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雅食材加基隆魚產 煮出醜蔬果的幸福味

2024-05-09
{{ (language == 'en' ? 'Citizen' : '公民')}}
生命力新聞
37
{{ (language == 'en' ? 'Quality Education' : '優質教育')}} {{ (language == 'en' ? 'Decent Work and Economic Growth' : '良好工作')}} {{ (language == 'en' ? 'Sustainable Cities and Communities' : '永續城鄉')}}
泰雅食材加基隆魚產 煮出醜蔬果的幸福味
↑找到幸福咖啡店的創辦人吳欣敏正在製作特色飲品馬告檸檬咖啡。攝影/楊詠晴

嚴選在地新鮮食材 添加部落天然香料

在使用格外品的同時,吳欣敏也在思考如何研發在地料理,創造出與在地人共情的美食佳餚,她表示,在這個地方長期發展是她的首要目標,因此她需要採集在地的人、事、物,打造出屬於當地的人文風味。她走訪了許多在地的菜市場,與市場阿姨聊天中從而得知他們會使用一種在地食材,名為海菜,因為此處位居港口,偶爾當地居民會到和平島附近採集海菜,可配飯食用;此外,基隆港灣的另一種特色是當地漁船會去捕撈透抽,而透抽也成為當地人餐桌上最常見的食材之一。除了上述兩種食材,還有一種是基隆港灣著名的特色小吃──吉古拉,是以新鮮的魚漿裹在鐵棒上,並且使用炭火來烤,也因為過去的人使用是使用竹子,因此它也可被稱為竹輪。吳欣敏將海菜、透抽、吉古拉加入到餐點裡,研發出透抽煎餅、海菜拿鐵等等。

除了使用在地食材外,吳欣敏也在產品內添加泰雅族的天然香料,將部落農民所種植的香料帶入城市中,她告訴我們,幾年前與部落族人到山上採購野生食材時,在食用時就會順勢採集山上的天然香料,而這些天然香料相比人工香料,更加有口感與味道,也可作為有機友善的農產品,吳欣敏選用部落香料是希望能傳承祖先智慧,將山上故事告訴世人或是後輩,讓大家了解過去部落農民是怎麼生活,以及使用這些香料。

而吳欣敏也在種種經驗下了解到許多部落的食材運用,相比於人工產製的鹽巴,吳欣敏選用一種天然的植物鹽,此植物名為羅氏鹽膚木,部落農民一般稱作漱鹽巴,鹽膚木果實具有鹹味,因此也成為吳欣敏日常使用的香料之一。其中,最常應用到餐點裡的是「馬告」,馬告是泰雅族裡的日常香料,馬告可被稱作山姜子,此香料帶有少許薑和檸檬的香氣,部落裡的人會把它拿來醃肉或是放入湯裡,與部落作法不同的是,吳欣敏將馬告添加在研發的米餅上,又或者加入飲料中,製成馬告檸檬咖啡。

↑具有泰雅族特色的天然香料馬告。照片提供/吳欣敏
↑找到幸福咖啡店的特色料理,透抽煎餅、馬告檸檬咖啡以及海菜拿鐵。攝影/楊詠晴

有著一顆熱忱的心 期望與部落農民互助合作

吳欣敏雖然是在基隆出生,但原生部落位於台中環山,偶爾她也會回到部落幫忙農民耕種,她說,「我到部落的時候有看到一些在地狀況,平時大家都會種植高麗菜、水蜜桃、柿子等等,但因為現在大自然的變異快,幾乎不會下雨,從而導致水果收成不好,農民的經濟壓力變很大。」而吳欣敏也提出採用水果套袋時常見的問題點,雖然套袋主要目的是保護水果,但套袋也有可能不慎傷到果柄或果梗,因而引起落果,水果在生長時持續受到套袋擠壓,而讓水果產生壓痕變為次級品。再加上部落農民一般都是小農,多數時間都在進行收成、拔草或是果樹的梳理,並沒有時間去推廣自家農產品,因此,想為部落農友付些心力的吳欣敏就將家鄉水果帶至平地,替他們宣傳行銷。

