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誤觸法網 更生少年現聲分享回頭路

2024-12-01
{{ (language == 'en' ? 'Citizen' : '公民')}}
生命力新聞
38
{{ (language == 'en' ? 'Quality Education' : '優質教育')}} {{ (language == 'en' ? 'Decent Work and Economic Growth' : '良好工作')}} {{ (language == 'en' ? 'Peace and Justice Strong Institutions' : '和平正義')}}
年少誤觸法網 更生少年現聲分享回頭路

↑⟪少年行,不刑⟫節目錄製過程。照片提供/少年行,不刑

【記者楊采頻/臺北市報導】Podcast 節目《少年行,不刑》由曾經的觸法少年聊兒少司法,兩位主持人莫莫尼與阿富分享走過犯罪與改變的生命故事,兩位都曾在國高中時犯下刑法案件,在收容服刑期間各自遇見了生命中的貴人,決心揮別過去重新開始新的人生。除了讓更多人認識偏差少年以外,更希望透過現身說法讓大家了解、思考青少年走入歧途的背後原因進而防範未然,呼籲改變大眾對青少年犯罪的刻板印象,發聲支持兒少相關議題,提升社會對司法少年的關注,幫助更多青少年走向正確道路。

主持人莫莫尼在升國中時開始與家裡產生衝突,因內心的想法無法被支持導致他與家人漸漸疏遠;在學校也因個性較特立獨行,與同儕的相處並不融洽,為尋求內心的認同,他開始積極認識校內偏差生,結交偏差朋友進而踏入黑社會團體,犯下了數起刑事案件,從傷害竊盜到殺人,漸漸跌入萬丈深淵。

在少年輔育院中因人際問題被轉介為輔導老師的個案,在與老師的談話中,莫莫尼感受到自己一直以來內心的掙扎、情緒、想法,第一次有人願意聆聽並接納,因此成為了他生命的轉捩點,後來也開始跟輔導老師進行生涯規劃,發現自己有助人工作者的特質,決心揮別過去,立下就讀心理系的目標,並成功考上私立大學的心理系。

阿富在年幼時因父親染上賭博惡習,導致家中經濟驟變,同時也因家人希望他有更好的未來發展,被父親強制送進明星學校,他無法適應高壓的讀書環境,在同儕關係中也找不到自己的歸屬感,感到孤獨與挫折於是開始逃學、沉迷於網咖。在尋找歸屬感的過程中,加入了陣頭、幫派,從事詐欺和毒品販賣等活動。然而,在少年觀護所裡,他遇見了一位社工,逐漸被關心打動,開始反思自己的人生。為了改變,他決心重返學業、戒毒,並立志就讀社工系,最終成功錄取國立大學社工系。

兩人結束刑期回歸社會後,除了重拾學業,也參與了更生少年關懷協會的培力課程,志同道合的他們在課程中相遇,並決定成立《少年行,不刑》podcast節目,透過聲音將自身故事化為力量與火苗,期待提升大眾對於偏差少年的關注,點亮青少年在迷途中的黑暗,成為少年們的燭火,帶給更多人溫暖與希望。

踏入歧途 尋求自我的歸屬

主持人莫莫尼,目前就讀心理系,在升國中時因家中經濟無法支持他像其他同學一樣直升私立學校而就讀了公立國中,心裡產生了不平衡與落差感,因此開始與家裡有了衝突。,在學校和同儕的相處也並不融洽,總是習慣獨來獨往,為了讓自己看起來與周遭的同學不一樣,便開始嘗試打耳洞及刺青,導致與家人的爭執日漸增加,也因為在學業方面得不到成就感,便開始積極認識校內比較偏差的同學。身處於次文化團體中的莫莫尼,感受到周遭的人幾乎都跟他有相似的經歷,在家庭沒有得到足夠的關愛、支持與溫暖。然而,這一群內心有相同匱乏感的人聚在一起,反倒形成了一種凝聚力及歸屬感。

莫莫尼結交偏差朋友後也漸漸踏入黑社會團體,出門吵架、鬧事已融入他的生活。有次出去跟另一群人吵架,對方騎車過來時,他以為大家只是會合,沒想到坐他後座那個人很快被對方拿球棒打,莫莫尼看了一下發現每個人都愣在原地沒動,所以他便先騎走了。沒多久接到幫派大哥的電話,劈頭就是一陣罵,罵他很漏氣、丟臉,原來在他走後,其他兄弟們開始與對方打了起來,他卻自己一個人先跑了。

