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轉劣勢 實現里山聚落 -古坑鄉華南社區

2022-12-05
{{ (language == 'en' ? 'Goverment' : '政府部會')}}
社會經濟入口網
583
{{ (language == 'en' ? 'Quality Education' : '優質教育')}} {{ (language == 'en' ? 'Decent Work and Economic Growth' : '良好工作')}} {{ (language == 'en' ? 'Sustainable Cities and Communities' : '永續城鄉')}}
 翻轉劣勢 實現里山聚落 -古坑鄉華南社區

首圖圖說:雲林古坑華南社區及學校辦理的生態祭典活動。

雲林古坑華南社區居住人口僅120多人,是全台灣人口最少社區之一,但十多年前與原本即將廢校的華南國小合作,將社區故事融入學校課程,運用巧思行銷在地農產品,並將盈餘挹注教育及社會福利,成為生態、生產、生活合一的里山聚落。不僅學校因著實驗教育起死回生,吸引許多家長帶孩子跨區就讀,社區也逐漸翻轉凋零的命運。

華南社區座落於以咖啡聞名的古坑鄉,是以務農為主的淺山聚落,全村10鄰散布極廣,僅百來人口,有些鄰里只剩一兩戶,青壯人口外移,居民老化嚴重,是日本社會學者大野晃所定義的「限界集落」(台灣或稱「極限村落」,指65歲以上人口達50%以上,社區功能維持瀕臨極限)。隨著高齡人口持續凋零,可能走向「超限界集落」或「滅村集落」的命運。
而社區唯一的學校華南國小,學生一度只剩23個,也面臨廢校危機。但誰也想不到,正是這個危機促成了學校乃至整個社區改變的契機。

廢校成社區轉型契機  學生增4倍
2006年,前校長陳清圳以代理校長身分上任後,開始推動轉型實驗學校,教學融入地方文化與產業,設計課程引領學生走入社區,關懷周遭環境。經過3年努力,獲得2009年教育部十大經典學校及教學卓越獎,開始吸引學生跨區就讀,人數年年成長。
學校復甦同時,社區也開始活化。華南社區發展協會榮譽理事長劉清極回顧,十幾年前社區開始農村再生計畫,他被拱出來接理事長,完全不知從何著手,只好找上應該很厲害的「讀書人」陳清圳當協會總幹事。他坦承自己也沒有完全了解華南村的10個庄頭(鄰),只得一個一個央請人擔任理事,召集眾人一起上課受訓。雖然這些事務對原本務農的他很陌生,但只要想到連校長在學校很忙,都願意接下社區總幹事,甚至社區一開始經費還沒下來,校長也代墊費用,「人家外地來的都願意做,我們在地的怎麼可以落後?」
於是,隨著學校課程不斷翻新,社區樣貌也日新月異。40年前留下來荒廢的石梯茶園,由大李茶號老闆李明璋無償提供社區使用,經過社區和學校共同整理,成了以友善農法耕作水稻、㰀檬(廣東檸檬)及小麥的共生田,原本的茶園配藥室(調配種茶農藥)成了「石梯田書屋」,作為社區地方創生及學校辦理食農教育、生態祭典及體驗活動的教育場域。共生田是學校和社區合作共好的實踐場域,也是生活文化與自然環境共榮的示範田區,讓社區大大小小從土地與自然學習敬天惜地的精神。
此外,因為陳清圳投書報紙,引起有關單位注意,經各界善心捐助,學校與村民齊手將學校保健室改建為醫療中心,醫師賴成宏每週二、四帶著藥劑師與護士上山駐診,且有9人座廂型車到府接送。截至2021年營運滿12年,累計就診人次超過3萬人。
華南實驗國小現任校長陳啟政說,學校課程做社區關懷和社區產業活化,其實是跨世代的教育,「讓生活在這裡的人,都能夠不斷學習、不斷成長。」早期華南社區是窮鄉僻壤,需要公部門及學校幫忙,但隨著年輕人回鄉、孩子家長遷移,社區已發展起來,如今社區的能量和資源也挹注回學校,「學校和社區是共生共榮。」
華南國小如今有113個學生,想就讀還必須經過抽籤。其中華南社區的孩子只有5個,其他來自虎尾、斗六,甚至嘉義梅山,每天有3輛40人座校車接送。更有家長慕名自台北而來,舉家遷徙至華南社區定居。

專攻企業客戶  農產銷售開出生路
9年前,因為傾心實驗教育,賴雅芬與賴雅玫帶著孩子來到華南社區。賴雅芬如今是華南國小總務主任,賴雅玫則是華南社區發展協會專案督導。
原本從事教育訓練的賴雅玫夫婦,有十幾年義務性為原住民銷售有機蔬菜的經驗,也曾是總統文化獎在地希望獎得主、台北中正區忠勤里里長方荷生的獨居老人送餐計畫第一批志工,兼具管理、行銷及社會服務等方面經驗。
2019年華南社區以「與土地零距離」專案,申請勞動部多元就業開發方案人力補助,可聘任一個專案經理和三位專案人員。隔年受限預算,員額縮減一人,「但從零開始就是一加三大家一起努力來的!」賴雅玫大膽決定,全部留用,「財務壓力很大,要很努力賣產品!」團隊齊心往前衝。
賴雅玫盤點手上資源,再根據以往經驗,決定聚焦經營已經接觸過的緣故客戶,而不是散客。由於人脈都在台北,於是團隊每個月北上開產品說明會,四處拜訪公司,鼓勵客戶支持農民繼續友善種植,愛護這塊土地。對舊客戶,她銷售完會詢問客戶意見,根據客戶的回饋修正跟調整,接著進一步請他們介紹新客戶。社區也很相挺,知道他們要北上,總是預先準備好農產品伴手禮,好讓他們可以分送給台北的客戶或潛在客戶。
此外,社區也針對企業客戶做客製化服務,專攻企業股東贈品訂單,按客戶需求,將共生田出產的米及小麥、居民的愛玉及放牧蛋、古坑友善環境的咖啡等,組裝成各式年節及股東禮品,再結合生態及客戶企業意象做設計。由於中間沒有盤商層層分利,讓他們甚至可以賣稍微低於行情的價格,提升市場競爭力。物美價廉的產品吸引逾萬人次消費,單是咖啡生豆,就持續向在地多位咖啡小農購買總計超過80萬元。
由於主攻企業客戶,一張訂單就可能高達上百萬,2020年,社區協會營收一舉突破200萬元。客戶如上市公司華孚科技、豐達科技等,永豐銀行、富喬工業等更是連續幾年持續支持購買。

