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時間搞懂?5分鐘快問快答:離岸風機與生態保育到底有沒有衝突?

2019-12-01
{{ (language == 'en' ? 'Social Innovation Organization' : '社會創新組織')}}
環境資訊中心
6511
{{ (language == 'en' ? 'Affordable and Clean Energy' : '永續能源')}} {{ (language == 'en' ? 'Life Below Water' : '海洋生態')}}
沒時間搞懂?5分鐘快問快答:離岸風機與生態保育到底有沒有衝突?

文:周妤靜(環境資訊中心特約記者)、葉人豪(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1. 有了風場,就可以蓋好蓋滿?

理論上,風機蓋得愈多,發電量會愈大。但風機太密集,建置成本會變高,下風處接收到的風力也會受到影響。因此,怎麼蓋最有利,都是精確計算過的結果。由於風機的技術一直精進,趨勢是風機越蓋越大,但風機數減少。

此外,風場所使用的風機、配置、電纜,以及建置、營運過程可能造成的環境影響,也須要經過環境影響評估審查,並不是業者想蓋滿就可以蓋滿。

 

2. 風機到底有多高?不會破壞海上景觀?

風機的裝置容量已經來到12MW,高度達260公尺,如果把波音747客機立起來,等於近3.6架飛機高,超越站前新光三越大樓。

台灣2019年建置的風機是6MW,2020年預計採用8MW風機,但要說風機對景觀的影響,則要看風場跟陸地的距離。苗栗外海的海洋風場距龍鳳港僅2-6公里,站在岸邊就可以看到;但彰化外海35-60公里處的大彰化風場,就很難從陸地上看到。

 

3. 離岸風場會加速白海豚的滅絕嗎?白海豚只剩不到50隻,政府為何還執意發展離岸風場?

農委會已在2014年預告「中華白海豚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離岸風場選址規劃,在環評階段都會被要求避開這塊區域。不過,打樁時的噪音會傳到棲地,行經的船舶也可能干擾,怎麼避開?都要需要廠商堅守環評承諾、加強觀測,以及落實公民參與監督。

據國外研究,打樁周圍的噪音必須控制在160分貝以下,才能減少干擾。國內採用幾種措施,包括打樁緩啟動(一開始時先小聲打)、氣泡幕(產生氣泡以降低噪音)、派遣鯨豚觀察員(目測警戒區內是否有鯨豚)等,並在打樁範圍監測水下噪音。

 

4. 鯨豚觀察員是幹嘛的?有用嗎?

鯨豚觀察員的工作是目測打樁時是否有鯨豚出沒,一旦發現鯨豚進入打樁方圓750公尺的警戒區,就會通知停止打樁。海保署在2019年開始實施鯨豚觀察員的認證制度。

不過,海上施工有一定的風險。幾個風場立下但書,如果評估發現,突然停止打樁可能造成人員傷亡,不一定會停止打樁。

 

5. 風機會殺死候鳥耶,為什麼可以蓋?

風場的影響與當地鳥類生態有關,開發商在風場的審查過程中,須先研究鳥類生態、評估可能影響、提出對策。例如在風機間留下生態廊道讓鳥類遷徙,或承諾大規模鳥群通過風場時讓風機降轉,以減少鳥擊。

陸地上有許多鳥友協助觀測調查,且已行之有年;但海上鳥類調查面臨的困境是成本很高、資料太少。哪一種生態廊道能發揮作用、如何預測鳥的大規模移動,都待更長時間的研究。

 

6. 除了白海豚,還有哪些生物要保護?

除了受到矚目的白海豚,風場的建置也可能影響到魚類、底棲生物或其他鯨豚。不過在施工完成後,風機底座會有人工魚礁效應,可增加生物棲息環境。是好是壞,與風場設計、管理相關。

國外研究證實,運轉中的風機會造成鳥類及蝙蝠死亡,好消息是已有具體減緩作法,例如預留生態廊道、大量通過時降低風機運轉速度、裝設干擾聲波等。但這些都需要掌握當地鳥或蝙蝠的生態習性,台灣本地基礎生態調查嚴重不足,是當前最迫切的問題。

 

7. 離岸風場害漁民捕不到魚?

