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北市自願檢視報告出爐 邀美、日、歐城市分享綠色治理

2020-10-13
{{ (language == 'en' ? 'Social Innovation Organization' : '社會創新組織')}}
環境資訊中心
1649
{{ (language == 'en' ? 'Quality Education' : '優質教育')}} {{ (language == 'en' ? 'Industry, Innovation and Infrastructure' : '工業創新')}} {{ (language == 'en' ? 'Climate Action' : '氣候對策')}}
2020北市自願檢視報告出爐 邀美、日、歐城市分享綠色治理

台北市第二年發表「自願檢視報告」,今年報告新增四項永續發展目標。孫文臨攝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許祖菱報導

台北市15日發表「2020台北市自願檢視報告」(Taipei City Voluntary Local Review),與2019年首度發表自願檢視報告相比,這次報告中新增四項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包括教育品質、性別平等、就業與經濟成長及工業、創新及基礎建設,並首度將防疫扣合SDGs,期許台北市邁向宜居永續城市。

15日在「2020台北市氣候行動國際論壇」上,台北市除發表「自願檢視報告」,也邀請國內外學者參與,更難得請到歐盟氣候行動總署司長Artur Runge-Metzger以視訊方式發表演說。

台北市推動海綿城市 將氣候變遷災害應變放首位 

2018年紐約市配合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發布第一個城市自願檢視報告。2019年新北市、台北市也跟進響應,發布自願檢視報告。台北市環保局專員范姜仁茂表示,台北市是繼紐約之後,全球第二座連續兩年發布自願檢視報告的城市。

范姜仁茂提到,武漢肺炎對永續發展進程產生很大衝擊,台北市政府的防疫工作包含建置居家隔離追蹤管理機制,以及結合防疫旅館,降低傳染風險,推廣線上多元教學管道,提供居家檢疫或學校停課的學生線上教學服務。「除了增加防疫工作的內容,也希望擴大自願檢視報告讓更多局處可以參與。」

台北市副市長黃珊珊說,「在台北市推動永續發展中,氣候變遷是最重要的議題。」

黃珊珊表示,台北市及台灣都是多災害的地方,如何增強城市對災害的忍受與應變能力,是台北市重要課題,因此台北市將積極推動海綿城市,興建防洪排水建設及河川整治工作,讓台北市具備入滲保水能力,因應氣候變遷衝擊。

2020年延續2019年檢視方式,以四階層進行優先推動目標檢視:由高至低分別為1.台北市永續發展願景/移居永續台北城;2.17項SDGs對應願景分類;3.擇定11項優先推動目標;4.其他本市相關SDGs評估指標
2020年延續2019年檢視方式,以四階層進行優先推動目標檢視。會議資料

歐盟氣候行動總署代表藉跨洋視訊 分享歐洲綠色新政

因應武漢肺炎疫情,今年論壇結合實體與視訊會議,邀請到歐盟氣候行動總署司長、全球環境戰略研究所(Institute for Global Environmental Strategies,IGES)、荷蘭在台辦事處及法國在台協會、日本東京都、荷蘭烏特勒支市政府等代表經驗交流。

歐盟氣候總署氣候策略、治理與非交易排放司司長Artur Runge-Metzger表示,歐洲各國盼以「歐洲綠色政綱」(European Green Deal)為基礎,推動疫情後的振興復甦,讓歐洲在2050年達到氣候中和。自政策推行以來,歐盟GDP較1990年成長了60%,但溫室氣體排放卻減少25%。

Artur Runge-Metzger表示,歐盟希望藉造林和科技等除碳措施,在2050年前減少90%至95%的碳排放。要達到這個目標,歐洲所有產業都必須參與其中,才能讓總體經濟全面轉型,無論是能源、工業、交通運輸部門、農業、林業、科學或是科技領域都必須參與。歐盟將投注大量資源提高產業競爭力並推廣循環經濟,進而促進歐盟內部投資成長。

