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距醫療 專家怎麼說

看病只能上醫院?資通科技助攻,遠距醫療要讓醫護就在你身邊!

2019.07.26
撰文:社會創新平台
5118
  • 為什麼需要遠距醫療呢?
    在偏鄉
    長期照護、居家照護的需求
    在城市
    人口老化、慢性病攀升
    大型醫院人滿為患、醫療資源不均的問題
    出國在外
    全球台商、國人出國旅遊受傷生病時,往往只能接受就地的緊急處置,或花費鉅資啟用專機送醫療服務。
  • 推動遠距醫療的參考案例
    台中市和平區
    長照2.0、志工時間銀行
    荷蘭Buurtzorg
    公衛護士的成功模式
    全年、全天的居家整合照護服務
    歐美地區
    遠距醫療除視訊看診,同時透過醫療新創產品與服務研發,回傳即時生理數據,協助醫師精準判斷狀況。
    美國
    1位急診醫師透過遠距設備,
    同時照護125位住院病患(台灣限制10位)。
    遠距醫療糾紛發生率低於醫師實際看診,
    提供即時與更早的偵測判斷。
  • 遠距醫療在台灣推動方向
    整合時間銀行與長照2.0給付及支付基準 發展在地商模推動部落自主
    推行志工時間銀行
    建立部落互助系統
    培力照服人員、技術
    開發長照科技行動系統
    協助返鄉就業、在地經濟發展
    縮短長照期間不同專業角色的資訊落差
    具體反映不同階段所需的照護服務
  • 攜手社創組織,結合智慧醫療研發單位 投入場域試煉系統/服務
    透過公民科技平台出題,社創解題,
    結合智慧醫療研發投入,解決社會議題。

    推動資通訊大廠+醫療服務業合作,
    打造Turnkey Solution進軍國際市場。

    社創業者可運用ICT醫療設備、長照整合型服務,
    融入在地社區,突破偏鄉醫療困境。
  • 調適相關辦法,強化遠距與海外急重症醫療服務,加速推動醫療產業發展
    強化「通訊診察治療辦法」
    須出院三個月後須回門診的問題
    非緊急醫療目前無法適用的問題

    研議「醫師法第11條」
    醫師非親自診察,不得施行治療、開給方劑或交付診斷書,透過目前醫療科技的發展,已可突破診療障礙。
在外的孩子,內心總免不了牽掛著故鄉無法就近照顧的父母:獨居的長者在家中發生了意外,是不知所措苦苦等待救援,或是能獲得即時的處理?為事業打拼遠走天涯的親友,到醫療水平相對落後的海外地區,不幸舊病復發,是只能借助當地有限的醫療能力,還是能獲取更好、更可靠的評估建議?年輕人追逐夢想,到尼泊爾攀峰,不幸重傷,是該啟動耗費不貲的醫療專機,還是有成本更低,效果更好的解決方案?

這些難題你我並不陌生,從媒體報導到親友通訊,類似的故事充斥著我們生活周遭,往往又因有限的選擇而留下遺憾。但未來,這些遺憾有可能再也不會發生——新興的遠距醫療服務正為人們帶來新的希望。
連上網路,醫生就在你身邊
連上網路,醫生就在你身邊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遠距健康照護中心及急診重症|高偉峰醫師
有了數位醫療,不論天涯海角,醫生就在你身邊。
「有了數位醫療,不論天涯海角,醫生就在你身邊」在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同時負責遠距健康照護中心及急診重症的高偉峰醫師有自信的表示,我國的數位醫療技術連聖母峰都可以突破,對於絕大部分的場域絕對都可以克服。
遠距醫療是什麼
使用互動式視訊及資訊通訊技術,進行包括診斷、治療及諮詢等醫療照護行為,以及衛生教育與醫療資訊的傳遞。
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
隨著數位技術的發展,遠距醫療涵蓋的範圍日益擴充,只要是結合資通訊技術與醫學專業的服務,大到醫療設備,小至數位通訊手環,都是屬於遠距醫療的解決方案。

在資通科技的發展下,海內外醫護機構與人員透過網路通訊進行診斷、治療與溝通,甚至執行手術;患者家屬保持亦可透過遠距設備與醫護機構保持聯繫,以即時回應與相互支援,讓醫病兩端發揮綜效。遠距醫療日益成熟,儼然已經成為國際醫療的趨勢。
台大醫療整合科主治醫師、無國界醫療總召|姜冠宇醫師
台大醫療整合科主治醫師、無國界醫療總召|姜冠宇醫師
歐美國家幅員廣大,在人口數、就醫距離與時間的成本都較台灣嚴苛,使得遠距醫療很早就成為主流。
臺灣雖然幅員較小、醫療人力也相對充足,赴院就醫較疆土廣大的歐美國家容易許多。但姜醫師指出:臺灣人口老化,需要長期護理的慢性疾病漸為大宗:醫療資源中心化、都市化的趨勢不見止歇,又有健保費用的低廉,也讓分級醫療難以落實。這些因素加總,仍造成大醫院人滿為患與醫療資源不均的現象。

