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想法到實現:在大鳥部落打造獨一無二的遊戲世界(下)

2024-05-21
{{ (language == 'en' ? 'Goverment' : '政府部會')}}
新作坊
67
{{ (language == 'en' ? 'Sustainable Cities and Communities' : '永續城鄉')}} {{ (language == 'en' ? 'Partnerships to achieve the Goal' : '夥伴關係')}}
從想法到實現:在大鳥部落打造獨一無二的遊戲世界(下)

首圖圖說:聽覺關的三餐歌詞道具。

作者 / 郭欣茹、王馨彤、李思穎(臺東大學文化資源與休閒產業學系學生、臺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中心獎助生)

以聽覺拉開序幕,用歌謠開始任務

團隊在決定以多感官體驗作為遊戲設計元素後,就讓負責的伙伴認領不同感官主題進行關卡設計,馨彤很快地就選擇聽覺來設計,並決定以大鳥部落的歌謠作為該關卡的設計主軸。我們一直很喜歡原住民的歌謠,每一首歌謠都有著它的含意及故事,所出現的場景也都不同,對於原住民來說,歌謠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在鎮清、不凡和濬瑄的協助下,最終我們選定Sikakan(三餐時間)。這是一首非常日常的歌謠,是在平時工作期間vuvu們嘴裡就會哼唱的一首歌,歌詞裡以白頭翁、啄木鳥及金蟬三種動物的叫聲,分別對應早、中、晚的時間,提醒著時間到了,該去準備三餐了。之所以選擇Sikakan(三餐時間)原因有二,其一是在設計關卡時,我們期望是可以貼近在地生活的,在地部落真實的日常遠比特意打造出來的場景,更加可以傳達其文化;其二,裡面以動物的叫聲為主,展現了原住民生活與自然密不可分的樣貌,且其狀聲詞朗朗上口,讓作為第一關的聽覺關難易度更加適中,也為接下來的任務拉開序幕。選擇歌謠也讓我們想起先前的自我提問:身為大學生的我們,做這件事情能為部落帶來什麼?這或許只是一件小事情,但未來透過聽覺關卡的體驗,有機會讓更多人知道排灣族的歌謠,知道歌謠的故事,同時也期盼著有更多部落的歌謠可以被繼續傳唱下去。

說回關卡遊戲,記得第一次提供團隊伙伴們試玩時,我們其實內心超緊張,超級害怕會被斃掉。但看著大家努力地按照提示解題,最後找出答案順利破關時,心中不禁產生出一絲絲感動,好像辛苦好一陣子的付出開始有了收穫。《大鳥奇遇記》還需要經過一連串的精進優化才能完成,我們很期待在部落正式推出遊戲那一天的到來。


圖:人社中心伙伴試玩。

設計實境解謎的多元挑戰與成就

實際在設計實境解謎的過程中,所面臨的挑戰不僅僅是解謎本身的複雜性,更需靈活運用多元角度的思考模式,以完成每一道關卡與情境的綜合設計,同時,也須保持謎題難度的平衡、關卡之間的連貫性,以及故事主軸的一致性。這些元素相互交織,直接影響整體遊戲的完整性、可玩性和玩家參與的動機。然而,這樣的設計過程並非僅僅是為了解謎而已,更是將現場地景、手機系統、故事和謎題巧妙結合,帶給玩家充滿樂趣和挑戰的新穎互動體驗。在謎題設計時,必須深入思考每一個關卡的獨特性,確保玩家在解謎的過程中不僅受到知識和邏輯的挑戰,並感受到探索和冒險的樂趣。


圖:關卡設計須與現場地景結合。

在每一個設計細節中,都必需精心琢磨,從情境的布局到提示系統的文字描述,以確保玩家在每個階段都能夠感受到流暢的遊戲體驗,這同時也需要設計者在試玩階段反覆修正,根據實際反饋調整每一個元素,以達到最佳效果。

