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城中城大火後的韌性重生(上) :社區參與的投石問路

2023-10-31
{{ (language == 'en' ? 'Goverment' : '政府部會')}}
新作坊
276
{{ (language == 'en' ? 'Sustainable Cities and Communities' : '永續城鄉')}} {{ (language == 'en' ? 'Partnerships to achieve the Goal' : '夥伴關係')}}
高雄城中城大火後的韌性重生(上) :社區參與的投石問路

首圖圖說:居民製作的手繪社區地圖

作者 / 黃紫翎(中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舊港團隊博士後研究員)、陳志維(中山大學校友服務暨社會責任中心專業經理)

每座城市都存在一個特殊的區域,它承載著城市庶民最貼近底層需求的生活,支撐著人們最貼近底層的生存意念。這裡沒有貴賤之別、階級之分,每個人都可以在這裡找到屬於自己的一席之地,滿足自身所需。然而,這樣的區域往往不被追求「高、大、上」的主流社會所重視,在這樣的價值觀下,所記錄的多半流於污名、誤解,甚至歧視。在過去高雄這座城市中,這種區域最具代表性的可能就是「鹽埕府北」。

「府北」源於地處舊高雄市政府(現高雄市歷史博物館)之北,其位在高雄早期最繁華的商業區——鹽埕,緊鄰核心公務機關。在日治時期,府北曾被日本官方納入現代都市規劃,藍圖中包含大型道路與公園綠地。遺憾的是,隨著二次大戰爆發與戰後政權更迭,原本規劃逐漸被埋沒於時代動盪之中。在缺乏公部門完整的規劃加上商業成長和人口移入,鹽埕的風化產業轉而聚集於此,「府北」這個地名在老高雄人心目中開始與風化產業畫上等號。

遊走在社會邊緣的性產業,也連帶產生一系列的社會與治安問題,「去市政府後壁辦公」(暗喻藉洽公之名,去府北區域從事聲色消費)這樣的民間戲謔用詞,更讓執政當局顏面無光;有關部門曾多次嘗試推動整頓計畫,但成效均非常有限。直到1970年代,高雄市政府開始在府北進行大規模的都市更新,大量拆除傳統低矮社區和木造違建,規劃數棟當時最新興的住商混合大樓,才讓府北的環境樣貌開始改變。1981年完工的「城中城」是當時最具象徵意義的代表建築,融合了商場、舞廳、電影院、溜冰場與證券行於其中,也反映了臺灣經濟起飛時期奢華的世代象徵。

遺憾的是,這樣的繁榮並未持久,面臨整個城市發展的環境變遷,即便是嶄新的混合式商業大樓不敵商圈移轉的潮流,大量的金融、服務產業外移愛河東岸的前金苓雅等區域,整個鹽埕的核心地位逐漸被取代。隨著大型的商業空間歇業或倒閉,取而代之又是原先社會邊緣的產業,與經濟弱勢者的聚集。進而產生的治安與環境問題,再度讓「府北」又變回了高雄舊港區那頭「房間裡的大象」,直到2021年的「城中城大火」再度照亮這頭象,讓都市轉型過程中的問題浮上檯面。

圖:中山大學HISP舊港團隊辦理的社區地圖工作坊一景。
圖:中山大學HISP舊港團隊辦理的社區地圖工作坊一景。

作為與比鄰的中山大學,社會實踐相關課程與計畫從2016年起就進入鹽埕實作;前期搭配「駁二藝文特區」的政策級景點,主要以駁二接壤的南鹽埕為核心場域,進行青創扶植以及傳統商區的新生再造。具代表性即為本校人科學程宋世祥老師一手推動的「鹽夏不夜埕」,目前已是當地代表性的節慶活動。

對中山大學HISP舊港團隊(簡稱中山HISP團隊)來說,南鹽埕的青創推動已完成了階段性任務。重新思考大學責任與社會價值,以及「城中城大火」後所映照出的社會議題,中山HISP團隊於2022年9月將重心移轉至北鹽埕的府北區域,思索「都市韌性」如何在資源相對弱勢的區域扎根發展,這一步對團隊而言,是一個全然不同的挑戰。

圖:社區巡禮。
圖:社區巡禮。

過渡城市的挑戰

城中城這場災難性大火,反映了高雄市這三十多年來都市發展的變遷,該地區的人口老化嚴重,以2022年人口資料來看,府北里65歲以上人口約佔總人口的24.3%,高於全臺平均的17.56%、高雄市的14.91%、鹽埕區的21.58%(高雄市民政局,2022)。同時,鹽埕區府北地區也呈現出「過渡城市」(Transition Cities,又譯變遷、轉型城市)中的共同特徵,例如人口和就業機會流失、財政困難、高空屋率、公共資源和企業投資不足,以及普遍存在的廢棄建築(Meenar & Mandarano, 2021;Wichterich, 2018)。

圖:社區居民參與工作坊。
圖:社區居民參與工作坊。

在過去的都市研究中,《過渡中的城市》(Cities in Transition: A Guide for Practicing Planners)的作者錫林(Schilling)研究員提醒,過渡都市內部因為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以及民眾對政府規劃過程的不信任,使得公民組織網絡和能力被削弱。此外,居民與社區在造成財政困難和社會經濟條件的困境,也加劇社區這樣的不信任關係(Schilling & Mallach,2012;Meenar & Mandarano, 2021)。考慮到上述都市發展與社區面臨的持續挑戰,中山HISP團隊在社區參與行動上需要更為謹慎。

