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神獸」現蹤中低海拔 台灣水鹿活動範圍擴張

2023-08-13
{{ (language == 'en' ? 'Social Innovation Organization' : '社會創新組織')}}
環境資訊中心
142
{{ (language == 'en' ? 'Climate Action' : '氣候對策')}} {{ (language == 'en' ? 'Life on Land' : '陸域生態')}} {{ (language == 'en' ? 'Partnerships to achieve the Goal' : '夥伴關係')}}
「山神獸」現蹤中低海拔 台灣水鹿活動範圍擴張

首圖圖說:台灣水鹿活動範圍往低海拔擴張。圖片來源:林明璋攝,特生中心提供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劉庭莉報導

台灣水鹿為台灣特有亞種保育類野生動物,過去僅分布在海拔2000公尺以上山區,是山友偶爾巧遇而稱的「山神獸」,近三年逐漸朝低海拔擴散。特生中心昨(27)表示,除了自動相機多次記錄到不同個體取食行為,更在辦公廳舍周遭發現大批蹄印、排遺和食痕,不僅代表台灣生物多樣性的回歸,也是生態系統恢復平衡的重要指標。

2019年首度現身中低海拔 台灣水鹿活動範圍擴張

台灣水鹿(學名:Rusa unicolor swinhoii)為台灣特有亞種保育類野生動物,亦為原生最大型的草食動物。過去歷經嚴重的棲地破壞和高度獵捕壓力,族群數量大幅減少,分布範圍侷限於海拔2000公尺以上山區。

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昨(27日)透過新聞稿表示,根據近三年研究資料,發現中海拔地區台灣水鹿野生族群有逐漸朝低海拔地帶擴散的現象。除了樣區內自動相機多次記錄到不同個體的取食行為,中海拔試驗站駐站人員更在緊鄰辦公廳舍周遭林緣,發現大批蹄印、排遺和食痕。

例如海拔高度1100至2635公尺間,位於高雄藤枝的特生中心中海拔試驗站,多為針闊葉混合天然林,自然環境完整。初期影像資料顯示台灣水鹿族群較為稀少,僅出現在海拔1800公尺以上的天然林帶;2019年首度現身於海拔1600公尺以下樣區,迄今該區已是水鹿最主要的活動場域。

今年4月,駐站人員在辦公廳舍周遭林道與森林邊緣發現大批台灣水鹿蹄印和覓食痕跡,鹿隻沿途取食大量鵝掌蘗、山芙蓉、山櫻花、台灣野蘋果和青楓等原生植被嫩葉,以及佛手瓜、李樹等人工植栽,並留下二處排遺。檢視監視影像後,得知其為雄性個體,活動時間超過30分鐘。特生中心表示,台灣水鹿活動範圍擴張,不僅代表台灣生物多樣性的回歸,也是生態系統恢復平衡的重要指標。

台灣水鹿新角萌生。圖片來源:林明璋攝,特生中心提供

台灣水鹿新角萌生。圖片來源:林明璋攝,特生中心提供

維持森林更新 台灣水鹿扮演關鍵生態角色

特生中心助理研究員蔡繼鋒受訪表示,日治時期台灣水鹿足跡遍布全台,分布範圍涵蓋海拔300公尺至3500公尺;由於棲息地破壞和過度獵捕等因素,至今族群數量與分布範圍大幅縮減。

1989年《野生動物保育法》立法禁止任意獵捕野生動物,同時劃設中央山脈保育廊道,終讓台灣水鹿有了休生養息的轉機。多年保育努力的成效,反應在野外族群數量及分布範圍的擴張,成為百岳山友偶爾巧遇的「山神獸」。

不過,玉山國家公園曾發現台灣水鹿啃食樹皮,導致「環狀剝皮」危及樹木生命,恐衝擊高海拔植被。蔡繼鋒表示,這是因為台灣水鹿棲地限縮,一旦復育有成,族群密度高、環境壓力大,才會取食過去不會取用的食物。

蔡繼鋒指出,台灣水鹿在森林中扮演著重要的生態角色,如啃食及踐踏植被、散播種子和環境再造等行為,對於森林的更新及物種多樣性的維持具關鍵作用。據研究發現,只有玉山國家公園、中央山脈附近水鹿有啃食樹皮、危害森林更新的現象,雪霸國家公園、太魯閣國家公園則沒有,推測可能是水鹿分群環境條件不同,但關鍵因子仍有待研究釐清。

文章出處:環境資訊中心

關於環境資訊中心

「環境資訊中心」由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成立。我們相信,任何改變行動都源自於「知道身邊發生什麼事」開始,因著打動人心的那篇文字所乘載的資訊和情感而產生共鳴、轉化。唯有資訊公開、普及,並透過社會大眾參與,方能促進人與自然和諧,臻至永續發展。

我們自2000年4月16日起,每日發行「環境資訊電子報」並建置「環境資訊中心」網站,內容由許多專家學者及民間環團,提供國內外環境教育與環保資訊;主題涵蓋全球變遷、溫室氣體控制、環保生活、環境污染防治、生態保育、能源節約與能源效率、綠建築等各面向。期許能替沒有選票的山林、濕地、海洋、土地發聲。

{{ language == 'en' ? 'more cases' : '你可能會感興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