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城中城大火後(下):在地安老的照護與依存地景

2024-05-15
{{ (language == 'en' ? 'Goverment' : '政府部會')}}
新作坊
55
{{ (language == 'en' ? 'Sustainable Cities and Communities' : '永續城鄉')}} {{ (language == 'en' ? 'Partnerships to achieve the Goal' : '夥伴關係')}}
高雄城中城大火後(下):在地安老的照護與依存地景

首圖圖說:七賢大樓住戶生活路徑。

作者 / 黃紫翎(中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舊港團隊 博士後研究員)、中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舊港團隊

自2022年9月起,中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舊港團隊的實作場域從鹽埕區南側臨港一帶社區遷移到北區周遭,團隊面臨的首要挑戰是社區中「在地安老」的潛在危機。此遷移不僅是地理位置的改變,也是對城中城大火事件後社區韌性提升需求的回應。由於北鹽埕區的建物大多為1980-1990年所興建的住商混合型大樓,早年商家與賣場林立,多為商業與住宅空間。在都市政治經濟重心轉移之後,過去繁華的商業區現在顯得有些落寞。加上隨著店主年齡的增長和先前新冠疫情的影響,許多商店每日的營業時間縮短為3-4小時,讓街容更顯蕭條。另一方面, 1980年代所興建的公寓大樓,過了40多年後,正面臨建築老舊與居住人口老化的議題。尤其,「在地安老」(Aging in place)更是一大挑戰。

都市研究的學者提醒我們,都市或社區支持在地老化的能力,常因區域發展的不平等而缺乏認識(Yarker et al., 2023)。人們在青壯年時期選擇的住房和社區可能無法滿足他們晚年的需求(Golant, 2009)。此外,部分地區因經濟衰退而發生的變化,使得某些地方對老年人而言成為更具挑戰性的環境(Lewis & Buffel, 2020)。

而在北鹽埕社區裡,早期建築大多是街屋形式的商店街為主,沿著道路兩旁成帶狀分佈,商店僅限於沿街面或一樓店面,二、三樓以上則作為住宅使用。自1990年代以來,隨著高雄經濟的轉移和市政中心的遷出,這個地區逐漸成為老年人和經濟弱勢群體的聚集地。在此背景下,本區獨居長者大多居住在租賃的套房中,且多數人曾經歷高齡換居,即因家庭、健康與財務狀況等變化,而遷居到租金便宜、有電梯設施的老社區公寓。這代表著高齡體弱或財務狀況不佳的居住者,在該社區可能缺乏緊密的人際網絡;更因經濟狀況,難以加入當地育樂休閒社群。 

高齡友善依存地景調查

舊港團隊聚焦在地老化議題,為了掌握社區現況,盤點在地照護支持網絡,從2023年12月至2024年3月,著手進行「高齡友善依存地景」研究調查,實際訪談城中城周遭一帶公寓大樓的長者。

在說明訪談結果之前,先讓我們來認識什麼是「依存地景」(Landscapes of care)。這個概念由Milligan和Wiles(2010)提出,她們認為人們的照顧決策和行為不僅受到個人選擇的影響,更與其所處的環境緊密相連,而這些環境是由政府政策、經濟條件、社會價值觀,以及可用的照顧資源和服務所共同塑造。

想像一下當你要照顧家中年邁父母的時候,「依存地景」就像是一幅包含家庭、社區、社會服務網絡與空間分布的鳥瞰圖,呈現出可以支援你照顧工作的各種資源和服務。假設你住在一個社區,那裡有便利的醫療設施、日照中心和家務服務支援;而工作單位也提供相對應的休假、保險與服務機制。這些都是依存地景中的重要元素,它們可為你提供照顧過程中,所需的物質和情感等支持。例如,你的公司提供彈性工作時間或在家工作的選項,並設有社區照護據點與物理師、醫師等醫療資源,這些都是依存地景中的有利元素,幫助你更好地整合工作與家庭生活。反之,如果你所在的社區和公司缺乏這些資源,或者政府的社會福利政策未能提供足夠的照顧支持(如醫療補助等),你的照顧行動就會充滿挑戰。你可能需要在工作和照顧父母之間尋求艱難的平衡,且缺乏外部支持可能導致你感到壓力重重。

