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域生態調查先期報告出爐 環境DNA檢測台灣海峽魚種230種最多

2021-10-04
{{ (language == 'en' ? 'Social Innovation Organization' : '社會創新組織')}}
環境資訊中心
546
{{ (language == 'en' ? 'Life Below Water' : '海洋生態')}} {{ (language == 'en' ? 'Partnerships to achieve the Goal' : '夥伴關係')}}
海域生態調查先期報告出爐 環境DNA檢測台灣海峽魚種230種最多

海洋保育署2021年4月啟動首次「台灣海域生態大調查」。圖為水下聲學生態監測使用的錄音機。圖片來源:海保署提供

整理:許祖菱(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海洋保育署今(2021)年4月啟動首次「台灣海域生態大調查」,計劃四年內鎖定全台15處海保區生態熱點執行定期調查。研究團隊於9月前陸續完成兩趟環島的船舶調查與澎湖、台灣東北角、東岸等地共50處的珊瑚礁區潛水生態調查,以及潮境保護區及觀新藻礁保護區的水下聲學生態監測。

海保署22日表示,從上半年的海上調查發現,環境DNA(eDNA)方法檢測所知之海洋魚類物種數,以台灣海峽包括北部樣站紀錄到230種最多,遠高於東部、南部及西南海域所有樣站總數的173種,該兩區域物種組成僅67種重複,有明顯不同。

澎湖烏崁社區海域珊瑚狀況良好 部分地點有人為活動破壞痕跡

海保署表示,以相同樣站進行環境DNA[1]方法樣本分析,台灣海峽各樣站以鰺科魚類最多,共偵測到16種物種,其他海域樣站則是以燈籠魚科魚類最多,有19種物種。

至於澎湖海域之潛水調查部分,研究團隊發現澎湖南方四島國家公園範圍內的珊瑚礁,以南鐵砧之底棲群聚及魚群最為繁盛,馬公本島海域則發現烏崁社區東南側站點有相當高的珊瑚覆蓋率。但海保署提到,部分調查點仍觀察到人為活動對環境破壞的證據,令人惋惜。

澎湖烏崁社區東南側海域珊瑚覆蓋狀況良好。圖片來源:海保署提供
澎湖烏崁社區東南側海域珊瑚覆蓋狀況良好。圖片來源:海保署提供

澎湖四角嶼週邊海域被船錨破壞的珊瑚。圖片來源:海保署提供
澎湖四角嶼週邊海域被船錨破壞的珊瑚。圖片來源:海保署提供

海洋微塑膠及人造物 西部海域數量最多

另外,海保署表示,研究團隊在潮境保護區,收錄到大量的甲殼類動物聲音以及豐富的珊瑚礁魚類合唱行為,且日夜周期模式在監測期間保持穩定,另因調查期間為疫情三級警戒較無明顯的人為噪音,後續可藉著此機會比對不同警戒期間之聲學特徵,了解人為活動對於生物出沒變化的影響。

除了上述的生態調查外,海保署提到,研究團隊也針對海洋微塑膠及人造物進行調查,發現西部海域數量最多,其次為北部及東部。至於台灣西部海域的海底垃圾調查則呈現出南、北兩個明顯的垃圾熱區。

澎湖青灣海域的人為垃圾。圖片來源:海保署提供
澎湖青灣海域的人為垃圾。圖片來源:海保署提供

海域生態調查資料將上傳公開 成為保育科學依據

海保署的「台灣海域生態大調查」計畫,與農委會水產試驗及台灣大學海洋中心合作,範圍為台灣0~3海浬內的沿近岸海域,涵蓋15處現有海洋保護區,也包括桃園大潭藻礁、基隆協和電廠沿海珊瑚礁等面臨開發爭議的沿近海域。

該計畫結合水試所的專業,將蒐集海域基礎環境參數、浮游動植物、仔稚魚等環境與漁業生態資料;台灣大學海洋研究所則提供環境DNA、人工智慧、影像自動辨識等新興研究技術,協助監測海洋生物多樣性、微塑膠的變化;同時也協助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收集重點測站的海水樣本,進行輻射背景值檢測。

海保署表示,上半年調查成果雖然還無法提供太多海洋環境變化資訊,但基礎資料的累積有助於掌握海洋長期環境變動,為未來推動海洋保育工作的科學依據,調查資料將上傳於公開網頁如海保署海洋保育網、科技部海洋學門資料庫等,提供學界以及關心海洋人士參考。

南方四島國家公園南鐵砧海域生長良好的珊瑚。圖片來源:海保署提供
南方四島國家公園南鐵砧海域生長良好的珊瑚。圖片來源:海保署提供

註釋:

[1]環境DNA(environmental DNA, eDNA)的概念,即水中生物身上的DNA可能藉由魚體表的黏液或糞便等排出物而進入水中,於是DNA取得便可跳過生物採集的步驟,而直接從水體中收集。

文章出處:環境資訊中心

關於環境資訊中心

「環境資訊中心」由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成立。我們相信,任何改變行動都源自於「知道身邊發生什麼事」開始,因著打動人心的那篇文字所乘載的資訊和情感而產生共鳴、轉化。唯有資訊公開、普及,並透過社會大眾參與,方能促進人與自然和諧,臻至永續發展。

我們自2000年4月16日起,每日發行「環境資訊電子報」並建置「環境資訊中心」網站,內容由許多專家學者及民間環團,提供國內外環境教育與環保資訊;主題涵蓋全球變遷、溫室氣體控制、環保生活、環境污染防治、生態保育、能源節約與能源效率、綠建築等各面向。期許能替沒有選票的山林、濕地、海洋、土地發聲。

{{ language == 'en' ? 'more cases' : '你可能會感興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