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生態養殖漁場 啟動地方創生 ─ 波蘭Trout Ojcowski母女檔把廢地變黃金

2020-09-18
{{ (language == 'en' ? 'Goverment' : '政府部會')}}
社會經濟入口網
1055
{{ (language == 'en' ? 'No Poverty' : '終結貧窮')}} {{ (language == 'en' ? 'Decent Work and Economic Growth' : '良好工作')}} {{ (language == 'en' ? 'Life on Land' : '陸域生態')}}
一座生態養殖漁場 啟動地方創生 ─ 波蘭Trout Ojcowski母女檔把廢地變黃金

歐洲2018年女性農民創新獎得主薇格,幾年前來到波蘭南部小鎮接手廢棄漁場,以遵循自然的理念養殖褐鱒,並重拾料理傳統手法經營餐廳,結果不僅成為知名度遠播的休閒漁場,更帶動了一個小鎮的重生。

 

在自然環保意識抬頭的今天,越來越多創業者,基於人類健康與生態永續的理念,從事創業與經營,而回歸傳統自然的環境、手段或工法,則是主流選項之一,包括減緩對生態的破壞,著重自然資源保育的經營模式,成為社會所認同的新價值,也因而有機會發展成具經濟效益的明星產業。而農林漁牧這種取自自然資源的產業,如今則常改以休閒農業的面貌,兼顧生產、生態與生活,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模式。近年來更結合社會企業的理念,不僅為農村發展注入創新元素,同時不乏改寫農村風貌,成功翻轉農村的案例。

創業家瑪格達莉娜·薇格(Magdalena Wiegel)就實踐了這樣的理念。她曾在IT產業工作25年,對資訊科技技術非常熟悉,原本對於農漁業並沒有任何知識和經驗基礎。直到有一天,薇格在執行和奧伊楚夫國家公園的科技專案時,第一次接觸到當地荒廢的魚塘,並因此心生接手經營的念頭。

 

廢棄漁場生態復育 母女檔以自然粗放養殖鱒魚

2014年,薇格和女兒來到奧伊楚夫(Ojcowski)這個波蘭南部小鎮,取得了這個自二戰後就荒廢至今的魚塘,母女倆開始攜手經營奧伊楚夫鱒魚漁場(Trout Ojcowski)。接管魚塘的條件,是必須遵循環境保護的法令規章,這恰好也是薇格一心想要做的方向。她們的經營宗旨不單單只是為了振興當地的褐鱒(brown trout)養殖產業,更強調環境友善和重視當地社群歷史和傳統。

薇格的魚塘位處國家公園中,坐擁如詩如畫的風景,當地的微氣候以及來自附近山脈清澈且富含氧氣的泉水,形成了野生褐鱒所需的生長環境。這種鱒魚對於疾病有較高的抵抗力,並對周圍環境條件有較強韌的適應力,也因此擁有較高的存活率。同時,若任何緊急狀況讓薇格的魚隻進入當地的生態系統時,她的褐鱒也不會威脅或危害當地野生褐鱒魚群的基因純度。

褐鱒是波蘭的本地魚種之一。近似魚雷的魚身上覆有黑色斑點,背上一抹暗綠或暗棕,兩側則是顏色較白並帶著淺淺光暈的紅色斑點。然而在波蘭的鱒魚養殖場中,只有2%的漁場養殖褐鱒;即使在整個歐洲,生產褐鱒的漁場也十分稀少。這是因為褐鱒在養殖上非常困難,需要花費許多額外的心力,往往需要花費2.5~3年的時間才能養出成魚。

儘管如此,薇格並不借助現代化的養殖技術來刺激魚隻生長或增進魚隻重量;相反地,薇格採取傳統的粗放手法,用費工費時的人工餵食方式,以確保魚隻獲得充分的飼料,並確保每一隻魚都有足夠的活動空間。在捕撈魚種時,也堅持採用傳統的圍網方式,來防止魚隻在捕撈過程中受傷或悶死。

 

經營餐廳贏得廣大口碑 一家企業就能拉動地方經濟

奧伊楚夫鱒魚漁場的主要經營模式,是經營包含餐廳和加工品銷售的休閒漁場。她們的餐廳只用新鮮、沒有經過冷凍的褐鱒,並用傳統、簡單且健康的手法調理鱒魚;製作燻魚時,則是用山毛櫸木來燻製,並不添加任何添加物,以確保佳餚的品質和營養,招牌鱒魚料理還被譽為「黃金鱒」,獲得許多餐飲商、饕客和專業廚師的喜愛。