兩年前吳欣敏為了幫山上的叔叔賣有瑕疵的梨子,她將這批梨子取名為「上帝給的刺青」,販售給身邊朋友。而今年吳欣敏也開始與農民洽談合作,採用代工的方式,請農民寄送水果到代工廠加工成果乾、果醬,果乾可添加在水果茶裡面,加工完的產品再放置店內實際運用。

↑找到幸福咖啡店融合基隆在地以及原住民特色的風味料理。照片提供/吳欣敏。製圖/楊詠晴

由於吳欣敏本身是泰雅族人,對原住民生存與居住議題方面也十分關切,她發現在基隆的八尺門地區有一區原住民海濱國宅,大多數居民是從花東地區外移來的阿美族人,他們雖居住於此卻沒有受到更多關注,而為了盡可能幫助到這些阿美族人,她將店面開在聚落附近,不只能幫忙販售原住民工藝產品,鄰近也有原住民文化會館,可以一同舉辦部落活動。偶爾吳欣敏也會參與一些市集展覽,在市集上推廣山上的農產品,再將從市集上學到的行銷經驗,傳授給部落農民,和他們講述如何加工農產品或是包裝販售會遇到的問題。

「推廣這件事其實就跟創業一樣,是需要遇到有相同理念的人,我在這兩、三年也不斷上去說要不要參加分享會,可以一起合作,那農友有時間聽我分享的話就讓我覺得有進步了。」目前吳欣敏也極力推廣農友間互相合作,她期望未來能帶動更多部落農民,提高他們的收入。

↑找到幸福咖啡店參加市集的活動照。照片提供/吳欣敏

提倡減塑、友善與在地人共生

「找到幸福咖啡店」的理念是減塑環保、有機友善與在地共生,店內佈置與其習習相關。比如店內擺設的漁網燈是早年在地人常使用的補漁網,是由在地青年團體——星濱山所製成的文創品;牆上的插畫是一個小孩坐在鯨魚上,以此代表鯨魚承載著我們的生活,而頭頂上的塑膠袋也能提醒人們減塑,與大自然生物共存;另外店內的編織品也是利用二手毛線和衣服,製作成的海底生物。

對於目前咖啡廳規劃,吳欣敏表示未來會再安排一些環保課程,近期她有開設環保木工課,教導學員透過二手材料去製作手機架,以及利用老舊藤木編織成花器,她也期望能讓更多人參與課程,實現環境友善與在地共好。

↑廢棄漁網改造製作而成的漁網燈。攝影/楊詠晴
↑提倡減塑與象徵環境共生的壁畫。攝影/楊詠晴

採訪側記

這次採訪我們到了基隆海港旁的一家咖啡廳,雖然室內空間不大,但卻有著滿滿的人情味。老闆娘特地招待我們幾道特色料理,有海菜拿鐵、馬告檸檬咖啡、透抽煎餅,而我們發現每道料理品嚐起來皆有著不同的風味,尤其是將部落傳統香料與當地食材結合。此外在採訪完後,了解到老闆娘是個溫暖且有愛心的人,這也更讓我們相信人與人之間還是有溫度的。

Power by:生命力新聞

關於生命力新聞
《生命力》是輔大新聞傳播系大三「媒介實務」課的教學實驗媒體,創刊於1997年;20年來,學們深入台灣的都市、農村、漁村、山村、偏鄉、離島,以及國際採訪,完成七千多篇報導,成為廣受肯定的公益媒體。MSN和華視網站聯播它的新聞,公視新聞經常轉載它的報導;自由時報、聯合報、中國時報、天下雜誌專文推薦過它;連日本朝日新聞出版的《朝日總研報告》都曾以四頁長文推崇它是台灣極具代表性的公民新聞網站。

{{ language == 'en' ? 'more cases' : '你可能會感興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