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教育創新的這群人-那所努力學習、友善待人的拯民國小

2019-09-19
{{ (language == 'en' ? 'Social Impact Platform' : '社會創新平台')}}
前環球科技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 副教授 黃于恬
1512
{{ (language == 'en' ? 'Quality Education' : '優質教育')}}
推動教育創新的這群人-那所努力學習、友善待人的拯民國小

1:在校園散步剛好遇到下課時間,孩子們滔滔不絕地與林校長和胡主任分享生活日常,好不容易抓住孩子冷靜的片刻,迅速按下快門。

 

偏鄉教育從來不是硬體資源問題

OECD[1](2015)分析從 2008 年到 2014 年這 6 年之間,成員國皆強調「加強弱勢學生的照顧」之趨勢,且有16%的議題是聚焦在「教育的公平與質量」。台灣穩定的教育體制中,各縣市依然有地廣人稀、幅員遼闊、交通與生活不便所產生的偏鄉地區學校[2][3],其所衍生孩子身心發展與學習知能的教養問題,亟待師資與輔導人力的挹注。

近幾年社創組織亦捲起衣袖地當仁不讓,例如TFT(Teach for Taiwan)融合創新思維投入偏鄉教育的耕耘,擺脫傳統制式的課業輔導,將師資與輔導人力因應在地特色與資源,回應孩子實際所需的知能;透過積極關心的主動角色,將因由偏鄉衍生的家庭教養與資源不足的失學孩子,拉回校園;重新檢視學生人口不足的小校結構,奠定特色教學以吸引生源。

表/106學年台灣各縣市偏遠(含特偏)地區國民中小學校比例(說明:高中附設國中部不計入校數)
/106學年台灣各縣市偏遠(含特偏)地區國民中小學校比例(說明:高中附設國中部不計入校數)

除了努力學習更重要的是友善待人的拯民國小

筆者第一次探訪號稱雲林縣最美麗的森林小學「拯民國小」時,在158縣道幾次錯過轉進拯民國小的2條小路,歷經幾次迴轉後,終於駛進那蔥鬱小道,宛如世外桃源,校門口兩側以中英文寫校訓「努力學習,友善待人;Work hard, Be nice」。那個下午,在沒有通知校方的狀況下,我在校園的一隅看著孩子們在校園奔跑。校園中咨意的綠,未有太多人工的遊樂設備,是一種偏鄉小學才有的質樸。

圖2:校門口掛著校訓「努力學習,友善待人」,是宣告也是實踐。
2:校門口掛著校訓「努力學習,友善待人」,是宣告也是實踐。

「我們不喜歡有太多那種制式的遊樂器材,沒有器材,孩子們就會與大自然找到他們自己玩樂的方式。」第二次探訪時,我提出我的觀察,林郁杏校長露出堅定而溫柔的笑容。

這一切的理所當然、運作穩健,並不是憑空而來。拯民國小如同雲林縣其他小校,因學生人數少且不穩,並在2011年時改制為「大屯國小拯民分校」,面臨差點廢校的困境。直至誠致教育基金會2017年引用美國KIPP(Knowledge Is Power Program)系統,於台東、花蓮和雲林成立了第一批3所公辦民營KIST(KIPP Inspired School in Taiwan)學校,拯民國小就是其中一所。

真正的革命與創新,並不是沒有困難的一片坦途,而是在改變的過程中,投身其中的人們不斷地理解與協調,甚至磨合。當許多報導著重在拯民國小所推動的品格教育、孩子們在其過程中的轉變等,讓我們試圖將焦點轉回幕後的功臣們,包含願意相信學校的家長們,與願意付出的校長與老師們,因為在這些過程中,他們承擔了幫孩子們做決定的壓力。

當家長們知道「老師也需要休息」

拯民國小的老師與家長們就是這場教育創新最佳的推動者。林校長與胡主任談起她們與家長協力解決問題時,眼神帶著笑意與溫暖。從事教育的人們都知道,推動創新作法時,要讓家長理解已經非常不簡單,更何況要獲得家長支持,但拯民國小家長們的智慧讓學校方針與政策迎刃而解。

「因為我們是分為4個學期,上課與休假的時間與一般學校不一致,所以我們會面臨家長在春假與秋假中安置孩子們的問題。每次協調時,家長當然會提出期待,例如希望學校可以以營隊的方式在這段時間來協助安置孩子,但是,必須考量的是,我們的老師也需要休息的時間,家長們久了也知道,也體諒。」

