動的契機,但同時也帶來挑戰。挑戰之一是議題眾多、時間有限。十九項議題都想爭取有限的彈性學習時間,勢必會壓縮環境教育議題融入教學的時間。

       挑戰之二是升學主義仍當道,環境學習容易被忽略。普遍來說,大多數家長關心的仍是孩子未來的升學與生涯發展,學生花很多時間與心力於補習、課業上,環境學習不易被重視。

       因此,為因應這樣情況,環境教育的推動,策略上最好朝跨領域、統整式課程來進行,即連結不同學科、不同議題,例如:環境教育與戶外教育兩大議題結合,在戶外學習的過程中既舒展身心,培養人際關係與團隊合作,同時體驗自然、觀察自然,了解生態系的運作。這對兩大議題的教師來說,是教學業績共享。環境教育也可與海洋教育、生命教育連結。

       挑戰之三即是環境教育者的課程研發能力能否跟上教改的腳步。上述跨領域、統整式課程需要更多教育理論的支持,與不同領域背景的連結,在課程轉化的過程中如何兼顧生動吸引人與教育意涵,考驗的是設計者的功力。因此,環境教育工作者需力行終身教育,持續不斷精進,才得以規劃出更優質的教育方案。

       總而言之,十二年國教的實施,提供環境教育推動的契機。環境教育工作者對於現有的課程方案,可重新檢視其內容,加強課程與十二年國教素養教育的論述與連結,以吸引教師與家長的認同與支持。在規劃新課程時,可以十二年國教課綱為本,依場域特色設計出合適的課程方案,讓學生在進行環境學習的同時,也達到培養素養的目標,成為自發、利他、共好的環境公民。

 

參考文獻

高翠霞、張子超(2016)。環境教育的發展脈絡與融入十二年國教的方法。課程與教學季刊。19卷2期,27-52頁。

高翠霞、葉明慈(2018)。臺灣環境教育新課綱之環境教育概念分析。

環境教育法(2010年6月5日)

 

文章來源:環境友善種子

關於環境友善種子:

Friendly toward Sustainabl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我們是一群想為環境教育散播友善種子的夥伴,環境友善種子工作團隊,簡稱「友種團隊」,取諧音「有種」之意,有Guts的開創多樣環境教育服務。

2010年8月環境友善種子有限公司集眾人之力成立,企盼自己能成為改變社會的工程師。

我們堅持以專業環境教育服務提供社會環境改善的社會企業,透過分享與實踐環境教育(理念),從個人到組織,皆能為社會與環境的永續盡心力。

公司成員大多由環境教育、生物、森林相關研究所畢業,當初我們選擇從學校現場走進戶外環境教育場域,是因為我們相信若能將孩子從教室解放出來,引領其進入自然環境,不僅孩子身心靈能獲得安適滿足,也能提升孩子多元智能的學習,更能激發孩子無限潛能與創造力,進而成為守護環境的一分子,穩定社會的力量。

有感於環境惡化、棲地破壞、文化失傳、物種消失的現況加劇,因此我們認為除了第一線的戶外環境教育服務外,更重要是如何影響更多的環境教育工作者,願意投入守護環境的工作,當回到自己的場域後,能影響更多人。所以我們進而積極推動環境教育人員專業培訓計畫,並協助輔導台灣與大陸各地的環境教育場域(自然學校)優化,為的就是能散播更多環境教育的種子,集結更多力量,共同守護這片美麗的土地。

{{ language == 'en' ? 'more cases' : '你可能會感興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