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客上岸」藝術共創推動港灣再生

2024-06-20
{{ (language == 'en' ? 'Citizen' : '公民')}}
生命力新聞
112
{{ (language == 'en' ? 'Quality Education' : '優質教育')}} {{ (language == 'en' ? 'Decent Work and Economic Growth' : '良好工作')}} {{ (language == 'en' ? 'Sustainable Cities and Communities' : '永續城鄉')}}
「苔客上岸」藝術共創推動港灣再生

林書豪用地圖介紹正濱漁港環境與歷史。 攝影/林雨晨

【記者林雨晨/基隆市報導】由「星濱山」團隊策劃的「苔客上岸」,是全台灣第一個港灣共創藝術節,二〇一八年暑假於基隆正濱漁港登場。與其他藝術節不同的是,他們強調「共創」精神,規劃了一系列工作坊與活動,希望邀請所有在地居民或有興趣的人,一起和創作者們運用最融合當地的方式進行共同創作。

港灣再生的推手

故事的開頭要從「星濱山」發起人林書豪說起。實踐大學建築設計研究所畢業,因為系上實習需要,林書豪在二〇一六年時跟著台灣歷史資源經理學會,到日本參加瀨戶內國際藝術節。當時他在香川縣小豆島坂手港接觸到「共創」Creator In Residence (CIR) 的概念。

所謂「共創」指的是由「創作者」Creator帶著他們的專業,進入一個「場域」Residence和在地居民互動對話,共同創造出些東西。而這裡的創作者並不侷限是藝術家身份,他們可以是社會學家、科學家、作家等等,是一個相對廣義的概念。

林書豪分享他在日本看到的案例,有一個藝術家運用各式廢棄材料,帶領大家製作了一艘又一艘的小船,並把它們放到港邊的閒置老屋裡,變成一個展覽空間,讓老屋和作品都重新和當地有了對話。而因為每艘船都是參與者們用海廢材料親手完成的作品,所以他已經不只是一個藝術家的創作,而是藝術家和所有人「一起」共同完成的。這個「一起完成」便是共創的意義。

將「藝術共創」帶進基隆

二〇一五年時,林書豪因為學校一次工作營機會,第一次來到了基隆正濱漁港,畢業後他在這裡生活、工作;又經歷了二〇一六年在日本的經驗,喜歡大海的他因而對基隆有了感情。「可能因為我太長時間待在港邊了,在瀨戶內的兩個月我天天都待在港邊,後來又去橫濱待了一個月,所以基隆這裡讓我有懷念的感覺。」

林書豪分享那時他去橫濱又另外找了實習點,去參加了黃金町藝術進駐計劃。該區域曾為性工作者聚集的紅燈區,掃黃後留下了許多空間,後來透過邀請藝文人士進駐改造,轉化閒置空間為新用途。「我其實一直都在關注這件事,關於很多被遺棄的空間該如何透過新力量去找回活力。」

談到正濱漁港,位於台灣本島與和平島之間,古名叫做八尺門,是一個狹小的U型港灣,日治時期漁業現代化後,這裡成為北台灣最大、最重要的漁港。但隨著產業沒落,正濱漁港也逐漸被洗去了它的繁華,日益凋零、變得安靜。於是,二〇一七年,林書豪成立了團體「星濱山」,申請了文化部的「青年村落文化計畫」,獲得補助後開始他在基隆的藝術共創計畫。

啟動藝術共創計畫

林書豪表示,活動從去年底就開始啟動,初步的行動是先和在地居民、職人,地方耆老等進行訪談,這個過程不僅幫助他們了解漁港過去的歷史,也累積了許多與當地人之間的情感,是相當重要的前期準備。

「星濱山」目前共邀請了三位藝術家一起加入共創計畫,包含影像動畫藝術家葉雨涵、音樂創作藝術家王顥書及空間裝置藝術家林慧紅。而從今年初到到現在,他們已經完成了幾個系列活動,例如走讀工作坊、影像共創工作坊、音樂共創工作坊等。

走讀工作坊,在地嚮導帶領參與者漫步基隆。 圖片提供/星濱山

由葉雨涵帶領的影像共創工作坊,新作品主題叫「大碗之港」。故事內容主要是在描述正濱漁港全盛時期,漁船密集到可以讓基隆與和平島兩岸居民踩著船甲板看到對岸的榮景。另外,碗的概念原型是來自漁民們賴以為生的漁船之形象,而放在工作坊裡的話又能將碗解讀成乘載了許多人參與的記憶。

葉雨涵分享到,這次的藝術共創計畫因為多了一層要與民眾互動合作的限制,和以往做作品時多以個人型式發揮的感覺很不一樣,使他必須想出不僅能和民眾互動,也能讓民眾充分感受參與其中的方法。

葉雨涵帶領參加影像共創工作坊的學員一起製作記憶中的船。 圖片提供/星濱山

近期,他們舉辦空間共創工作坊,帶著大家運用港邊舊有魚網,重新做成能使用的漁網吊燈,點亮夏夜的港灣。這一系列活動都是希望能把創作者和在地居民,或是來自全台各地有興趣的青年連結起來,一起運用在地材料或資源,創造出新的東西。

港灣藝術節

二〇一八年暑假,七月二十五日到八月五號,「星濱山」將在正濱漁港舉辦「苔客上岸」,全台灣第一個港灣共創藝術節。目前他們正在進行群眾募資,林書豪形容暑假的藝術節對他們的計劃來說就像是成果發表會,是他們這一系列活動的驗收。

「星濱山」希望能吸引更多在地青年參與,讓基隆成為一個更好的創意與創作基地,期待能持續的在這塊土地相互影響,產生新的火花,不僅慢慢把過去歷史找回,也成為創作者新的養分。「在台灣有很多地方有自己的創意基地,雖然基隆目前還沒有,但我認為正濱漁港有這樣的潛力,可以作為一個很好的發表平台。」林書豪堅定的說。

另一位「星濱山」核心成員查德,是正港老基隆人,也說:「雖然目前還在實驗階段,但我覺得正濱漁港的確是基隆非常有魅力的一個地方。」他希望即使只有短短十天的展期,也能把藝術節品質做好,讓知名度傳開,令大家知道基隆有一個很厲害的當代策展團隊,吸引更多藝術家想來參加,並期待這件事可以為基隆帶來更好的影響。

林書豪向新加入團隊成員介紹展區規劃。 攝影/林雨晨

採訪側記:

經過這次採訪,體會到基隆的確有種特殊的魅力。那天一出車站,感受最強烈的除了海味,再來就是整片厚重陰天。隨著公車越開越遠來到基隆港邊,寧靜的漁村帶著點神秘感,像隻打盹的大貓不容吵醒。聽著受訪者介紹他們的藝術共創理念和希望為基隆帶來的改變等等,就也忍不住期待他們能真正喚醒這沉睡已久的地方。

Power by:生命力新聞

關於生命力新聞

《生命力》是輔大新聞傳播系大三「媒介實務」課的教學實驗媒體,創刊於1997年;20年來,學生們深入台灣的都市、農村、漁村、山村、偏鄉、離島,以及國際採訪,完成七千多篇報導,成為廣受肯定的公益媒體。MSN和華視網站聯播它的新聞,公視新聞經常轉載它的報導;自由時報、聯合報、中國時報、天下雜誌專文推薦過它;連日本朝日新聞出版的《朝日總研報告》都曾以四頁長文推崇它是台灣極具代表性的公民新聞網站。

{{ language == 'en' ? 'more cases' : '你可能會感興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