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行動紀錄簿:埔里第三市場友善環境行動(上)

2022-06-23
{{ (language == 'en' ? 'Goverment' : '政府部會')}}
新作坊
355
{{ (language == 'en' ? 'Good Health and Well-being' : '健全生活')}} {{ (language == 'en' ? 'Climate Action' : '氣候對策')}} {{ (language == 'en' ? 'Life on Land' : '陸域生態')}}
市場行動紀錄簿:埔里第三市場友善環境行動(上)

圖:傳統市場是民眾採買補貨的好去處,沿路逛沿路買,最後手中往往提著滿滿的塑膠袋。

在臺灣,傳統市場與常民生活密不可分,不僅是補貨買菜的好去處,也是閒話家常的聚散地,透過買賣交流,人們在此滿足日常的物質所需,也在此建立了人際互動的情誼網,成為繁雜卻富有活力的文化特色之地。傳統市場因各地發展不同,所展現的情景也有稍許不同,不變的是那平凡樸實的市井縮影、人生百味。

走一趟傳統市場,除了感受這裡的地方美食、熱絡人情之外,也不乏看到以下情景:顧客騎著機車停在攤商面前,與小販互動交流,討價還價;架上水靈靈的蔬菜瓜果,在秤斤分裝後用塑膠袋層層包好,路上的行人手中往往提著四到五個塑膠袋;機車橫行直入壅擠的人潮中,不僅造成與行人爭道的危險情境,排放的廢氣也使空氣變得不好。

近年來提倡的「綠色生活」,讓傳統市場面臨到許多環保難題。在許多人理解環保價值的今日,即使大多數人認同愛護環境的重要性,仍然會忽略生活中造成污染的可能性,與民眾生活息息相關的傳統市場要打造出「友善環境」的嶄新面貌,不僅政府應推動公共決策,民眾也應喚醒對環境的關懷與愛護,自發落實環保理念。但改變所帶來的未知變數,讓習於傳統市場本來樣貌的民眾卻步,究竟該如何改變市場現狀,讓「友善環境」的精神融入當地的生活日常呢?

市場行動的緣起

臺灣各處不乏有傳統菜市場的身影,在南投埔里,最為眾人所熟知的即是「第三市場」,這是由南昌街、南盛街、南興街、東榮路四條街所圍出的長方形區域,各色攤販聚集一起,新鮮的生食肉類、南北乾貨、衣服點心等等應有盡有,在目不暇給的商品之間,叫賣聲、機車聲、人群聲混雜一起,相互編織成一幅熱鬧又充滿人情味的畫面,是埔里人家鄉的印象之一。

然而山水秀美的埔里小鎮,卻因為地形與風向的關係,空氣品質長期令人詬病,民眾訴求境外空污減量的同時,也希望能降低在地排放的污染。在2015年,「暨南大學水沙連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研究中心」(以下簡稱人社中心)媒合服務學習學生參與「埔里PM2.5空污減量自救會」(以下簡稱自救會)合作推動行動方案,選定埔里第三市場作為實踐區域,帶領學生實地偵查,藉由攜帶式PM2.5微型感測器的量測,發現第三市場的中央路段PM2.5濃度偏高。

在踏查的過程中,暨大學生進一步觀察到許多現象:民眾不顧市場路口「車輛禁止進出」的告示牌,騎著機車直入市場購物;為了方便而在狹窄的路邊怠速停車,與來來往往的人潮相雜,不免上演人車爭道的危險景象;交岔路口狹窄,行車壅擠,導致廢氣排放後難以流通,容易沾染攤販上的生鮮食品,增添衛生疑慮。[1]

圖:某些民眾為了一己方便而將機車騎入市場,與來來往往的人潮相雜,不免上演人車爭道的危險景象。
圖:某些民眾為了一己方便而將機車騎入市場,與來來往往的人潮相雜,不免上演人車爭道的危險景象。