「我們在大眾文化已經找不到歸屬了,如果連在這裡都得不到認同,那真的沒有地方能去了。」即使本質上並不嚮往暴力,但處於次文化團體中,莫莫尼不知不覺漸漸的被塑形,要透過激烈的手段來獲得肯定;遇到衝突時要出頭來證明自己,讓自己符合他人的期待來得到認同感。15歲時犯下第一起砍人殺人未遂時並沒有讓他醒悟,對於身處偏差團體中的莫莫尼反而成了一種戰績,是對兄弟義氣相挺的表現。

失去自由 主動求助

莫莫尼16歲時,在路邊和人吵了起來,對方先動手後,他情緒失控拿出刀來便是一陣砍,見對方倒在地上沒有動靜後,讓他內心十分驚慌。回到家得知對方已經過世的消息,彷彿在他心底投下一顆震撼彈,驚覺不能再這樣下去,於是在家人的陪同下到派出所自首,當晚做完自首筆錄隔天一早到法院開庭便馬上被收押,帶著兩條案件進入少年觀護所。

莫莫尼在少觀所擔任了「新收班」雜役,開始協助管理員處理公務,若管理員是監所裡的老大,那麼雜役就等同老大地下的大哥,能管理其他小弟,在少觀所中是地位的一大提升,比起其他收容少年更有影響力,也開始享有比別人更多的一些權力。在少觀所共待了快半年的時間,15歲的殺人未遂案被判感化教育三年,便直接被轉到桃園少年輔育院。與如同監獄般封閉的少觀所不同,少輔院更像是開放的小型村落,上課以外也有彈性時間,由於少輔院有許多先前在少觀所待過的人,進入少輔院的莫莫尼在裡面也有了照應,開始適應新環境的生活。後期在班上漸漸發現,若想獲得一定的地位、影響力,必須盡量在老師面前表現,討好老師來爭取當幹部、做公差,迎合多數人並符合別人的期待,這種理念讓莫莫尼無法苟同。在一次與幹部的爭吵後,莫莫尼在班上的人際狀況每況愈下,基本上與他人沒有互動,久而久之發現每天睜開眼都沒有人可以說話,也都無法脫離這個環境與狀況,「真的很痛苦,你已經失去自由了,24小時都無法跟身邊的人好好相處,處於被排擠的狀態。」在某個晚上終於內心的痛苦爆發,去找了值班的老師,被轉介成為個案接受新駐進輔導老師的輔導,也成為了他生命的重要轉折。

遇見指路明燈 開始新的旅程

「好一段時間我都是孤立無援的,他對我來說就像是救命稻草。」莫莫尼開始接受輔導老師的輔導。現在就讀心理系的莫莫尼回頭看過去,這可說是他第一次體會到專業的輔導歷程,當時的輔導老師在與他談話的過程中,始終保持開放且一致的姿態,對他說的話不會帶有評價,只是專注而認真的傾聽他感受與想法。那個過程讓莫莫尼感受到自己被認真對待、被聆聽、被看見,於是說得越多,在結束輔導後,莫莫尼對於自己所談論的話語、議題也有了有更多的反思與發現,開始明白為何自己當時會走到這一步,看見不一樣的選擇,而願意做出改變。輔導室成為他的一個安靜角落,能好好敞開自己的心及壓抑的情緒與想法,老師會無條件傾聽他的內心,也讓他有了心境上的改變,即使沒有特別討論到人際關係的解決策略,實際上也有了改善。離開少輔院的日子將近,雖然還有16歲時的殺人案尚未判決,莫莫尼仍開始與輔導老師討論了未來生涯,發現自己是非常喜歡關心朋友的人,透過幫助與陪伴身邊的朋友會讓他感受到自己的價值,發現了自己有助人工作者的特質後,與輔導老師共同討論、蒐集資料,決定想就讀心理系並立下考大學的目標,在感化教育執行了1年6個月的時間後,莫莫尼提名得到獲准通過,得以提早結束感化教育回歸社會。

離開少輔院後莫莫尼沒有和身邊的人聯絡,害怕被過去的關係影響,便把社群軟體的帳號、手機號碼通通換掉,最終順利的考上了私立大學心理系,目前也修了教育學程,希望能在未來擔任輔導老師等工作,無論如何都會以青少年領域中服務為主。

