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過後,共享經濟與租賃經濟的新發展》

2020-05-06
{{ (language == 'en' ? 'Social Innovation Organization' : '社會創新組織')}}
凱義品牌整合行銷管理顧問公司
2574
{{ (language == 'en' ? 'Decent Work and Economic Growth' : '良好工作')}} {{ (language == 'en' ? 'Industry, Innovation and Infrastructure' : '工業創新')}} {{ (language == 'en' ? 'Reduced Inequality' : '促進平等')}}
《疫情過後,共享經濟與租賃經濟的新發展》

《疫情過後,共享經濟與租賃經濟的新發展》

筆者:中華品牌再造協會 理事長 王福闓

看到台灣疫情逐漸緩和,許多商業活動也有些回溫,尤其是因為餐飲業受挫時,不少店家選擇靠外賣外送兒找回一些生機,也有不少品牌靠網路開店找到新的機會。但因這次的心理影響,讓一些是透過「分享」而創造的商機,可能產生了本質上的改變。

很多人會將共享經濟(sharing economy)與租賃經濟混唯一談,雖然現在說起來甚至不少品牌自己也為了跟風,而把只是租賃的模式套上共享的外衣,但因為本質上的不同,服務的提供主體及消費者的認知也有根本的不同。

在台灣,有時會因為一個創新的商業模式,或是一個議題就一窩蜂的投入,尤其是前幾年明明一堆租賃經濟模式,但為了搭上風潮硬要套上共享的糖衣。但像是短期日租、出租車司機都因為法規的限制及競爭者的抵制,最終也讓所謂「個人閒置資源」必須成為「專業服務提供者」。

共享經濟是平台概念,將多餘的資源和需要者串連,為雙方提供媒合、交易的服務。像是將個人房東和有住宿需求的旅行者、私家車主和乘客,甚至是閒置個人車位及停車者。
租賃經濟是主體概念,品牌業者擁有龐大的基礎建設及商品資源,透過使用權的出租,賺取租金和押金的利息。像是擁有龐大車隊的出租機車或汽車、大量地產的出租辦公室。

既然如此,為什麼筆者會關注在於這兩者誰會被疫情打敗呢?原因在於從這段時間,消費者對於不論是造成傳染的原因以及心理因素,都產生相對的改變。當過去共享經濟平台只是作為連接需求與供給時,雖然降低了提供者的門檻及需求者付出的代價,但在沒有辦法更嚴格的把關,甚至是像這次在消毒、防疫等等的限制條件時,都可能讓未來的平台必須要有更深的涉入管理。

對於共享經濟弱化物體的擁有權,強化服務的使用權,租賃經濟的主導性較強,而且對於商品及服務都擁有相當掌控的權力。原本因為要經營租賃經濟的品牌,初期投入的資產成本相當高,而之後的運營、維護及人事管銷的成本也還是很驚人。但是透過有主體品牌的把關及管理,以及當有發生意外時有主責單位可以負責時,也較能讓消費者產生信任。

或許疫情的實質影響會逐漸改善,但也可能造成越來越多人不願意將自己的物件共享出來,同樣的也會有許多消費者在沒有第三方把關的情況下,對於可能有不確定性的服務感到擔憂,投入共享經濟的品牌,未來或許有更大的隱憂。但並非因此租賃經濟就會大行其道,以對岸的發展來看,假共享,真租賃的單車、機車、汽車、雨傘甚至充電寶,就算市場夠大,都可能因為在過度競爭的情況下發生集體性的失敗。

或許在下一個階段,更符合法規、提高提供者的門檻但能讓消費者信任的新共享經濟模式會出現,而更值得觀察的是,當仍有許多人需要使用商品及服務,卻可能因為經濟條件而無法購買,會不會出現更具創意的租賃服務。

{{ language == 'en' ? 'more cases' : '你可能會感興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