今年論壇首度結合實體與視訊會議
今年論壇首度結合實體與視訊會議。許祖菱攝

日、荷皆針對減碳及能源轉型制定積極政策

日本東京都環境局環境政策課國際關係主任大久保明子(Akiko Okubo)則提到,東京已經制定「東京都去碳戰略」,以2050年零碳排為目標。

其中,再生能源是減碳計畫的主軸,在2030年達到30%再生能源,公有設施使用更要達100%,東京都內的太陽能裝置容量達1.3GW(百萬瓩),並以氫能作為實現目標的重要支柱。

荷蘭在台辦事處代表譚敬南提到,荷蘭和台灣一樣容易受到氣候變遷威脅,因此荷蘭對減排的目標比歐盟更加嚴格。荷蘭於2019年公布氣候協議,要落實2030年溫室氣體排放比1990年減少49%的目標。

譚敬南表示,為了落實氣候協議目標,荷蘭提出「波德模式」(Polder Model),讓所有氣候變遷利害關係人達成共識後,在各自產業內自願實施永續發展轉型,政府再針對各產業擬定出一套對抗氣候變遷的措施,包括課徵碳稅、發展電動車、關閉燃煤電廠、發展離岸風電、淘汰房舍瓦斯等。

全美最多太陽能 洛杉磯推綠色新政 盼替弱勢勞工爭取工作機會

美國洛杉磯市政府永續發展辦公室主任Lauren Faber O’Connor透過預錄視訊表示,洛杉磯是全美使用最多太陽能的城市,近日更通過了全美最大太陽能建築儲能計畫,將滿足100萬人的能源需求。

洛杉磯政府今年宣布進行「氣候10年行動」,將積極推動綠色新政,並確保最需要幫助、最脆弱的社區能夠受惠於當前執行的計畫,以實踐平等性。洛杉磯希望所有人都能在永續發展的進程中取得工作機會,在降低石油經濟占比同時,也能讓勞工優先取得轉行機會。

荷蘭在台辦事處代表譚敬南分享荷蘭面對氣候變遷經驗
荷蘭在台辦事處代表譚敬南分享荷蘭面對氣候變遷經驗。許祖菱攝

台北市首次與民間合作 在公有屋頂架設太陽光電設備

台北市則希望在2030年太陽光電發電設備累計設置容量達到5萬kW(瓩),並確保所有人都能獲得可負擔、可靠的現代能源服務。

對此,國內致力於公民參與綠電的社會企業「陽光伏特家」共同創辦人陳惠萍表示,陽光伏特家過去一直遊說地方政府將公有屋頂釋出作為公民發電廠,讓公部門屋頂可以有更高的公共價值,而非只是把建築標租出去,僅有商業用途,缺乏公民參與。

陳惠萍表示,今年台北市政府首度與民間團體主婦聯盟合作,於關渡國中屋頂上架設光電板,並透過陽光伏特家,成立全國第一座公部門屋頂上的公民電廠,裝置容量約19KW,將優先提供給學校老師及社區居民認購,今年9月就要上線。

陳惠萍希望未來有更多地方政府以台北市的經驗,推動公共屋頂的公民電廠, 讓公部門空間就有機會成為城市中能源教育重要節點,增進社會大眾對能源轉型的了解與參與,進一步提升政策認同。

參考資料

 

文章出處:環境資訊中心

關於環境資訊中心

「環境資訊中心」由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成立。我們相信,任何改變行動都源自於「知道身邊發生什麼事」開始,因著打動人心的那篇文字所乘載的資訊和情感而產生共鳴、轉化。唯有資訊公開、普及,並透過社會大眾參與,方能促進人與自然和諧,臻至永續發展。

我們自2000年4月16日起,每日發行「環境資訊電子報」並建置「環境資訊中心」網站,內容由許多專家學者及民間環團,提供國內外環境教育與環保資訊;主題涵蓋全球變遷、溫室氣體控制、環保生活、環境污染防治、生態保育、能源節約與能源效率、綠建築等各面向。期許能替沒有選票的山林、濕地、海洋、土地發聲。

 

{{ language == 'en' ? 'more cases' : '你可能會感興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