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能盛興工廠:最苦的小確幸

2020-03-03
{{ (language == 'en' ? 'Social Innovation Organization' : '社會創新組織')}}
Taiwan Social Enterpris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Society
社團法人台灣社會企業創新創業學會
825
{{ (language == 'en' ? 'Decent Work and Economic Growth' : '良好工作')}} {{ (language == 'en' ? 'Industry, Innovation and Infrastructure' : '工業創新')}} {{ (language == 'en' ? 'Sustainable Cities and Communities' : '永續城鄉')}}
台南能盛興工廠:最苦的小確幸

我的腦子裡有好多好多常常讓我內心,自我辯論的事務說理與矛盾衝突,我已經從過去的自我懷疑(我一直相信的經濟學與我教的企業管理),在金融海嘯之後與認識許多國內外社會創業者之後,終於找到思想的出口-我們需要的是"社會經濟(social economy)"與"社會企業(social enterprise)"。

轉而教授社會創業相關課程以後,我的學術批判也日漸形成批判者該有的新理論論述,我也不想讓它們藏在深閨不識人。

我決定每星期發表一次,瞄準一個議題當作標靶,讓大家注意一個既存的社會問題,這個問題我們有解,但是我們等待你先思考,我們再來關心討論。

今天第一彈,標靶是"經濟何時可以還給社會",挑起這個炮火的是好友邱奕儒教授(生態環境專家),在臉書上感嘆經濟活動為何?

看到他的小感嘆,我的腦就搬出火藥,要幫好友炸出一個思考出路,我也就順勢而為,以後就一路炸出障礙,開通思想之路吧,也許我是為自己找個思想出口,以免自己悶太久生病,好友們願意看或轉,隨意,如果看不順眼,也請包含,反正也只是非主流思想,成不了氣候。自由開放的社會,多一點批判性思考,可以讓學術環境更多物種更生態健康。

邱奕儒 說:有講到重點的評論 ,重點在於現在的經濟系統沒有把人當人看, 因此需要集結大家的力量,來改變這個制度, 打造一個把人當人看的新經濟制度。

我加碼解釋:
現在的經濟學,是經濟的經濟學(economical economics),不是社會的經濟學(social economics).
在以GDP,NI,為社會生產力指標的體系裡,其他非可金錢衡量或非總體指標的社會活動,就只能當作"福利救濟,相忍為國,慈善奉獻,甚至沒有意義不值得鼓勵"。

最明顯的例子,如果一位中年人,決定辭去工作回鄉照顧父母,他便對經濟造成三重負面影響:
1.製造失業數字,增加失業救濟
2.少了一個人的經濟工作數值
3.照顧父母沒有產值

可是,我們明明知道這位回鄉者作了他該作,有生產力的事務,也許他可以作的更有效率規模,但是他是作對的事情,卻不是經濟的事情。

當前的社會體制有許多需要從新思考,從社會總體效益思考的必要,我們應該一起"社會創新,改變社會",即使面對許多主流學域的嘲弄也在所不惜,為社會事實而發聲而自我批判,也是學者該有的體認甚至犧牲。

官方網站:http://www.seietw.org/

{{ language == 'en' ? 'more cases' : '你可能會感興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