2017年,人社中心延續了第三市場的空污議題,帶領學生深入了解污染原因。學生們透過訪談附近攤商及消費者,蒐集到關於交通動線、空氣品質、環境衛生等方面的市場問題,也發現到不同立場的期望:攤商較常希望能解決日益衰退的人潮與買氣,而消費者則期望市場可以有穩妥舒適的購物環境。[2]雙方各有考量,其中有著層層疊疊的利益拉扯,人社中心和自救會伙伴討論,過往討論傳統市場的環保議題時,與攤商的生計有所矛盾,不同立場的發言並沒有對向流通的管道。要讓民眾逐步改變生活型態,除了要有漸進式的行動,也要傾聽、考量對方的聲音,在經濟與環保之間搭起一座新的橋樑,讓環境教育知識與日常生活產生新的連結。

於是,2018年人社中心開設了「友善環境市場工作坊」的系列課程,邀集暨大師生和埔里居民一起參與行動,以「綠色環保」的概念出發,從第三市場的現況觀察出問題所在,並嘗試提出解決對策,期望能呼喚民眾對於環境的關心與保護意識,共同改善第三市場。

圖:2018年暨大人社中心開設的「友善環境市場工作坊」,學員們踏查市場交通與動線後梳理出既有的問題。
圖:2018年暨大人社中心開設的「友善環境市場工作坊」,學員們踏查市場交通與動線後梳理出既有的問題。

覺察與挑戰

為能有效改變第三市場的現況,首先決定從「聆聽需求」開始做起。在過往隨機街訪的經驗裡,大部分民眾因趕時間,或對陌生人有防備心,在公共事務上缺乏表達意見的熱忱,以至於接受訪問的意願偏低。人社中心舉辦「設計使用者需求問卷」工作坊,邀請三維移動有限公司執行長吳奇軒擔任業師,以市場的「交通運輸、環境衛生、空氣品質、內部及外部空間」為問題的基礎走向,由業師帶領學生設計簡要清晰的問卷。實地走訪第三市場的學生也配戴著環境志工的識別名牌,向受訪者解釋問題意識,讓街訪民眾清楚明白訪談的意義。

街訪仍不免遇到些許困難,部分民眾在接受問卷後,表現出「傳統市場本來就是這樣」的態度,對於現況沒有什麼特別的感覺,隱含對傳統市場的標準寬鬆或沒有標準,也對市場未來沒有願景。這不禁使人思考,在傳達理念的同時,該如何扭轉民眾對現實觀望的心態,讓民眾也實際參與友善環境的行動?

改變市場大作戰

問卷的成果累積為實作方案的基底,讓學員們能有更多發想的空間。從問卷盤點市場資訊後,陸續討論和構想「友善環境市場」的具體形式,邀請暨南大學通識中心許蕙玟兼任講師、Then Then Studio陳蔚彥設計師擔任業師,彙整店家特色,轉換成豐富多彩的ICON圖素,創造出市場專屬的LOGO與旅行地圖雛形,為的是凝聚在地向心力,建立品牌意象,使第三市場擁有自己的識別度。

圖:「製作友善環境店家LOGO與市場手繪地圖」工作坊,創造出市場專屬的LOGO與旅行地圖雛形,建立第三市場的識別度。
圖:「製作友善環境店家LOGO與市場手繪地圖」工作坊,創造出市場專屬的LOGO與旅行地圖雛形,建立第三市場的識別度。

另一方面,學生發現民眾在逛街時並不太會注意到空氣的好壞,為了讓大家正視自身造成的空污排放,人社中心帶領學生將菜籃推車與自行車進行改良,加裝PM2.5行動感測器,放置在車流量多的路口,讓民眾進入市場買菜前,可以透過面板數據自行監測空氣品質。

在問卷分析與街訪交流的深入了解後,為使民眾能自發參與友善環境的行動,2018年6月9日,人社中心與自救會推出了長達二十天的「友善環境市場集點」活動,以集點兌換贈品的方式,鼓勵民眾自備環保餐具和購物袋,並以步行取代騎車購物,從生活改變習慣,逐步減少使用一次性塑膠製品。人社中心特別租用第三市場一個攤位,設立活動暫時服務台,讓志工和學生伙伴輪流顧攤,同時在此放置PM2.5感測器,讓來往路人皆可看到空氣品質的變化。

