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anguage == 'en' ? '珍貴植染工藝 X 青出於藍更勝於藍' : '珍貴植染工藝 X 青出於藍更勝於藍')}}

2022-12-05
{{ (language == 'en' ? 'Goverment' : '政府部會')}}
{{ (language == 'en' ? '行政院農委會水土保持局 X 植染村舍 詹雅汶' : '行政院農委會水土保持局 X 植染村舍 詹雅汶')}}
1760
{{ (language == 'en' ? 'Quality Education' : '優質教育')}} {{ (language == 'en' ? 'Sustainable Cities and Communities' : '永續城鄉')}} {{ (language == 'en' ? 'Responsible Consumption and Production' : '產消責任')}}
珍貴植染工藝 X 青出於藍更勝於藍

首圖圖說:2019創立「植染村舍」推廣臺灣藍染。圖片取自植染村舍facebook

為了能夠讓藍染在外界有更高的辨識度,詹雅汶認識同在水源地文教基金會工作的設計師江婕妤,兩人藉由水保局「青年回留農村創新計畫」,在2019 年創立了「植染村舍」的品牌,兩人合作如魚得水,走訪社區、市集、擺攤等,細心教學、講解每個步驟的意義,感受森林背後的美麗,並賦予創作上高度能量。

臺灣藍染產業發展源自十七世紀,點滴的染料都是珍貴的自然之賜、草木之情,同時反映出「青,取之於藍,而勝於藍」的真髓與風貌。是先人留下的智慧,成為早期的民間服飾的主要色彩,但這項傳統技藝繁複的程序卻鮮為人知,也因為這樣藍染被化學的五彩繽紛取而代之,逐漸沒落。

臺中太平頭汴坑可說是水果之鄉,每年碰上植物的「疏果」期,容易造成果實的浪費,於是詹雅汶與夥伴突發奇想,利用頭汴坑最具代表性的水果,發展不一樣的藍染,除了加強環保意識,顏色也跳脫藍色,製成家居用品格外閃耀,成就太平獨有的特色,化平凡為不凡。

藍染已成為竹仔坑最具特色的產業。
▲藍染已成為竹仔坑最具特色的產業。圖片取自植染村舍facebook

走向社區,延續藍染的生命
就讀亞洲大學心理學系的詹雅汶,個性活潑開朗,為人和善又溫暖,喜歡人與人交流後所產出的微妙關係,畢業後在財團法人水源地文教基金會,從事公益、社工服務。在工作第三、四年,因緣際會下接觸到社區服務,成為踏入藍染工藝的開端。

水源地文教基金會不僅舉辦培訓課程,邀請國家工藝中心的專業老師,指導染布方面的知識與技巧,詹雅汶也跟著社區工藝師們的一步一腳印,從學習發展成興趣。這些慢慢累積的人際互動,促發詹雅汶決定在太平頭汴社區推廣藍染,不定期舉辦手作活動,在藍染的色彩魅力吸引之外,社區居民亦能投入製作的過程。

藍染,顧名思義就是藍色的染料,染材來源為馬藍及木藍,採收後,先將葉片洗淨、浸泡,加入石灰讓色素沉澱為「藍泥」。再過濾廢水,取出「藍靛」,才是藍染真正的原料。而傳統藍衫是最能代表客家人的象徵,充分展現出客家人樸實、節儉、堅毅、就地取材、崇尚自然的族群特質。早期臺中太平頭汴坑是客家庄,不僅帶動藍染社區產業發展,也更強化了社區居民的凝聚力,但社區逐漸高齡化,繁複的技藝被歐洲進口的化學染料取代,產業一度被迫中止,直到2008 年水源地文教基金會將藍染改為企業經營模式,才得以看見一線生機。

大時代的演化,馬藍的種植需要投入大量人力及時間成本,隨著衣料染材的轉型,馬藍種植無法維持農民的生活開銷,之後便逐年轉型果樹種植,發展成為今日家喻戶曉的「水果之鄉」。客人也經常問道:「你們的產品難道只有藍色嗎?」每當詹雅汶面臨這個疑問,只能苦笑。為了開啟工藝的新花樣,團隊從藍染中研發出植物染,配合在地果農的疏果時機,染出粉膚、深褐、紅棕等特殊顏色。開啟染材的寶箱,與在地的色彩交織。

太平頭汴坑社區有三寶:枇杷、荔枝、龍眼,每年配合在地果農的疏果期(果園管理的方法之一,為果樹修剪、整理,並淘汰多餘的農廢棄物),在雜枝碎葉開闢一片新的寶藏,這些不僅環保且帶有清新氣息的植物是最主要的染材。