由於上述各種大大小小、零零碎碎、雜七雜八都需要注意的瑣事,因此在遊戲建構中後期我們又身負了不同的任務:欣茹依舊擔任文字設計,思穎負責美術構想,馨彤則是負責遊戲系統的建構與維護。我們分工,卻也彼此互相配合協助,像是雖然馨彤負責手機的遊戲系統,但文組的她有時候卻會在系統設定時出現知識盲區,是靠著大家的一一嘗試才解決危機。又或者在團隊中有對於美術較沒有概念的伙伴,卻能以不同角度給予美術設計的伙伴不同的靈感,在眾人合作下,事情逐一完成,而我們也一起解鎖了許多大成就。

在整個設計期間,令我們覺得最有趣且獨特的是「配音」,每位團隊成員都擔任著特定的角色,透過角色扮演,充分發揮自己的創意,賦予所扮演的角色獨特的個性、聲音與情感,使故事更加生動有趣,不僅藉由視覺將玩家帶入故事情節,更透過聲音提升遊戲的戲劇性和沉浸感。當然,不是專業配音的我們,也經歷過無數次的失敗,在晏佐樸素簡單的研究室內,用著我們能拿出的最好設備,一遍一遍的嘗試,揣摩著角色的情緒語調,有時候真的會錄音到崩潰,但每每完成一次完美的結果,大家的開心也更為加倍。「配音」大概是充滿痛苦也最有趣最歡樂的一個環節了。

還有印象很深刻的,就是在道具加工的時候了。於前期的小批量生產製造,外加成本考量,遊戲道具的剪剪貼貼以及最後的包裝,可都是我們一手包辦,小小的研究室搖身一變成手作代工廠,流水線的專業分工操作過程,只有兩個字「枯燥」能形容,不過完成全部的遊戲道具時,成就感還是滿滿的。


圖:綜合感官關卡的道具。

過程中的收穫與啟發

總體來說,設計實境解謎是一個複雜而有趣的過程,需要設計者充分發揮創意,同時注重細節和整體結構的協調,以打造一場引人入勝的體驗。這不僅僅是一個設計的過程,更是一次對創造力、邏輯思維以及團隊協作的全方位挑戰。我們很開心能參加這次的實作計畫,帶我們實際深入認識一個熱情美麗的部落,雖然在遊戲建構的過程中,為了讓部落的美能真正被看見,我們總是苦惱著要如何才能將大鳥部落的元素融入故事線,塑造成關卡,甚至一度懷疑自己參與的這項遊戲對於大鳥部落是否真的具有實質助益,而產生過否定一切的情緒。但是透過團隊間持續的討論和合作,還有多次走訪部落與不同人互動的經驗中,才發現身為學生的我們有機會為別人付出時,我們在課堂中所學的事物將不僅僅只是紙上談兵,而是能真正發揮所長,回饋給社會或是在地社區。

期望在未來參與體驗《大鳥奇遇記》的人們,能真正的「聽」懂深受族人崇拜的祖靈,所帶來的祕密箴言,「看」見部落牆上勇士們勇猛的身影,感知歷史「串」起五顏六色的痕跡,「嗅」聞藏在藥草裡的奧秘,並在最後感受到大鳥部落那團結合作不服輸的堅強生命力。


 

文章出處:新作坊

關於新作坊

2012年,行政院科技部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發展司(前身國家科學委員會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發展處)首度公開徵求「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期待以人文關懷及學術研究創新的角度,探討當前臺灣所面臨的社會問題。透過議題研究與社會行動方案設計,彰顯人文與社會科學對於社會改革的貢獻,以在地實踐、突顯區域特色的方式,營造更有品質的生活環境。於此同時,也希冀鼓勵大學履行社會責任,建立多元學術典範,創造大學制度變革的可能性。

「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的推動,也是在實踐中尋求突破的創新嘗試。計畫官網以「新作坊」為名,是把「社會創新」想像成需要挽起袖子努力的創作工藝。除計畫辦公室二團隊外,共有國立清華大學、東海大學、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國立臺東大學、國立中山大學等五校,分別於臺灣各地開展實踐研究工作。希望在學術與實作的往復對話中,豐富我們對社會理解。期待能從我們所在的歷史與社會脈絡出發,組成跨學科、跨領域的工作團隊,走進社區、走進部落,和在地居民一起發現問題,共同尋求解決的方案。

{{ language == 'en' ? 'more cases' : '你可能會感興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