換句話說,「依存地景」的概念涉及不同照顧空間的安排使用、個人生命的時空軌跡、共時性的互動,資源服務格局和正式/非正式照護的權力關係,以及有關照顧的治理過程和社會運作的不同層次(Bowlby, 2012)。

回到北鹽埕「高齡友善依存地景」的調查行動,團隊鎖定的大樓公寓包括:新鹽埕廣場大廈(1980年建)、大高雄第一城(1980年建)、金鹽埕大廈(1981年建)、七賢大樓(1986年建)等,這些建築多為 1980 年前後建造,大小為 8-20 坪套房。大部份訪談的對象大多為20年前買下,當時每戶的價格約30-50萬。目前因租金便宜、套房空間不大、加上有電梯設備,近年來成為不少高齡換房或晚年換房的居住選擇。

訪談居民透過各大樓管理員及管委會介紹,以滾雪球的方式擴大尋找受訪者,針對65歲以上25名健康與亞健康的鹽埕住戶進行訪談。其中還包含鹽埕老人活動站的學員,因為這裡已設立12年,是鹽埕區長期服務長者的空間,也是在功能上相較齊全的社區照顧據點,本研究將其列為其中,作為鹽埕區65歲以上長者的訪談來源之一。其它訪談單位還包含:社區關懷據點、長照中心、高雄市都發局、兆基租屋等等相關組織。空間分布上,可由調查範圍(圖1)看到公寓與高齡照護據點的分布狀態。 

圖1: 調查範圍包含北鹽埕區1980年代前後興建的大樓公寓,及周邊高齡照護空間。
圖1: 調查範圍包含北鹽埕區1980年代前後興建的大樓公寓,及周邊高齡照護空間。

長者生活軌跡現況 

本次調查以焦點團體、深度訪談與大眾參與地理資訊系統(public participation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PPGIS)方法統整出不同大樓公寓居民的生活路徑,以七賢大樓、金鹽埕、新鹽埕廣場大廈等三棟人數較多的訪談者來看;圖2七賢大樓的居民,平時的生活路徑多超出鹽埕區的範圍,到鄰近區域使用醫院、量販店、舞廳、教堂等設施。雖然多數訪談者年齡超過70歲,但使用機車讓他們的移動範圍更寬廣。此外,也呈現出年長者因休閒娛樂、宗教信仰與醫療等需求,驅使他們移動到更遠的範圍。其中有對受訪者因為在舞廳裡認識,於晚年結為情侶,至今仍保持到舞廳報到的休閒習慣。

從金鹽埕大廈的生活軌跡分析 (圖3),藍綠點的受訪者雖為獨居長輩,但其交通移動距離與生活範圍相較於鹽埕區的居民來的寬廣;在尋找社會資源服務上,像是領取物資的地點就有10處之多。反應了獨居者在生活支持上,所知的社福管道比一般居民的情報更豐富。從交通工具來看,高齡居民雖然以機車為主,但多侷限在鹽埕區。其中幾位住戶因騎機車時發生車禍,於是改以步行與搭乘大眾運輸。另外,也從房東的訪談得知,此棟樓部分為社會住宅包租代管的出租套房,不少長輩是退休之後才搬到此電梯大樓居住,但因住戶年齡漸長居家意外增加,平時缺乏家人的照護,居家意外有增加趨勢,成為目前大樓管理上的隱憂。 


圖3:金鹽埕大廈住戶生活軌跡。

新鹽埕廣場大廈的住戶在生活軌跡分布上,則多為中老年階段購屋或租屋搬到此處居住,大多數早年住在眷村周遭。不少居民雖已在此長居10-20年,從訪談與製圖中可見到其採買、運動與看病等日常活動,仍會回到原生家庭的居住地進行,因此日常路徑的範圍,相較其他大樓住戶的範圍廣,比例尺上使用1:500。