結合每年3 - 4 月是黃澄澄的枇杷盛產的季節,緊接著5 - 8 月採收鮮紅飽滿的荔枝,最後落在7-8月的則是小巧玲瓏的龍眼,果樹接二連三的的產季,忙得不可開交,詹雅汶透過社區工藝師與果農的接洽,協助收成,收集一些枝葉、果實當作備材,在水源地文教基金會市區的辦公室進行植染實驗,開發不同媒材在植物染上的運用,製成獨一無二的燈具、時鐘等,並與鄰近社區分工合作木椅凳製作,團結力量大,多樣化的組合成為外銷藍染的主打星。

蘊藏著美麗樸實的自然色彩,藍染透過熱煮、曝曬、陰乾,在棉布上保有最佳色彩,需要來回不間斷的浸泡,每週馬不停蹄地在社區間來回奔波,工作背後的祕辛,詹雅汶並不吝嗇分享,反倒希望更多人能夠前來,染出屬於自己的圖樣。

為了能夠讓藍染在外界有更高的辨識度,詹雅汶認識同在水源地文教基金會工作的設計師江婕妤,兩人藉由水保局「青年回留農村創新計畫」,在2019 年創立了「植染村舍」的品牌,兩人合作如魚得水,走訪社區、市集、擺攤等,細心教學、講解每個步驟的意義,感受森林背後的美麗,並賦予創作上高度能量。

除了染布以外,在地也做體驗導覽。
▲除了染布以外,在地也做體驗導覽。

在染布之前先整理清洗需要用的材料。
▲在染布之前先整理清洗需要用的材料。

藍染教育,黃豆與藍染的互補關係
藍染是先民留下的智慧,詹雅汶希望透過「藍染教育」激發孩子們的好奇心,達到主動學習的目的,但頭汴坑坐落於山群間,關於藍染推廣,首要解決的是交通問題,如果外地人前來的意願容易因為交通不便,而打消念頭,那實在太可惜了。「那我們為什麼不主動出擊呢?」詹雅汶與夥伴江婕妤把藍染教育帶入校園,舉辦體驗營、小旅行,讓孩子們瞭解「原來製成1 公斤的藍泥,需要採集10 公斤的葉子才足夠。」從推廣工藝、環境教育,到認識人文歷史與地質生態,一切的發生猶如一場色彩嘉年華,詹雅汶與好友黃豆青農團隊「田野勤學」合作,致力推廣自然農法,兩
者看似毫無相關,卻有意想不到的新鮮趣事等待發生。棉、麻布料的植物纖維較粗厚,與多數植物染料及媒染劑間缺乏親和性,導致色彩吸附力下降,此時黃豆亮麗登場,將其打成豆汁,布料浸泡豆汁中,再進行植物熱染,黃豆中的蛋白質與植物色素交互作用,使發色效果更好!透過黃豆汁與薑黃色素彼此的加乘,在孩子們的創意發揮,巧手綁染出獨一無二的圖案。除此之外,把黃豆與石灰粉攪和,還能運用在型糊染上,在布料上適度留白,不阻礙美的發揮。

染料準備的浩大工程,背後有著默默辛勤付出的團隊,詹雅汶說:「製作工藝必須保有三心法則,細心、耐心、愛心,三要素的俱全才能保證對工藝是完全的熱愛。」把關藍染創作的每項細節,詹雅汶與夥伴非常謹慎,為的是希望將最完美的一面呈現給大家。雖然推廣困難重重,但詹雅汶最大的願望是「讓更多青少年認識藍染」。透過一塊方巾,學習三心法則、團隊合作、美感培養等,建構對大自然更深沉的認識。

田野勤學的夥伴也帶著黃豆來參與藍染的體驗,染 出來的顏色與作品,更是意想不到的效果。▲田野勤學的夥伴也帶著黃豆來參與藍染的體驗。

田野勤學的夥伴也帶著黃豆來參與藍染的體驗,染出來的顏色與作品,更是意想不到的效果。
▲使用黃豆來製作藍染的體驗,染出來的顏色與作品,更是意想不到的效果。

關於行政院農委會水土保持局:
水保局從民國100年辦理大專生洄游農村計畫至今,陸續加入農STAY計畫、洄游二次方,到現今展開的青年回鄉行動獎勵計畫,全面鼓勵青年走入農村。結合農業、創意、美感、文化與科學,跨界融合、多元創新,為農村帶來源源不絕的動能與能力。年輕世代用其所長,體驗農村生活、認識農村事務,發揮創意,從在地的需求和社區居民的互動中,找出幫助農村與農產業向上提升的創舉,進而轉變為在地創業的機會,並且集合眾人之力幫助農村與社區擁抱改變、迎向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