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生物多樣性的樂園—台灣山林復育協會

2022-05-01
{{ (language == 'en' ? 'Goverment' : '政府部會')}}
社會經濟入口網
726
{{ (language == 'en' ? 'Sustainable Cities and Communities' : '永續城鄉')}} {{ (language == 'en' ? 'Life on Land' : '陸域生態')}} {{ (language == 'en' ? 'Partnerships to achieve the Goal' : '夥伴關係')}}
找回生物多樣性的樂園—台灣山林復育協會

植樹指導員訓練課程,蔡智豪(中)親自授課。

以推動天然林復育行動為使命的台灣山林復育協會,成立近6年來,目標是恢復山林的天然生態,找回生物多樣性。他們從台中大肚山起步,引進企業資源,並且教育人們:種樹救地球,不是種下會活的樹而已,而是要種「對的樹」,才能夠有永續生態。而未來,天然林復育產業將成形,帶動新一波就業機會。

2021年9月下旬,收到林務局頒布的「生態造林作業原則」的那一天,臺灣山林復育協會創辦人暨執行長蔡智豪,內心雀躍又深感安慰。「我細細詳看每一個條文,感動到眼淚都快掉下來,內容真的是依據森林生態的學理所編訂的,我們所提供的意見,也全部被採納。當下我深深的感覺台灣將要改變了!」他在臉書上興奮的分享。針對「生態造林」推動森林法修法,正是6年前協會創會的核心目標之一。
長年以來,全台灣都認同「種樹愛地球」的口號,但若不以潛在森林為藍圖,大量種不對的樹,則不僅無法恢復原來的森林生態,反而會破壞原有的生態環境,用善心摧毀了台灣寶貴的生物多樣性。「生態是交錯複雜的系統,昆蟲吃什麼葉子,鳥及動物吃什麼果實,如果你給牠的樹不對,整個生態就沒有了,未來種樹不是原生種就沒有問題,而須了解在地森林樹木的種類組成,種植數十種甚至上百種。」蔡智豪說,如此才能重建原有的森林生態。
恢復生物多樣性,就是蔡智豪創辦台灣山林復育協會的初衷。

樹種育苗「對的樹,生態才會回來!」
蔡智豪專業是植物生態學,尤其深入研究大肚山生態。他發現台灣森林復育一直做不好,原因出在沒有按部就班做在地樹種調查和育苗,「對的樹,生態才會回來!」當時全台22個縣市沒有一個在做在地的樹種育苗。原因是每棵苗木從種子到出苗要花3年,種下去再進行監測及撫育到穩定存活要5年;在政府4年輪替風險、政策難延續的現實下,他覺得不能再等,於是在2016年成立台灣山林復育協會來推動。
創會的核心目標是對公有及私有山坡地進行天然林復育行動,具體內容包括推動本土生態教育、自然棲地保護、在地種源復育,以及推動廢耕山坡地復育為森林。
以2019啟動至今已3年6個月的「大肚山森林復育計畫」為例,它是全台第一個在地的原生樹種復育計畫。計畫由台灣山林復育協會與寶成國際集團合作,向台中市府申請認養南屯區嶺東苗圃,2020年2月中旬正式進駐嶺東苗圃,3月設立「台中市政府大肚山森林復育中心」,培育原生樹苗。協會透過研究推估大肚山台地至少要有112種樹木,至今已成功培育96種。
協會每年可供應約2千株原生苗栽給台中市府,3年多前在大肚山復育區種下的第一批樹,如今已長到4公尺高,整體復育狀況良好。由於成果顯著,其他公部門及民間團體也紛紛參與合作,範圍已擴大到新竹北埔秀巒山、台中大安海岸、雲林斗六丘陵、花蓮海岸山脈、花蓮七星潭海岸等地。

創造環境、企業、就業多重價值
認養大肚山森林復育計畫的寶成國際集團,是台中指標性的國際級製造業,其中也透過勞動部「多元就業開發方案經濟型計畫」的協助,以及台灣柏釧企業與相關團體的經費支持。富邦金控也於2021年起與協會合作推動「海岸天然林復育」與「銀合歡林生態造林復育」(以生態的方式處理外來物種銀合歡),此次5年植樹的目標在恢復海岸林潛在植群的生物多樣性。
蔡智豪指出,在全球熱議CSR(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企業社會責任),以及COP26(the 26th UN Climate Change 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締約方大會)、2050年碳中和目標和碳權交易機制下,種樹抵銷碳排是大勢之所趨,「從空氣中把二氧化碳截取下來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種樹,一顆樹可吸收4.5到12公斤的二氧化碳。」蔡智豪說,專業化的山林復育,不僅成為結合環境需求、企業需求的最佳解決方案,也能創造就業機會,而且會是一個很大的就業市場。
蔡智豪也認為,台灣社會所得財富高度集中,如果光在L形曲線的右端地帶努力,創造不出經濟能量的流動,能帶來的就業機會就很有限;但若能引導左端的高財富者參與合作,推動企業社會責任及永續目標,由企業釋出執行資源,就有機會產生工作機會,帶動經濟能量流動。同時對企業而言,對外可提升社會形象,對內可促進員工認同,因此對企業、社會與環境都能創造多重價值。