透過遠距醫療,不僅能節省病人舟車往返的辛勞與金錢,更有可能令醫療資源更加均等地分配。從而令臺灣更有能力解決兩道醫療難題:資源不足的偏鄉醫療與日益增長的長照需求。
患不足又患不均,臺灣醫療的嚴峻挑戰
高速攀升的人口老化趨勢
聯合國統計,2017年全世界60歲以上人口約有9.62億人,占全球人口的13%,這些老人人口,還預計以每年3%的速度成長,到2050年時,全球60歲以上的人口數量將會增長至現今的兩倍。在臺灣,截至2018年3月底,戶籍登記65歲以上老年人口也已達到331萬人,占總人口14.1%,正式宣告台灣邁入「高齡社會」。

人口老化帶來社會食、衣、住、行各種需求的改變。其中,醫療及照護服務需求的增長尤為明顯急迫的。不可避免的生理機能退化,需要省力易行的物理環境,更需要及時的陪伴與醫療照顧,新興的長照醫護需求,正為臺灣的醫護人力帶來新挑戰!
陽明大學醫學院副院長、數位醫學中心主任|郭博昭醫師
陽明大學醫學院副院長、數位醫學中心主任|郭博昭醫師
遠距醫療與醫療自動化可有效解決高齡社會問題,突破距離及有限資源的限制,因此透過遠距醫療來扭轉社會觀念非常重要。
「醫療進步對大家都是幸福的一件事。」陽明大學醫學院副院長、數位醫學中心主任郭博昭醫師說道:「隨著人口老年化,若是無論大小疾病都前進醫院,未來將會使醫院人滿為患。遠距醫療與醫療自動化則可有效解決高齡社會的問題,突破距離及有限資源的限制,因此透過遠距醫療來扭轉社會觀念是非常重要的。」
匱乏的偏鄉醫療資源
交通不便、人口稀少,是偏鄉醫療能力不足的根本原因。稀少的人口,令醫師、醫療院所無意在當地開業,根據醫師公會聯合會2017年的統計,除極為偏遠的金門縣烏坵鄉之外,苗栗縣獅潭鄉、嘉義縣大埔鄉也甚至連一位職業醫生都沒有,這三個鄉鎮,僅能仰賴軍方醫務所與衛生所提供基本醫療服務。

部份偏鄉雖然仍有少量衛生所外的執業醫師,但相較於廣大的幅員卻如九牛一毛。屏東縣獅子鄉、臺東縣海端鄉、臺東縣達仁鄉、高雄市桃源區、宜蘭縣大同鄉、花蓮縣卓溪鄉與臺東縣延平鄉,執業醫師空間密度(人/km2)都趨近於零,境內又幾乎多為山地,交通不便,居民的標準化死亡率居高不下。根據統計,全台有153個鄉鎮區執業醫師人數不及10位,106個鄉鎮區執業醫師密度不及0.1,偏鄉醫療資源的覆蓋率遠較都會地區為低。

遠距醫療無遠弗屆的長處,正是突破偏鄉地理障礙的良方。透過資通科技打破醫療行為的時空限制,不僅能為病患爭取處理時效,更可將大型醫院的資源,更方便地供給到偏遠及離島地區的民眾,偏鄉不僅醫療資源希缺,人口外流更使長照問題更為險峻。遠距醫療正能同時協助這兩個問題的處理。
不分城鄉的長照需求
前台中市副市長、台中市原鄉長照服務網育成計劃負責人|林依瑩
前台中市副市長、台中市原鄉長照服務網育成計劃負責人|林依瑩
長照與居家服務是目前需求的大宗,這樣的問題不是只有存在於部落內,市區或一般社區也會有需求。
偏鄉醫療關乎民眾的基本健康照護與生命維繫,長照則是每個家庭可能面臨的負擔,尤其是高齡者、特殊疾病病人及自醫療中心轉診後追蹤的可近性與照護品質,更需專業的規劃、人力、資源與設備支應。新興的遠距醫療服務,正是解決長照及偏鄉醫療資源不足的新希望!
數位醫療新創:不只讓臺灣好,更要讓世界好!
觀察到這股龐大的需求,國內許多資通訊大廠已紛紛投入推出智慧醫療的相關應用;同時,也有許多社會創新企業,開始整合國內產學研醫進行創新,具體透過前瞻技術及創新產品服務,嘗試解決海內外各地的長照及偏鄉醫療需求,如鳴醫、龍骨王、晉弘、威捷、台灣在宅、優時間…等。在ICT產業的硬實力基礎上,台灣醫療軟實力正蓄勢待發。

科技與醫療服務的整合,正是遠距醫療解決方案的基礎,而它們正是台灣最具優勢的兩大領域。台灣擁有完整的電子製造供應鏈作為發展數位醫療的基礎,只要透過適當的場域,整合現有的遠距醫療解決方案,發展出可行運作機制與創新服務生態系,不只能讓台灣好,更能為世界創造更美好的未來。”Taiwan Can Help.”不只是向WHA敲門的口號,更是臺灣數位醫療新創的現在進行式!
更多本專題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