「回過頭來看過去的這些經歷,賦予了現在的我全新意義。」莫莫尼說,即使過去浪費了很多時間,現在同齡人都已經進入職場,回頭看自己還有未完成的學業在身,內心不時會浮現出劇烈的落差感,但是過去的經歷對他來說仍然是一種養分,讓他有了更多成長的機會,目前也會在更生少年關懷協會分享自己的生命故事、進行青少年議題倡導,持續為青少年領域努力。

從黑暗到曙光 重獲第二生命

阿富本是在小康家庭,國小時因父親染上賭博的惡習,導致家境一落千丈。父親總是出門應酬,母親忙於工作,兩人也經常產生爭執,年幼的阿富時常獨自一人在家,在父母的爭吵聲中度過。升國中時父母費盡心思將他送進明星學校,認為這樣對阿富的未來才有幫助,因此被送去另一個學區就讀。

但是本來喜歡體育的阿富進入高壓的讀書環境無法適應,讓他感到非常挫折,也因為見其他同學家境大部分都很不錯,上下學有專車接送、可以去補全科補習班,讓家境產生巨變的阿富覺得遙不可及,內心也產生與同儕強烈的落差感。因在學校無法找到和自己相似的同伴,他開始翹課、打網咖,起初踏入陣頭,從中找到歸屬感,就像是找到了自己的同伴一般。升上高中後為了想賺錢開始進入幫派,從事當車手、賣藥等工作,因此陸續犯下詐欺、毒品販賣等案件。

在少年觀護所中阿富遇見了一名社工,即使一開始對社工非常排斥,但社工不間斷的關心帶給了阿富溫暖,他逐漸敞開心房,也在幾次的開庭中開始思考自己的未來人生。為了改變現況,阿富切斷了原本的生活圈,開始重拾學業同時戒毒,受到社工很大的影響也決心要就讀社工系,最後成功考取國立大學社工系。

現身說法 用聲音傳遞理念

心中懷有製作Podcast節目夢想的莫莫尼,透過一次更生少年關懷協會的發聲計畫培力課程中,遇見了一位聲音訓練師—小虎老師,在課堂結束後,莫莫尼向小虎老師請教了許多關於Podcast的問題,並受小虎老師的邀請到他的Podcast節目進行採訪,在節目錄製時莫莫尼由更生少年關懷協會的人員陪同前往,藏在心中的小小心願也被協會聽見,莫莫尼便想到了好友阿富。

阿富一起長大的朋友前陣子去服刑,試著跟朋友的姊姊聯絡後,卻發現對方開始對自己的弟弟產生了疲憊和消極,讓阿富感到非常沮喪,因此阿富向姊姊分享了自己走回正軌的生命故事,以親身案例以及朋友的身分,藉此讓姊姊能重拾內心希望。

兩人期待透過自己不同的身份與經歷,用聲音的方式分享關於偏差少年行為背後的內心動機、服刑間的大小事、同時也積極為兒少議題發聲,得到了協會的經費贊助買了設備,開始著手錄音,開啟了《少年行,不刑》的頻道,錄製廣播節目以外,他們也經常擔任更生少年關懷協會的生命講師,分享自己的生命歷程,希望藉由現身說法呼籲大家,當身邊有類似情況的朋友出現時,能不能更理解偏差少年行為背後的原由以及心境,在問題產生前能拉住他們,或是讓他們有更好更正向的選擇,讓青少年正視自己內心的需求和匱乏,並且有更好的發展。

採訪側記

這次的採訪讓我進入了未曾接觸過的領域,看見了家庭以及人際關係對青少年來說會產生多大的影響,也明白了兩位主持人的堅持和努力,很多時候少年們荒誕的行為背後其實可能有不為人知的原因,身邊沒有能即時給予幫助的人因此做出了錯誤的選擇,若能提升對少年的關心,讓他們在無助的時候找到能夠尋求協助,或許會因為眼前有了更好的選擇而避免未來產生令人後悔的結果。

 

Power by:生命力新聞

關於生命力新聞

《生命力》是輔大新聞傳播系大三「媒介實務」課的教學實驗媒體,創刊於1997年;20年來,學生們深入台灣的都市、農村、漁村、山村、偏鄉、離島,以及國際採訪,完成七千多篇報導,成為廣受肯定的公益媒體。MSN和華視網站聯播它的新聞,公視新聞經常轉載它的報導;自由時報、聯合報、中國時報、天下雜誌專文推薦過它;連日本朝日新聞出版的《朝日總研報告》都曾以四頁長文推崇它是台灣極具代表性的公民新聞網站。

{{ language == 'en' ? 'more cases' : '你可能會感興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