國內外研究皆證實,離岸風場進入運轉階段後,會有明顯的人工魚礁聚魚效果,對於漁業資源而言是正向效應。只是在施工過程可能對漁民造成不便,運轉後也可能使得漁民沒辦法在風場裡作業,這也是為什麼政府訂有漁業補償基準、彌補漁民損失的原因。

 

8. 夏天用電量最大卻沒什麼風,離岸風電根本缺乏效益?

再生能源雖然不能24小時發揮,卻各有其強項。在中午越熱、用電量最高的時段,光電發電量最高。離岸風電則是在秋冬東北季風來的時候發電量最好,提供燃煤電廠降載的空間,進一步減緩台灣冬天空污指數動輒達到警戒值的問題。

以整年的尺度來看,離岸風電對減煤、減少進口能源的依賴仍有其效應,不能因夏天的發電狀況較差而全盤否定它。

 

9. 颱風、地震那麼多,離岸風機一下就壞?

政府要求風場機組須符合國際電工委員會IEC Class IA的規範,能承受一定強度的風速、波浪及海流。苗栗外海的2架離岸風力示範機組,自2016年10月完工後,歷經多次颱風,至今未受影響。

從另一個觀點,風機壞了誰買單?答案是業者。因為風機沒有發電、業者就無法賣電。擔保的銀行、保險公司也會有所損失,所以他們也會監督業者、確保風機的長久經營。

 

10. 離岸風電的成本很高,根本浪費錢?

離岸風電是由開發商負責建造與營運,不是政府花錢蓋風場。等到風場建置完成並輸出綠電後,政府才會出錢買電。風機毀損或發不了電,損失都由開發商承擔。這也是英、德等國在發展初期採用的作法。

政府透過風場的遴選,要求外商將技術與供應鏈留在台灣,形成台灣新興產業。發展成熟後,成本也會跟著降低。台灣採競標制壓低2025年的離岸風電價格,就是一例。

 

11. 離岸風電圖利外國財團?

離岸風電在台灣是新興產業,法規、技術、供應鏈都不完善,外國開發商來台建設風場除自負成本以外,也必須承擔投資環境未成熟的風險。政府以躉購電力的方式確保外商的投資利潤,並以國產化為條件,要求外商將技術及產業鏈留在台灣。離岸風電除了帶來綠能,更帶動可觀的國內產值。

 

12. 什麼是「國產化」、干環保問題什麼事?

能源轉型是台灣走向非核、減煤的必經之路。由於台灣西海岸擁有全球難得的優良風場,離岸風力發電可說是能源轉型工程的重要核心。國產化意味著本土風電產業的人才培育和產業鏈能站穩腳步,讓綠能發展與經濟發展接軌,同時達成能源轉型與產業轉型雙贏的永續路徑。

 

文章出處:環境資訊中心

 

關於環境資訊中心

「環境資訊中心」由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成立。我們相信,任何改變行動都源自於「知道身邊發生什麼事」開始,因著打動人心的那篇文字所乘載的資訊和情感而產生共鳴、轉化。唯有資訊公開、普及,並透過社會大眾參與,方能促進人與自然和諧,臻至永續發展。

我們自2000年4月16日起,每日發行「環境資訊電子報」並建置「環境資訊中心」網站,內容由許多專家學者及民間環團,提供國內外環境教育與環保資訊;主題涵蓋全球變遷、溫室氣體控制、環保生活、環境污染防治、生態保育、能源節約與能源效率、綠建築等各面向。期許能替沒有選票的山林、濕地、海洋、土地發聲。

{{ language == 'en' ? 'more cases' : '你可能會感興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