而在社區關懷據點的參與者(圖4)部分,這些長者在生活軌跡上的行動範圍相較於前述大樓住戶更為寬廣,陪同的家人與朋友人數也較多,顯示了享有不同照護資源會影響長者生活圈的大小


圖4:社區關懷據點學員的生活軌跡圖。

在探索北鹽埕區「高齡友善社區依存地景」的過程中,許多高齡居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挑戰或需求逐一浮現。首先,隨著年紀的增長,許多居民發現自己不再適合自行駕駛摩托車等代步工具,加上公共交通設施相對沒有那麼方便,使得他們的活動範圍大多限於自家附近的公寓空間。其次,朋友的逝去讓他們在建立新的人際關係上感到困難,逐漸降低了社交活動的頻率,也增加了心理壓力。例如:有些長輩提及以前的休閒範圍跟強度,可以繞鹽埕區一整圈,但做伴的友人逝世後,現在只會到少數的朋友家中打麻將,活動範圍愈來愈小。

在我們的調查中顯示,社區的支援系統和交通設施對於高齡者的生活質量有著顯著的影響。許多長輩並非在鹽埕區土生土長,而是因為家庭或經濟因素,在近20年內才搬入這個區域。即使他們在這裡建立了新的人際網絡,有時仍需要回到原本居住地尋求更多的服務和支持。此外,自2012年起推動的政府租屋補貼政策,雖然為經濟條件不佳的長者提供了住在配備電梯的大樓的機會,但同時也凸顯了如何更有效地整合社區支援系統的迫切需求。

北鹽埕區的公寓大樓因格局大多為電梯套房,能提供行動不便的長輩租屋換居。但房屋補貼或社會住宅包租代管政策實施至今,本團隊認為政策的推廣和實施需要更為透明和易懂,以確保租屋補貼能真正惠及需要的長者。例如:大部分的房東與大樓管理委員會、住戶等,擔憂獨居長輩會發生猝死狀況,影響居住風評,而不願承租給高齡弱勢者。但包租代管房屋業者兆基租屋指出,現行公益出租人能享有政府優惠補助並且每月提供修繕費,使得老舊公寓有整修的可能。但出租業者認為政府缺乏對申請者在社區支持系統上的規劃或講座,讓他們知道社會福利機構的運作模式,跟政府的配套措施,使得出租方對於出租給經濟弱勢或高齡出租者仍多有疑慮。

綜合北鹽埕區的社區老化友善依存地景調查結果,本團隊發現社區公共空間缺乏、居民互動不足、社福系統人力不足、高齡租屋支持等議題。針對這些需求,我們透過邀請高雄醫學大學社會社工系老師加入協作,以強化團隊專業。同時,目前正推動社福組織與地方組織之間的合作,發展適合社區的健康老化、韌性防災等課程,來創造社區互動機會,提升居民社會參與能力,打造在地安老的友善與韌性環境。


文章出處:新作坊

關於新作坊

2012年,行政院科技部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發展司(前身國家科學委員會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發展處)首度公開徵求「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期待以人文關懷及學術研究創新的角度,探討當前臺灣所面臨的社會問題。透過議題研究與社會行動方案設計,彰顯人文與社會科學對於社會改革的貢獻,以在地實踐、突顯區域特色的方式,營造更有品質的生活環境。於此同時,也希冀鼓勵大學履行社會責任,建立多元學術典範,創造大學制度變革的可能性。

「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的推動,也是在實踐中尋求突破的創新嘗試。計畫官網以「新作坊」為名,是把「社會創新」想像成需要挽起袖子努力的創作工藝。除計畫辦公室二團隊外,共有國立清華大學、東海大學、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國立臺東大學、國立中山大學等五校,分別於臺灣各地開展實踐研究工作。希望在學術與實作的往復對話中,豐富我們對社會理解。期待能從我們所在的歷史與社會脈絡出發,組成跨學科、跨領域的工作團隊,走進社區、走進部落,和在地居民一起發現問題,共同尋求解決的方案。

{{ language == 'en' ? 'more cases' : '你可能會感興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