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憨兒離開烘焙屋 挑戰現實社會的冷酷

2024-05-23
{{ (language == 'en' ? 'Citizen' : '公民')}}
生命力新聞
27
{{ (language == 'en' ? 'Decent Work and Economic Growth' : '良好工作')}}
喜憨兒離開烘焙屋 挑戰現實社會的冷酷

【生命力記者/張介凡報導】在喜憨兒烘焙屋及烘焙餐廳成功打響名號之後,大多數的人都以為喜憨兒的問題已經得到解決,但事實上在喜憨兒離開烘焙屋之後,所面臨無法就業或在工作上遭到歧視的現象,仍然是有待解決的問題。

台灣地區約有四十萬名喜憨兒,為家庭社會帶來經濟上的負擔。喜憨兒文教基金會為了解決喜憨兒就業上的問題,成立了喜憨兒烘焙屋與喜憨兒烘焙餐廳,提供給喜憨兒一個工作訓練場所。喜憨兒在烘培屋的訓練期是一年,喜憨兒們在烘焙屋的這一年,除了學習作麵包的技術,也要學習對顧客的應對進退,包括包裝麵包、招呼客人等技巧,在老師的細心教導下,大多數的喜憨兒都學習得相當快樂。 

一年之後,喜憨兒基金會便會將這些孩子介紹到不同的地方工作,真正的加入一般社會的工作職場,但是由於在烘焙屋的一年,喜憨兒們都是在老師們耐心呵護下學習,顧客們也多會因為他們的特殊性,而以較包容的態度對他們,與一般工作比較起來,烘焙屋就像是一個溫室,喜憨兒受到太多的保護,面對正式職場的冷酷,他們並不能適應。 

基金會的老師在將孩子安排到外面工作時,都會先陪他們一起去就職,讓他們比較不害怕,漸漸的適應後再讓他們自己去做,但是老師們仍然會定期的作追蹤的紀錄,了解他們的工作情形,不過,還是有一些喜憨兒在沒有老師的陪伴之下,顯得情緒不穩,適應不良而因此放棄工作的機會。 

不過,基金會的公關人員陳幸如表示,喜憨兒因為適應不良而放棄工作的例子較少,大多數的情形都是喜憨兒受到歧視及不公平的待遇而被迫放棄,這也是目前喜憨兒基金會安排喜憨兒工作所面臨最大的問題。許多雇主由於長期的刻板印象,排斥雇用喜憨兒,認為他們工作能力不佳,甚至會造成他們的困擾,讓喜憨兒的工作機會一直不多,常常只有一些清掃、或是打雜的工作,不過基金會的老師表示,即使這些都只是簡單的工作,喜憨兒們卻以無比認真的態度去做,讓他們好生心疼,也懷疑為什麼固執的雇主看不到這些孩子的認真。 

而另外還有一些僱主的行為讓基金會的老師相當生氣,有許多雇主為了一時的愛心,或是為了僱用這些孩子可以減稅等因素,僱用了喜憨兒工作,不過過了一段時間後,他們又開始後悔,怕他們反應慢,怕他們會傷害顧客,將滿心歡喜工作的喜憨兒開除,讓喜憨兒和老師們都受到很大的挫折;也有情形是,雇主熱心的雇用了喜憨兒,但是一同工作的同事卻因為喜憨兒的單純而欺負歧視他們,讓喜憨兒心理受傷,也因此放棄工作。 

不過,陳幸如表示,許多的困難都可以克服,只要社會大眾願意接受喜憨兒,精神科醫師也提出說明,認為喜憨兒雖然智能較不健全,但心理上是正常且穩定,不會對他人造成傷害;所以陳幸如強調,喜憨兒基金會目前積極增加在媒體的曝光機會,期望能讓社會大眾認識喜憨兒進而打開心胸接受他們,能替喜憨兒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畢竟,主動創造機會,比等待援助,是更能讓社會大眾正視這個弱勢族群的好方法。

Power by:生命力新聞

關於生命力新聞
《生命力》是輔大新聞傳播系大三「媒介實務」課的教學實驗媒體,創刊於1997年;20年來,學們深入台灣的都市、農村、漁村、山村、偏鄉、離島,以及國際採訪,完成七千多篇報導,成為廣受肯定的公益媒體。MSN和華視網站聯播它的新聞,公視新聞經常轉載它的報導;自由時報、聯合報、中國時報、天下雜誌專文推薦過它;連日本朝日新聞出版的《朝日總研報告》都曾以四頁長文推崇它是台灣極具代表性的公民新聞網站。

{{ language == 'en' ? 'more cases' : '你可能會感興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