除了產品品質本身力求提升,在經營策略上,她們也懂得運用現代化的營運管理、行銷和宣傳手法,利用IT技術、導入多元銷售模式,並善用臉書、食譜、旅遊指南等管道,傳播國家公園壯闊美景與傳統農漁商品特色,讓她們的品牌聲名遠播,並使得薇格贏得了2018歐盟女農民創新獎等多項國際聲譽。

雖然只是一家有7口魚池的休閒漁場,薇格母女卻創造出了許多社會價值:

因休閒農場的知名度,結合國家公園的自然風光,帶動地方的觀光旅遊商機,甚至有國外遊客慕名而來,為當地創造了更多周邊產業的就業機會,促進了這個波蘭南部小鎮及其附近地區的繁榮。

所經營的美食餐廳專門選用在地蔬果、乳酪等食材,像母雞帶小雞般,讓在地農漁民的其他優質產品也得到更多曝光行銷的機會,當地生產者一併受惠。

在褐鱒的養育過程中,她們特別重視保護褐鱒的品種,對生物及生態都具有正面意義,也成為其他農漁民的榜樣。

薇格的經營模式,以及對環境保護與文化保存的積極參與和推廣,讓她們獲得了許多國際級和國家級的榮譽,成為農業創新和創業的典範,可吸引更多人學習及投入。

 

「人、地、產」三位一體 人才培力是地方創生一大關鍵

奧伊楚夫漁場的經營模式給台灣很好的啟發。它證明了:一家有理念的企業,的確可以因為其價值主張被消費者認同,而開創出全新的市場,就像薇格母女把廢地變金池塘,不但撐起一家成功的企業,更翻轉整個地方產業的重生。這種結合地理特色及人文風情,讓地方能發展出最適合自身產業的「地方創生」模式,正是一家企業所能貢獻給社會的最大的價值,而這也是台灣各地政府和民間都正在努力的方向。

進一步思考台灣的現況。一方面,台灣本就擁有許多獨步全球的農漁養殖技術,另一方面,這些年來隨著青農返鄉風潮,引進了更多現代化經營的創意、思維和科技化技術,傳統農業導入有效的科技進行產業提升,已經在台灣遍地開花。而地方創生的中心思想是「人、地、產」三位一體,唯有藉由適當的人才培力和投入,讓返鄉青農或各種異業人才也能變成千千百百個「薇格」,扮演地方創生的發動者,再配合政府現正推行的種種農村數位轉型或加值計畫,則未來的農漁產品,不管在品質或數量上,都可望為台灣創造出更可觀的經濟價值。

 

作為女性(創業家),

我們很強悍,但也具備直覺力,

有時我們只需要一點點支持。

~Magdalena Wiegel,Pstrag Ojcowski 創辦人

Magdalena Wiegel和女兒兩人合照,兩人一起把荒廢的池塘變漁場
▲Magdalena Wiegel和女兒兩人,一起把荒廢的池塘變漁場。(圖/Pstrag Ojcowski提供)

奧伊楚夫鱒魚漁場採取傳統的粗放手法,確保魚隻獲得充分的活動空間
▲奧伊楚夫鱒魚漁場採取傳統的粗放手法,確保魚隻獲得充分的活動空間。(圖/Pstrag Ojcowski提供)

撰稿:王培煜

文章來源:社會經濟入口網

關於社會經濟入口網:

民國103年2月17日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升格為勞動部,其所屬三級機關職業訓練局亦改制為勞動力發展署(Workforce Development Agency),以「開拓就業新氣象,創造勞動新價值」為使命,秉持「促進勞動力發展」的工作原則,從「調整人才培育機制、優化產業人才結構」、「強化人才訓練體系、協助職能轉換提升」、「善用海外專業人才、以利產業國際連結」三方面,擘劃國家勞動力發展政策,進而提升國家經濟發展及競爭力,以符合世界勞動市場的趨勢。
 
勞動力發展創新中心為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所屬單位,配合政策及社會經濟環境變遷需要,以創新、專業與效能為核心價值,辦理勞動力創新發展事項,期對國內產業面及人才提升有所助益。為推動與民間合作發展社會經濟與推動社會企業相關任務,運用多元就業開發方案及培力就業計畫等工具,並研究結合創業貸款資源或創新補助模式,協助社會企業暨社會創新組織育成、培育相關人才並創造就業機會。

{{ language == 'en' ? 'more cases' : '你可能會感興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