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環減塑 專家怎麼說

不是犧牲 減塑是生活品質的再提升

  • 減塑與循環經濟

    推動困境
    資訊不透明
    回收率真相、真實循環方式不明
    門檻高難度
    消費觀念與行為難以改變
    塑膠回收產業所需的資金與場地條件,不利新創、社創切入
    配套不健全
    塑膠吸管清潔困難不利回收,只能掩埋、焚燒卻傷害環境

    EPR機制沒有產業升級配套
    #EPR:延長生產者責任,業者需繳費回饋生產後的資源回收
  • 參考案例
    日本JFE煉鋼廠
    以廢塑膠替代焦炭作為還原劑,減少塑膠廢棄量與煉鋼碳排量
    美國Apple手機公司
    將手機回收拆解,分流再製作,當產品可反向拆解,就不會用破壞性拆解,減少浪費增加效率
    美國Interface地毯公司
    地毯租賃、回收計劃,搭配無毒材料與拆解結構重新設計,達成整個產品的封閉循環




  • 台灣可以怎麼推動
    擴大推動場域、建立正確消費觀念加速發展減塑環保租賃服務
    倡導以使用權取代擁有權的消費文化

    減塑行動提升國際形象

    推行市場環保袋自動租借、夜市環保餐具租借、不塑低碳輕旅行等配套措施

    天然機制處理食物安全問題,如:荷葉、香蕉葉食品容器

    制定複合性包材製造與使用規範,面對回收焚燒的衍生問題
    建立減塑綱領,從產業鏈源頭控管
    完善產業中間包材回收體系,例如量販店貨物包裝膜,垃圾變再生原料,建立循環經濟產業鏈

    建立減塑綱領、輔導產業鏈從源頭控管,並推動減塑認證制度、完善我國減塑標準

    結合社創平台與社創小規模營運,改善相關議題,共推減塑與再塑行動
    補助循環經濟替代材料研發
    獎勵並推動替代材料高值化研發,帶動塑膠循環世界級應用,例如:亞得利塑膠、遠東新世紀、小智研發等公司

    推動零廢棄與全循環

    工業廢棄物管制因推動得早,已具備先行者優勢,應結合政策引導回收業者升級轉型,促成循環經濟,將環境傷害降到最低,進一步邁向國際
臺灣是海島國家,豐沛的海洋資源造就了臺灣「現撈仔」的海鮮文化,但你可曾想過,這些端上桌的鮮甜海產,究竟是來自活力大海的禮物?還是窒息大海的排泄物?根據聯合國環境署表示,全球海域中約有1億噸的塑料廢棄物,其中約有80-90%來自陸地,而這些廢棄物,會隨著長期烈日照射逐漸碎裂,最終形成漂浮在海中的塑膠微粒。
塑膠微粒究竟哪裡去
這些漂浮在海中的塑膠微粒,隨著洋流四處飄散,經由浮游生物攝取而進入食物鏈當中,包含以浮游生物為主食的牡蠣、海膽、貝類、蝦蟹,然後小魚吃小蝦,大魚吃小魚,最終,成為你我餐桌上的美味佳餚,回到了我們的身體。
臺灣環境資訊協會經理|陳姿蓉
臺灣環境資訊協會經理|陳姿蓉
塑膠微粒具親脂性,在環境中會吸收戴奧辛等有毒汙染物,透過雨水回到大海,並殘留在海洋生物身體內,再經由食物鏈,人類攝取後恐造成體內毒素的堆積。
長期關注海洋廢棄物的臺灣環境資訊協會陳姿蓉經理憂心忡忡地表示。被隨意棄置的一次性塑膠,是造成塑膠微粒最大的元兇,對於這樣環境與健康的危害,全球政府與民間紛紛在減塑、回收與再塑上,積極投入友善環境的政策措施與舉動。


方便不隨便,減塑其實很簡單

方便不隨便,減塑其實很簡單


行政院環保署處長|賴瑩瑩
行政院環保署處長|賴瑩瑩
社會創新其實與環保政策推動息息相關,我們樂見於有更多的社會創新組織,透過創意來共同投入環境永續。

為了落實環境永續發展,臺灣的環保政策目前聚焦於減少廢棄物,並透過政策規定業者要有相關的回收設施,或是制定減價、折扣、加量等獎勵機制,鼓勵消費者投入減少一次性塑膠用量,並輔以計畫補助,將政策落實至地方。屏東縣政府與社會創新組織共同合作推動的小琉球「無塑低碳島示範計畫」中的「琉行杯共享行動」,就是一個成功例子。「社會創新其實與環保政策推動息息相關,我們樂見於有更多的社會創新組織,透過創意來共同投入環境永續。」行政院環保署賴瑩瑩處長對於民間開始自主投入的外溢效應,感到十分欣慰。

