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魚不用海底撈 聯合國:水產養殖首度超越野生捕撈

2024-07-17
{{ (language == 'en' ? 'Social Innovation Organization' : '社會創新組織')}}
環境資訊中心
58
{{ (language == 'en' ? 'Zero Hunger' : '終結飢餓')}} {{ (language == 'en' ? 'Sustainable Cities and Communities' : '永續城鄉')}} {{ (language == 'en' ? 'Life Below Water' : '海洋生態')}}
吃魚不用海底撈 聯合國:水產養殖首度超越野生捕撈

首圖圖說:聯合國報告指出,水生動物養殖首度超越捕撈,有助減少陸地與海洋生物壓力。圖片來源:Artur Rydzewski(CC BY 2.0)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謝明珊 編譯;許祖菱 審校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最新報告指出,全球水生動物養殖產量創歷史新高,且首度超越捕撈漁獲量。聯合國官員指出,這是一項重要指標,預期水產養殖將持續提升,增加糧食供應,還能減少海洋與陸地動物的壓力。

超越野生捕撈 水產養殖持續看漲

聯合國糧農組織7日公布2024年《世界漁業和水產養殖狀況》(SOFIA)報告指出,2022年全球水生動物養殖與捕撈合計達1.85億公噸,創下新高量,主因是水產養殖的穩定發展。

根據報告,捕撈漁獲量在過去30年變化不大,介在8900萬~9200萬公噸間。但水生動物養殖的產量卻持續成長,則一路從2180公噸上升到2022年的9440公噸。今年更是一舉超越野生捕撈量,占比達51%。

水生動物養殖與漁獲捕撈量。淺藍(海洋捕撈)深藍(內陸水域捕撈)淺紫(海洋養殖)深紫(內陸水域養殖)。資料顯示,1990年後年捕撈量大致不變,但水產養殖卻穩定成長。圖片來源:2024《世界漁業和水產養殖狀況》
水生動物養殖與漁獲捕撈量。淺藍(海洋捕撈)深藍(內陸水域捕撈)淺紫(海洋養殖)深紫(內陸水域養殖)。資料顯示,1990年後年捕撈量大致不變,但水產養殖卻穩定成長。圖片來源:2024《世界漁業和水產養殖狀況》

FAO指出,全球有7.35億人仍處於饑餓。海鮮能提供蛋白質與微量營養素,是很好的糧食來源。如果沒有海鮮,已負荷沉重的陸地糧食體系將承受更大的壓力。近20幾年,水產養殖以每年5%的速度成長,有助對抗飢餓,也不會破壞自然資源的永續性。

水產養殖分為內陸水域與海洋。海洋養殖場可能有飼料、抗生素、魚類糞便外流,或養殖魚逃逸等問題,但FAO表示,海洋水產養殖目前占水產養殖不到四成,影響有限。

水產養殖九成在亞洲

水產養殖(含水生動物與藻類)發展快速,卻過度集中。報告指出,全球水產養殖近九成都在亞洲,中國是全球最大水產養殖國。非洲占比低,僅占水生動物養殖的1.9%。

FAO指出,非洲人口仍不斷增長,若能發展水產養殖,將有助糧食供給。FAO積極與非洲政府與民間合作,推動養殖技術與投資。尚比亞的魚產量在過去十年從1.2萬噸增加到8萬噸,就是成功的案例。

40%海洋捕撈不永續

海洋捕撈最大的問題在捕撈量過多,導致海洋生物不斷減少,部分物種面臨滅絕威脅。據報告,2022年有62%的漁獲來自永續漁業,近40%仍不永續。

FAO指出,永續漁業近年有明顯進展。大西洋東北跟美國的永續漁獲都持續上升,證明良好的管理是可行且有效的。永續管理失敗的原因則包括政治意願、基礎設施不足、管理成本高昂等。

參考資料

文章出處:環境資訊中心

關於環境資訊中心

「環境資訊中心」由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成立。我們相信,任何改變行動都源自於「知道身邊發生什麼事」開始,因著打動人心的那篇文字所乘載的資訊和情感而產生共鳴、轉化。唯有資訊公開、普及,並透過社會大眾參與,方能促進人與自然和諧,臻至永續發展。

我們自2000年4月16日起,每日發行「環境資訊電子報」並建置「環境資訊中心」網站,內容由許多專家學者及民間環團,提供國內外環境教育與環保資訊;主題涵蓋全球變遷、溫室氣體控制、環保生活、環境污染防治、生態保育、能源節約與能源效率、綠建築等各面向。期許能替沒有選票的山林、濕地、海洋、土地發聲。

{{ language == 'en' ? 'more cases' : '你可能會感興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