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裡有社會問題,那裡就有社會創業的機會

2020-04-08
{{ (language == 'en' ? 'Social Innovation Organization' : '社會創新組織')}}
Taiwan Social Enterpris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Society
社團法人台灣社會企業創新創業學會
4370
{{ (language == 'en' ? 'No Poverty' : '終結貧窮')}} {{ (language == 'en' ? 'Good Health and Well-being' : '健全生活')}} {{ (language == 'en' ? 'Quality Education' : '優質教育')}}
哪裡有社會問題,那裡就有社會創業的機會

前面多篇文章內容,一再談到社會中存在著許多未滿足的生活需求,許多經濟活動未服務的「非市場」,許多實際存在卻無法納入社會救濟的弱勢族群;所以,呼籲應該在既有經濟體制之外,建構「社會經濟」觀念及應該被認知的服務活動價值,改變目前只承認純粹獲利的經濟行為;積極的鼓勵企業或社會組織,面對社會被忽略之服務需求,將其當作企業經營的目標,也就是催生「社會創業」或「社會企業」等創新觀念。

 

社會中被忽略的需求是現有社會體制的盲點,或主流社會發展的代價,它們常常是被默認或認命的長期問題,有其發生的歷史脈絡與情境條件,即有社會看待它們的觀念已經習以為常,必須轉換心態以被害人立場,或採用不同既往的觀念,用全新的視角分析老問題,才能跳脫社會框架,解釋並解決老問題。

 

因此,任何人或組織在解決問題之前,必須先試著瞭解社會問題的源頭,與問題發生的歷史軌跡,才能清楚的確認問題因果,尋找有效解決問題的下手點,設計行動計劃。當然,如果要持續這樣的行動,下一步就需要設法以企業的技能尋求自利,也就是「社會創業」創造社會經濟的開始點。

 

從本周開始,筆者將展開以社會創業為焦點的論述,這一系列的短文,我將其稱為「社創火炬」。在進行創業行動之前,先試著分辨以下三種的社會問題源頭,與其所激發之社會創業的本質。

 

人天生有異,但是部份人的身體與心理的差異過巨,讓他在主流社會中的生活、工作與社交方面,遭遇很大的融入障礙,包括:生活空間設置、自理生活、人際溝通、工作技能表現等方面的不方便性。這時,我們會期待法令,規範公共空間的友善設計、為他們提供技能教育、醫療照顧、工作保障等措施,幫助他們更能適應以主流社會需求所設計的環境。例如:無障礙空建、導盲磚、身障技能培育與保障就業。

 

多扶接送是台灣第一家從事輪椅接送服務的民營機構,專注於為在日常生活的交通行動上需要特別照護的「孕、幼、老、輪」群體提供醫療接送和無障礙旅遊服務。

 

但是,一些民間機構(企業),也可以以他們為服務對象,開發弱勢族群所需要的生活與工作輔具,提供為他們訂做的服務,例如「多扶接送」;或幫他們開發可以善加利用僅有之身理機能的工作技能,如:「黑暗中對話」以盲人當黑暗體驗的導師,「勝利潛能發展中心」以身障組合方式承包便利商店,「喜憨兒烘培屋」教導憨兒製作與銷售麵包。

 

這些機構以創業的精神,用新觀點認清障礙來自不友善的環境設計,並看到其中的商業機會,才會以實際行動為身心障礙者開發生活潛能。

 

社會學者將現有社會組織區分:政府體系「公部門」;企業、合作社、微型商號的「私部門」;及慈善、宗教、非營利組織「社會部門」。這三類組織各有其公認的社會服務功能與運作規範,但不容諱言也有其運作時的盲點,甚至未被揭露的社會傷害或成本。

 

政府必須經由制定政策與編列預算,才能推動特定社會服務,反之,未進入政策或預算不足就不服務,而且政府沒有服務基層的機制與能力,必須購買(發包)NPO、小區組織進行間接執行,因此對民眾反應遲鈍僵硬。

 

慈善組織與NPO雖然貼近基層需求,可以提供立即且有效的良質服務,但是,囿於本身無自主財務,仰賴政府補助、委託契約或民間捐助,財務不穩定就會影響服務持續性。

 

企業基於財務自主壓力,即使可以敏銳感應社會需求,但必須堅守可以獲利的價格機制,因此,只能服務有採購力的消費者,無法顧及無購買力的貧窮者。

 

此時,社會問題來自:政府政策局限性或不適時性、工商經濟偏重財務獲利而忽略低消費群甚至傷害環境、以及社會演進趨勢下必然性的社會現象。關心這些社會問題的人與組織,必須像社會學者,深入問題或人群內部觀查,以當事人的立場體會問題的本質與嚴重性,也才能務實的掌握問題激發構想。如:喜願共合國、社企一起幫、愛一家親等社會企業。

 

「愛一家親」社會企業的經營是為了其背後的耕心蓮苑社區學校,為了社區中的孩子提供一個課後的學習場所。

 

這類企業的創業行動則需要相當強烈的社會意識,才願意承擔社會責任,將社會問題當作經營事業;也因為以企業的角度投入關懷,常常會帶來過去沒有的新見解與創新方法,創造令人驚艷的社會貢獻。

 

都市的形成,與經濟發展有同步關係(參考往期專欄文章:下一個經濟發展機會,積極解讀被封藏的鄉村寶藏),但是鄉村所面對的問題,主要仍肇因於人口外移,造成的農村市場萎縮、傳統工藝斷裂、農地他用或老農耕種、族群文化消失等現象。這些老屋、老手藝、農地、環境,反而成為被低估的有價值資源,容易受到具有人文創意背景的企業家青睞,成為創業的題材與資本。這時,比較容易看到的是「小區企業」新立,創造的小區經濟。

 

所以社會問題中,這種資源集中的地理性小區,相對的比較容易以其被封藏的資源激發創業構想,只要創業者願意與村民共享商業成果,願意有次序的經濟開發,能夠以小區生態自我控制企業的規模與開發速度,即使未必能迅速賺取豐厚利潤,也都可以維持適度的小區經濟力量。如:大王菜鋪子、台灣農夫、土溝農村美術館等小區企業。

 

社會是複雜的人群組成,是群體生活演進下的歷史結果,它們有需求與情感,也有無法自制的慾望與私利,如果沒有利他的社會關懷,對私利的追求便可能凌駕社會的公平與均衡發展,過去的社會結構與行為法則,已經為既有的人群關係、環境、資財、文化、產業技藝,帶來了危機。我們需要新一代的企業,將既有的社會問題或未被服務的需求當作事業機會,以解決問題創造社會價值改變社會。

 

不要只訴說社會的不好,拿出創業家的務實態度、創新思維與具體行動,以自己的力量推動社會正向改變。社會就會變得更好。

官方網站:http://www.seietw.org/

{{ language == 'en' ? 'more cases' : '你可能會感興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