除此之外,也提供「共享菜籃推車」和「袋袋相傳」服務,民眾可先停好機車後,借用菜籃推車進入市場買菜,概念猶如大賣場的投幣式手推車。而響應「袋袋相傳」的店家則將回收的乾淨塑膠袋裝進循環收納桶,供往來的消費者重複利用。

圖:將菜籃推車加裝PM2.5行動感測器,讓民眾進入市場買菜前能透過面板數據自行監測空氣品質。
圖:將菜籃推車加裝PM2.5行動感測器,讓民眾進入市場買菜前能透過面板數據自行監測空氣品質。

以提供誘因的方式鼓勵民眾改變行為是否行得通?實際推動之後,團隊卻面臨到許多問題。活動開始前,學生與志工進入市場逐一與攤商解釋活動的目的與規則,但開始執行後,有些店家會為了做生意,或者還未清楚集點用意,沒有依據規則發放點數;有些消費者則會以投機取巧的方式,為的即是能集滿點數取得禮物。

種種狀況之下,「集點換好禮」的做法考驗著團隊與攤商的信任關係,對於市場內部友善環境的願景不一,無法順利表現出活動的初衷,同時也讓人反思,民眾失去換禮的「誘因」後,是否還能繼續自主減塑?

不停歇的努力

第一次的「集點換好禮」活動結束,或許是失敗收場,看到低落的參與人數,讓舉辦團隊的心情也跟著沮喪,專案經理資媛回想當時的行動說道:「想要透過誘因去改變人們的行為,制定了環保集點的規則,卻忽略了人性是行動中最重要的關鍵,但我們還是能從裡面找到一些可以走的路、或可以想的方法。」

然而還是有很多民眾給予正面回饋,不僅收到許多民眾希望繼續辦理的心聲,自救會的伙伴也認為環境行動不能止步於此,資媛認為:「現在很多人只看重績效,但培養友善環境的認同、改變民眾的生活習慣都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需要時間慢慢提升,才能讓行動更加朝著目標前進。」

圖:民眾若以環保方式在市場中消費(停車步行購物、使用菜籃或推車、自備環保容器等),即可得到環保點數,用以兌換物品。
圖:民眾若以環保方式在市場中消費(停車步行購物、使用菜籃或推車、自備環保容器等),即可得到環保點數,用以兌換物品。

秉持著永續推動的精神,團隊汲取過往所遭遇的錯誤並加以修正,邀請參與過集點活動的攤商和埔里鎮公所自治事業管理所長共同討論和檢討,擬定市場未來的中長期計畫,交織共同美好願景。而後人社中心以先前的行動經驗為基礎接續出發,在2018年8月11日又推動第二波的「友善市場集點活動」以及「共享環保袋行動」,重新修訂集點規則,還運用歇業店家廢棄的全新環保袋和回收格架,在市場入口打造共享環保袋的借用處,提供民眾更方便的借用服務。

曾參與首次集點活動的婆婆很開心地說:「本來不會自備容器,因為想換禮物開始養成習慣,活動結束後仍會持續,因為覺得做環保是很光榮驕傲的事。」可見即便是受贈品吸引而參與活動的民眾,一旦嘗試改變原本的習慣,進而發現到環保的採購行為其實並不困難,就會有意願繼續維持。這也顯現出許多人只是缺乏開始的契機,只有願意踏出行動的第一步,才有後續改變現狀的可能。(待續

 
[1] 參見空污減量大作戰:大學生與社區協力行動全記錄(一)空污減量大作戰:大學生與社區協力行動全記錄(二)

[2] 參見菜市仔也要好空氣:《第三紀市簿》拍攝幕後故事(上)菜市仔也要好空氣:《第三紀市簿》拍攝幕後故事(下)

文章出處:HISP 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電子報

關於HISP 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電子報

「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的推動,也是在實踐中尋求突破的創新嘗試。計畫官網以「新作坊」為名,是把「社會創新」想像成需要挽起袖子努力的創作工藝。在這個作坊中,透過電子報每月發刊,引介社會創新全球案例、文獻,介紹國內外大學社會創新中心,並即時報導總計畫或各校團隊推動近況等。

{{ language == 'en' ? 'more cases' : '你可能會感興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