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機蓋在白海豚棲地」環團揚言訴願 環洋風場爭議聲中通過環評

2023-04-28
{{ (language == 'en' ? 'Social Innovation Organization' : '社會創新組織')}}
環境資訊中心
754
{{ (language == 'en' ? 'Life Below Water' : '海洋生態')}}
「風機蓋在白海豚棲地」環團揚言訴願 環洋風場爭議聲中通過環評

首圖圖說:環團4月中旬於彰化外海拍攝到中華白海豚。圖片來源:蠻野心足生態協會提供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李蘇竣報導

環保署環評大會今(26日)審查台亞風能的「環洋風場」計畫,環委認定此案已釐清疑慮,決議通過環評。風場緊鄰海洋委員會劃設的中華白海豚重要棲息環境,環保團體在會議中質疑,風場與一級瀕危物種白海豚實際活動空間重疊,環評不應放行,後續將提出訴願及訴訟程序。

環洋已取得首輪選商分配 今日再通過環評

本土離岸風電業者台亞風能與法國電力再生能源公司(EDF Renewables)合資的「環洋」風場,去年9月通過環評初審,年底順利取得經濟部能源局離岸風電區塊開發第一期選商容量分配,待通過環評審查後才可以進行後續開發。

環保署今日召開環評大會審查環洋風場,開發單位說明,風場位在彰化外海約8公里處,面積約53平方公里,單機裝置容量9.5~15MW,風機數42座以下,總裝置容量440MW。

環洋風場離岸最近只有8公里,且距離中華白海豚重要棲息環境僅約3公里,環委及民間團體憂心衝擊白海豚生態,開發單位於前一次初審會議承諾,將配合海保署建立白海豚個體辨識照片(Photo ID)資料庫,記錄不同個體出沒時間地點,藉此增加保育強度。

今日環評大會釐清風場保育對策後,要求開發單位再增加鯨豚目視調查及水下聲學監測範圍至1.5公里,並補充說明採用振動錘打樁工法,及水下噪音監測及管制內容等。環委認定無其他環境影響疑慮,決議通過環評。

環洋風場範圍,與中華白海豚重要棲息環境距離約3公里。圖片來源:環評書件

環洋風場範圍,與中華白海豚重要棲息環境距離約3公里。圖片來源:環評書件

水深30米內維持開發 開發單位:目擊鯨豚也不會暫停打樁

國際認定中華白海豚活動區域約在水深30米內,先前環委要求評估此範圍內避免布設風機。開發單位今日回覆,風場總面積約53平方公里,因鳥類通行廊道已保留2公里寬度, 加上其他風場海底電纜的退讓空間,實際可布設面積僅剩22.6平方公里。如扣除水深30公尺內範圍,將再減少約20%面積,以布設14MW風機為例,原本能設置的31部風機中將減少10部,評估後認為不可行。

開發單位也強調,打樁前會透過鯨豚觀察員、水下聲學監測預警;打樁時將採用緩啟動搭配減噪氣泡幕,並持續監測、減輕對鯨豚的影響。

彰化縣政府官員在會上質疑,開發單位在鯨豚對策中僅含糊提到「依『鯨豚觀察員制度作業手冊』辦理」,無具體承諾目擊鯨豚即暫停打樁。開發單位則說明,依規範可採取「不增加功率繼續打樁」措施,不會暫停打樁。

風機打在白海豚棲地 環團將提訴願擋開發

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研究專員施仲平強調,本案場址與白海豚棲地重疊,深度約15公尺至45公尺,環團走訪當地確實有看到白海豚出沒,選址未避開棲地,風場內部分風機就是「打在白海豚棲地」。

施仲平指出,依《野生動物保育法》任何人都不得騷擾保育類野生動物,環評應該關注物種的保護,而不是是否跨越重要棲地界線。

施仲平強調,2016年環保署針對離岸風電召開政策環評,會議中建議優先開發航道外側區塊,環洋風場明顯違反;能源局2019年提出的「離岸風電開發海域生態實證計畫」也明確指出風場施工將迫使鯨豚離開棲地。今日環評應該禁止環洋風場開發,後續將提出訴願、訴訟。

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研究專員施仲平。攝影:李蘇竣

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研究專員施仲平。攝影:李蘇竣

文章出處:環境資訊中心

關於環境資訊中心

「環境資訊中心」由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成立。我們相信,任何改變行動都源自於「知道身邊發生什麼事」開始,因著打動人心的那篇文字所乘載的資訊和情感而產生共鳴、轉化。唯有資訊公開、普及,並透過社會大眾參與,方能促進人與自然和諧,臻至永續發展。

我們自2000年4月16日起,每日發行「環境資訊電子報」並建置「環境資訊中心」網站,內容由許多專家學者及民間環團,提供國內外環境教育與環保資訊;主題涵蓋全球變遷、溫室氣體控制、環保生活、環境污染防治、生態保育、能源節約與能源效率、綠建築等各面向。期許能替沒有選票的山林、濕地、海洋、土地發聲。

{{ language == 'en' ? 'more cases' : '你可能會感興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