臺灣區塑膠製品工業同業公會榮譽理事長|蔡明忠
臺灣區塑膠製品工業同業公會榮譽理事長|蔡明忠
最好的環保解決方案就是不要隨意丟棄,除了從教育開始投入,環保署應廣設回收站,並對資源回收以及回收再利用的機制,進行正確資訊的傳播與宣導。

臺灣區塑膠製品工業同業公會榮譽理事長蔡明忠也提出相關建議,提到解決環保應該是將無用的東西變成有用,例如市場買菜拿到的塑膠袋,只要隨身攜帶多次使用,就是環保;此外,對於較有爭議,也無法回收的「生物可分解塑膠」(PLA),建議政府應建立獨立回收管道,並進行相關補助。

美國馬里蘭大學教授 | 羅揚銘
美國馬里蘭大學教授 | 羅揚銘
食品加工端有很多的塑膠包裝是過度使用的,這件事可以從源頭管理。

「食品加工端有很多的塑膠包裝是過度使用的,這件事可以從源頭管理,例如政策上應以風險管理的方式,針對不同食品在保存與運輸上的風險差異,訂定不同強度的食安規範,而非一體性的廣泛適用同一原則。」


For Better Life


塑膠因容易量產、應用性高、價格便宜,因此在商業性與生活上均不易取代。對此,經濟部中小及新創企業署胡貝蒂副處長認為「對於隨處可見與大量應用於生活中的一次性塑膠,如何引導產業突破線性經濟,加入再塑思維的循環經濟,是經濟部中小及新創企業署推動社會創新,實踐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的重要策略之一」,在經濟部中小及新創企業署已登記的社會創新組織當中,已有不少組織開始投入推動減塑。

大豐環保科技|林盟洲
大豐環保科技|林盟洲
最難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民眾行為習慣的改變。

「塑膠因為使用上太方便,不可能達到全面禁用,要減輕塑膠對環境的負擔,應該宣導民眾有關環境永續的危機意識,並從消費行為驅動企業改變,進而推動工業結構變更,而非一味地著重於回收。」身為臺灣回收業龍頭的大豐環保科技林盟洲董事長表示。「最難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民眾行為習慣的改變。」因此大豐自2017年起成立「ZeroZero城市環保店」,為投入地方民眾教育與觀念溝通推廣而努力。

斜槓生活創辦人|張震宇
斜槓生活創辦人|張震宇
每一次你花的錢,都是在為你想要的世界投票。

同樣為了環境永續而投入植物吸管生產的斜槓生活創辦人張震宇也表示:「每一次你花的錢,都是在為你想要的世界投票」。因此,對於一般民眾生活上已習慣使用吸管的行為,應讓民眾瞭解塑膠吸管不好清潔而無法進行回收,無法進行回收的塑膠,只有掩埋及焚燒二途,不管使用哪種方式,對環境都是危害。另外,在尋找替代物的同時,若不思考其生產流程是否對環境造成傷害,就失去了所謂減塑的意義。


再用就好 減塑可以這樣做

一次性塑膠產品是以線性經濟的思維推廣使用後即丟棄再購買使用,而循環經濟的思維則是透過整體價值鏈的檢視,以最少的資源設計出易於拆解且耐用並可回收的產品,讓資源盡可能在使用系統中循環的越久越好,發揮最大的價值。減塑除了透過政策鼓勵與企業投入,更需要全民參與,在經濟部中小及新創企業署的持 續推動下,已有許多的社會創新組織以科技或商業模式的創新應用,號召大眾改變生活習慣,共創市場與環境雙贏的新時尚生活態度。減少一次性塑膠的使用,其實不難,只要將「再用就好」的循環思維在生活周遭持續發酵,或是購買選用回收再製的產品,並將這樣的觀念傳遞出去,就能為環境永續貢獻一己之力,創造更美好的未來生活。
更多本專題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