沙石變珍珠  創立品牌永續發展
「多元就業夥伴是我很棒、很棒的後勤部隊!」賴雅玫坦言,她到現在不會操作包裝的機器,而夥伴們從起初一天包200包耳掛咖啡,如今一天可以包到2500包。銷量隨他們的能力正比成長,這兩年耳掛咖啡可以賣8萬到10萬包,米也可以賣出8噸,「所以他們都超會包!」業務好時,連社區媽媽都來幫忙,協會再回贈產品給她們,就這樣互助互利,2021年締造了300多萬元的業績。
華南社區的產品總是帶有教育性質,購買社區商品同時也認識社區生態。買愛玉可以看到榕果小蜂的介紹,買玫瑰花茶可以看到綠大齒螳螂的介紹,買小麥可以看到六斑月瓢蟲的介紹,可愛的插圖部分來自華南國小的孩子。
「銷售時的每個語言都是一種教育訓練,要教育客戶,讓客戶知道有機是什麼。不是賣不出請消費者幫忙買,所以要賣便宜一點;而是農民願意愛護這塊土地,就該用合理價錢消費,因為地球是大家的。」賴雅玫強調,社區的理念也要跟著產品一起傳播出去。
「持續開發新產品,客戶禮盒才會多樣化。」賴雅玫表示,今年華南社區協會創立品牌,提供跨地域產品,西螺的醬油、口湖的蝦子、麥寮的麥子、古坑自然農法花茶,「只要是理念相同的小農,都可以媒合。」農民、工作夥伴、消費者,每個環結缺一不可,同心協力才可以讓社區變得更好。
目前,協會透過社區導覽帶動消費,將效益極大化,延伸銷售雲林多位有機稻農超過18噸的白米,社區再與稻農分潤,構成一個雙贏機制。同時透過計畫舉辦培力課程,提供不斷優化的在地口味「人生七味餐」,為社區導覽增添附加價值,再搭配固定舉行的生態祭典活動,每年帶動超過千人進入社區消費,帶動產業發展。另外,社區每年在重陽節、聖誕節、父親節、母親節等節日,在有多元就業計畫支持下,就有餘力提升社區福利,定期舉辦全村聚餐,以回饋社區居民的齊心投入。
從最初幾位外地移居者的帶領,讓這個社區發生奇妙的變化,帶動全村老中青童參與投入;讓一所面臨廢棄的小學,變身為「明星學校」;加上勞動部多元就業開發方案的資源,支持社區轉型的種子團隊,他們找到市場差異化的方向,也用對了方法,聆聽客戶的聲音、提供客製化的服務,讓客戶持續上門。這個村子,因此一步步翻轉劣勢,更在2021年摘下農委會第二屆金牌農村銀獎。
沙石變成了珍珠,地方經濟活絡了,也為下一代帶來希望。

雲林縣古坑鄉華南社區發展協會官方網站

大家都看見一種共同的價值,願意一起努力,因而有好的成果,共享榮耀。
~賴雅玫,雲林縣古坑鄉華南社區發展協會專案督導

商業模式
▲商業模式

華南社區協會創立自有品牌,提供跨地域禮盒產品,把各鄕鎮的小農特產行銷出去。
▲華南社區協會創立自有品牌,提供跨地域禮盒產品,把各鄕鎮的小農特產行銷出去。

▲40年前留下來荒廢的石梯茶園,經過社區和學校共同整理,成了以友善農法耕作水稻、㰀檬(廣東檸檬)的共生田。(圖片提供:華南社區發展協會)
▲40年前留下來荒廢的石梯茶園,經過社區和學校共同整理,成了以友善農法耕作水稻、㰀檬(廣東檸檬)的共生田。(圖片提供:華南社區發展協會)

多元就業開發方案案例故事
撰文:方雅惠

文章來源:社會經濟入口網

關於社會經濟入口網:

民國103年2月17日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升格為勞動部,其所屬三級機關職業訓練局亦改制為勞動力發展署(Workforce Development Agency),以「開拓就業新氣象,創造勞動新價值」為使命,秉持「促進勞動力發展」的工作原則,從「調整人才培育機制、優化產業人才結構」、「強化人才訓練體系、協助職能轉換提升」、「善用海外專業人才、以利產業國際連結」三方面,擘劃國家勞動力發展政策,進而提升國家經濟發展及競爭力,以符合世界勞動市場的趨勢。
 
勞動力發展創新中心為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所屬單位,配合政策及社會經濟環境變遷需要,以創新、專業與效能為核心價值,辦理勞動力創新發展事項,期對國內產業面及人才提升有所助益。為推動與民間合作發展社會經濟與推動社會企業相關任務,運用多元就業開發方案及培力就業計畫等工具,並研究結合創業貸款資源或創新補助模式,協助社會企業暨社會創新組織育成、培育相關人才並創造就業機會。

{{ language == 'en' ? 'more cases' : '你可能會感興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