   「老師也需要休息。」校長很堅定地重複一次。

四學期制設計的初衷是為了試圖平均分攤教學與學習的強度,讓孩子在汲取知識的過程中,避免高度壓力與高度放鬆的落差,再者,在教學現場與學期中,教師與學生長時間緊密地相處,教師以一對多的方式承擔所有孩子的所有情緒,所以老師也需要休息。當家長們理解拯民國小不同於其他學校作法的原因,更願意體諒老師們,於是他們試圖以共學團或協調願意協助的安親班,一起來解決春秋假的安置問題。

    「會不會還是有不認同的家長?」

    「當然還是會有,但就是不斷地溝通與說服。」

不斷說服的過程中,家長也逐漸認同。因為從一錄取開始,老師與家長就開始產生理解與對話,校方透過這樣的方式瞭解孩子們原生家庭與個人特質,讓教育不只是單向溝通。記得我第二次探訪時,與學習發展處胡主任邊聊著學校的狀況,邊走進校長室,校長正與一位家長談著孩子在校的狀況,認真專注,絲毫沒有因為我的到訪而分心,令我印象深刻。

因為這樣的溝通,所以有了拯民一家親的露營活動,由家長會籌辦、進行;品格延伸教室,由畢業的校友們協助執行;媽媽點心日,拯民媽媽們想要把辛苦的老師們餵飽飽的窩心,另外還有家庭日、品格講座等,這些主動發起或參與的熱情,就是家長的認同。到後來,當校方面臨挑戰與挫折時,家長們會告訴校長:「我們都在。」

圖3:一片淨綠的校園, 沒有太多制式的遊樂器材,如林校長所說的,孩子們會與大自然找到他們自己玩樂的方式。
3:一片淨綠的校園, 沒有太多制式的遊樂器材,如林校長所說的,孩子們會與大自然找到他們自己玩樂的方式。

當校長說「更好的選擇不一定是更輕鬆的選擇」

於是問起校長,她有沒有想過要去別的學校服務或有其他更好的發展?她隨即回答我:「更好的選擇不一定是更輕鬆的選擇。」且當作了選擇,也要做出承諾,林校長總是散發著滿滿的正能量與使命感。我追問著,那挫折的時候,除了家長的安慰,孩子們呢?

「校長加油喔!」她驕傲地告訴我,孩子們會在下課時跑進校長室找她,會直率地幫她打氣。

    或許就像胡主任所說:「感動來自於被孩子需要。」

拯民國小目前的師資來源都是社創團隊TFT(Teach for Taiwan;為台灣而教)所培訓,多了份因為認同而選擇的篤定,回想起第一年接辦的那個暑假,老師們投身在這荒蕪的校園中,耕耘重整出一片明亮的校景,和校園中滿滿的綠。這群人,用他們的方式實踐教育創新,從改變環境、改變體制、改變關係,重整,然後重新開始。

筆者常認為以身作則是最好的教育方式,或許親力親為的校長、老師和家長們認真執著的處事態度,實踐「認真學習;友善待人」,就是這些孩子們品格教育的最佳榜樣。然而,只要有學校與家長們站在前方,保護這些孩子們理直氣壯的童年與受教權,讓這所謂的偏鄉教育持續進行,讓拯民國小在這縣道158號某個路段彎進的小徑裡,昂然而立,或許這就是這群人推動教育創新不須多言的成就與證明。

 

[1] OECD. (2015). Education Policy Outlook 2015: Making Reforms Happen. Retrieved from http://www.oecd.org/edu/education-policy-outlook-2015-9789264225442-en.htm

[2] 依據「偏遠或特殊地區學校校長暨教師資格標準」第2條及「師資培育法施行細則」第8條規定,偏遠地區國中小學校係由各直轄市、縣()政府秉權責認定後(常見係以每年檢討調整一次為原則),列表層轉教育部核定或核備,並得視實際需要予以調整。實務上,大部分縣()政府尚依學校之交通狀況、地理環境等條件,再於其中區分出特偏地區學校。資料來源http://stats.moe.gov.tw/remotegis/Definition.htm教育統計查詢網

[3] 資料來源http://stats.moe.gov.tw/remotegis/偏遠地區國中小地理資訊查詢系統

{{ language == 'en' ? 'more cases' : '你可能會感興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