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om Coexistence to Co-creation: The Adaptive Process of Regional Ecosystems

共生到創生:區域生態系的調適歷程

2023-11-17
{{ (language == 'en' ? 'Social Innovation Organization' : '社會創新組織')}}
社團法人台灣社會企業創新創業學會
673
{{ (language == 'en' ? 'Sustainable Cities and Communities' : '永續城鄉')}}
共生到創生:區域生態系的調適歷程

生態系的理念旨在讓生態系中的各成員共榮共享,然而,在實際推動過程中,成員往往考量各自的獨立利益,使得實現這一理念充滿著諸多困難與挑戰。本研究的目的在於深入探討企業如何透過建構生態系的方式實踐永續發展,同時分析在不同階段面臨的挑戰,以及統籌者在這一過程中的調適策略。儘管目前的研究文獻強調了生態系構成與成員互動的重要性,但對於統籌者在整個過程中扮演的角色卻相對較少探討。因此,本研究透過深入瞭解組織的調適過程,分析統籌者與利害關係人之間的互動,並探討組織識別和印象之間的關聯,以了解這些因素如何影響統籌者的調適行為。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以臺灣水泥公司作為個案研究對象,深入分析該企業在花蓮和平工業區發展過程中所遭遇的在地抗爭情況,並將其發展過程分為五個階段。透過這一實證案例,我們將從調適的視角分析臺灣水泥在導入環保技術和綠色科技的不同階段如何回應利害關係人的挑戰,逐步贏得當地信任,並推動適當的永續發展方案。

在研究結果方面,本文發現組織識別對於統籌者的維護行為有重要影響,這種維護行為產生的衝擊會對利害關係人產生深遠的影響。不同的衝擊會形成利害關係人對統籌者的不同組織印象,進而影響統籌者的反思和調整行動。這種組織印象的建構過程是複雜且動態的,包括了利害關係人對統籌者形象的感知、組織行為的評價以及對永續發展的期望等多個方面。透過這些發現,我們得以更深入地理解統籌者在生態系建構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他們如何因應外部挑戰進行調適。

在理論貢獻方面,本研究有助於解釋組織識別如何引導維護行為,並進一步探討這種維護行為如何影響利害關係人對統籌者的印象。這一研究擴展了對於組織識別的理解,強調了其在組織永續發展中的關鍵作用。同時,我們也提出了不同衝擊如何形成利害關係人對統籌者組織印象的模型,這有助於深入研究在生態系中統籌者與利害關係人之間的互動過程。

在實務啟發方面,本研究提出生態系的經營須擁抱因地制宜的思維。過去常見的治標不治本的補償做法在實踐中顯示效果有限,而企業自行推動的永續方案往往難以獲得社會的認可。因此,企業在經營過程中需時刻關注並反思自身在利害關係人眼中的形象,以確保組織識別的正面建構。此外,企業應該具備彈性的修補印象能力,以應對外部環境變化和利害關係人期望的調整。這樣的策略有助於減緩與利害關係人之間的衝突,實踐永續發展,促使企業與當地社區實現共榮,進一步推動生態系的永續發展。

在未來的研究中,我們建議進一步探討統籌者在面對多元利害關係人的情境下,如何有效地平衡各方利益,以實現生態系的共榮發展。同時,可以進一步研究組織識別與利害關係人印象之間的動態關係,以深化對於這一議題的理解。此外,擴大研究對不同產業和地區的適用性,以獲得更全面的視角,進一步提升生態系建構的實踐價值。

{{ language == 'en' ? 'more cases' : '你可能會感興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