恢復生物多樣性  需各界一起來
2019年起,在勞動部中彰投分署的建議下,協會申請到多元就業開發方案,目前以補助經費晉用4位同仁。協會的主要工作包括針對復育樹種進行物候調查、母樹標定、種子採集、種子萌發、育苗作業,接著要在目標復育區種植樹苗,後續是苗木的生長監測、維護、紀錄,最後階段是防火帶的設置以及撫育自生樹苗。
這些都有一定的專業,故協會也開設相關課程,並建立「師徒制」培養職人,熟手帶新手,已協助6位學員取得園藝丙級證照。蔡智豪期待天然林復育產業逐漸成形後,相關的專長專業可回歸到體制內的技職教育,並可在山區創造許多就業機會,吸納更多在地就業人口。
根據《2021年大肚山天然林復育第三季成果報告》,協會已建立25個天然林復育區,種植2,963株在地原生樹種。復育區地點包含臺中都會公園(19區)、華南路生態公園、大肚山森林復育中心樹島、清水鰲峰山保安林、沙鹿交流道樹島、南投霧社高峰復育區、南投國姓64林班地等。
另外,經常對外分享復育觀念的蔡智豪說明,協會的工作不是要搶園藝業或造林包商的飯碗,而是做好生態調查、提出計畫、育苗及建立復育示範區,同時將生態造林的觀念和知識帶給後續執行該地區大規模造林的包商,讓包商懂得依生物多樣性公約操作,協助包商上軌道,這樣大家會更有方向感,上下游一起朝著恢復生物多樣性的目標前進。
「生物多樣性最重要的兩件事就是維持和恢復。維持指不要再減少,也不需要增加;恢復指的是恢復它原來物種的組成,及恢復它原來生態運作的自然律,也就是要能夠存活和繁衍。」蔡智豪指出,通常至少經3年驗證存活率可達90%,第5年則要驗證繁衍的現象有沒有出現,就能確認原始森林消失百年後,植物的「媒人」是否還能回到在地食物鏈。「社會需要有耐心,用3年、30年找回被破壞的300年,值得啦!」這位天然復育主義的傳教士說。

台灣山林復育協會官網:https://www.reforestation.tw/

山林復育計畫能有階段性成果,都來自企業與政府部門的合作,與社會各種條件的因緣具足;然而復育工作需要三個世代的堅持才能真正完成,仍需所有民間和社會的資源共同持續投入。
~蔡智豪,台灣山林復育協會 創辦人暨執行長

台灣山林復育協會-經營模式
台灣山林復育協會-經營模式

台灣山林復育協會經常帶隊進行生態之旅及森林調查。
台灣山林復育協會經常帶隊進行生態之旅及森林調查。

協會在國道三號沙鹿交流道大肚山天然復育樹島示範區,種下90株24種樹苗。
協會在國道三號沙鹿交流道大肚山天然復育樹島示範區,種下90株24種樹苗。

上市公司寶成國際集團長期認養大肚山森林復育計畫,不只出錢也出力。
上市公司寶成國際集團長期認養大肚山森林復育計畫,不只出錢也出力。

協會每年可供應約2千株原生苗栽給台中市府,圖為志工為小苗換盆。(圖片提供:台灣山林復育協會)
協會每年可供應約2千株原生苗栽給台中市府,圖為志工為小苗換盆。(圖片提供:台灣山林復育協會)

多元就業開發方案案例故事

撰文:何索隆

文章來源:社會經濟入口網

關於社會經濟入口網:

民國103年2月17日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升格為勞動部,其所屬三級機關職業訓練局亦改制為勞動力發展署(Workforce Development Agency),以「開拓就業新氣象,創造勞動新價值」為使命,秉持「促進勞動力發展」的工作原則,從「調整人才培育機制、優化產業人才結構」、「強化人才訓練體系、協助職能轉換提升」、「善用海外專業人才、以利產業國際連結」三方面,擘劃國家勞動力發展政策,進而提升國家經濟發展及競爭力,以符合世界勞動市場的趨勢。
 
勞動力發展創新中心為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所屬單位,配合政策及社會經濟環境變遷需要,以創新、專業與效能為核心價值,辦理勞動力創新發展事項,期對國內產業面及人才提升有所助益。為推動與民間合作發展社會經濟與推動社會企業相關任務,運用多元就業開發方案及培力就業計畫等工具,並研究結合創業貸款資源或創新補助模式,協助社會企業暨社會創新組織育成、培育相關人才並創造就業機會。

{{ language == 'en' ? 'more cases' : '你可能會感興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