而這次城中城大火在事後成因調查上,主要包含大量雜物堆積(棄置物、裝潢材料、違停機車等)、消防設施缺乏,就連樓梯間防火門也遭到偷走變賣,使得逃生通道堵塞及火勢快速延燒,進而引發如此嚴重的傷亡結果。即便過往工務單位已指證缺失,但大樓產權複雜且居民多為弱勢民眾,造成管委會也無力改善。種種長期因素加乘下導致這場嚴重悲劇發生。反應弱勢社區因社區連結功能網絡的不足,不僅無法具備足夠韌性應對災害發生,更可能因此加劇災害造成的影響。

中山大學在大火事件發生後,即在當年度2021年11月邀集在地民眾團隊及專家學者召開「城中城火災後的在地反思論壇」,探討該事件所反應出的相關地方與社會議題。中山HISP團隊也逐步將研究場域轉移到北鹽埕城中城大火的發生地府北社區。從「韌性社區」的角度出發,持續思考都市過渡、社會正義和居住權等相關議題。

高接觸社區投入工具:鼓勵居民參與社區

對應府北地區的居民特性與狀態,中山HISP團隊首先採用「高接觸社區投入工具」(High-touch community engagement tools)的方法,這一方法著重於讓居民成為核心,提供賦權和透明度的資訊交流(Meenar & Mandarano, 2021),是一種能讓信任度較低的社區居民也能積極參與規劃過程的重要工具,過去廣泛運用於後工業變遷的城市,如美國的鐵鏽帶城市,其中方案包含了:社區地圖、學習圈、鄰里咖啡、一家一菜聚餐、照片及語音紀錄、心智圖、口述歷史、研討會、社區藝術裝置、步行調查等等。

圖:府北導覽。
圖:府北導覽。

而在府北社區的行動方案中,中山HISP團隊採用了「社區地圖」。社區地圖是一種說故事的繪圖工具,捕捉了物理、社會學和文化方面的價值觀,並呈現了地圖繪製者與地方的情感和抽象價值的聯繫。透過這個媒介,居民使用圖像說明他們在社區中體驗和生活的視野。我們以手繪、情緒連結色彩和建築物貼紙等方式,讓參與民眾表達對社區意象的認知,並且需要社區內不同組織之間的協作、對話、開放和包容。

社區地圖已被廣泛應用於全球各地,用於識別社區資產、當地知識、資源、能力和潛力。雖然這種方式雖然技術門檻不高,但是與空間和生活經驗高度互動。在城市居民與建築環境的身體和心理相互作用中,情感、地方和空間是人文地理學中的重要探究領域。在我們的行動中,我們也將「情感」的概念融入到社區環境中,觀察居民與之互動的體驗、情緒和身心健康。

透過「高接觸社區投入工具」的運用,中山HISP團隊期望藉此打開與社區居民聯絡的管道,促進府北地區居民的主動參與,增加對於過渡城市挑戰的共識與理解,並激發社區內部的協作和創新力量。

城中城大火的悲劇也再次提醒我們,城市發展中不可忽視的議題包括社區貧困、安全檢查不足、鄰里治安與信任維護等議題。因此,我們在推動都市發展過渡的同時,也必須重視社區基礎建設,和居民生活品質與社區情感聯繫的提升,以確保社區的健康和安全。


【參考資料】

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2021,「在地反思共學 中山大學辦城中城災後論壇」。

李怡志,2021年10月19日,〈這裡不是鬼樓──都市更新外,如何從高雄城中城理解社區再生〉。報導者。

洪學廣,2021年10月16日,〈城中城大火 44罹難者已確認身分〉。中央社。

高雄市民政局,2022,「人口年齡結構統計」

陳坤毅,2021年10月20日,〈城中城大樓所在的高雄鹽埕府北地區,真的是港都不可承受之惡?〉。關鍵評論網。

Adams, C., Bartelt, D., Elesh, D.,  &  Goldstein, I. 1993. Philadelphia: Neighborhoods, division, and conflict in a postindustrial city. Philadelphia: Temple University Press.

Meenar, M. R., & Mandarano, L. A. 2021. “Using photovoice and emotional maps to understand transitional urban neighborhoods.”Cities, 118: 103353.

Schilling, J., & Mallach, A. 2012. Cities in transition: A guide for practicing planners. Chicago: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 

Wichterich, Christa. 2018.“Transnational reconfigurations of re/production and the female body: Bioeconomics, motherhoods and the case of surrogacy in India.”pp.211-229 in Feminist Political Ecology and the Economics of Care, edited by Christine Bauhardt & Wendy Harcourt. London: Routledge.

文章出處:HISP 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電子報

關於HISP 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電子報

「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的推動,也是在實踐中尋求突破的創新嘗試。計畫官網以「新作坊」為名,是把「社會創新」想像成需要挽起袖子努力的創作工藝。在這個作坊中,透過電子報每月發刊,引介社會創新全球案例、文獻,介紹國內外大學社會創新中心,並即時報導總計畫或各校團隊推動近況等。

{{ language == 'en' ? 'more cases' : '你可能會感興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