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創生適合台灣嗎?(上)

2020-05-25
{{ (language == 'en' ? 'Citizen' : '公民')}}
加賀市地域振興協力隊 王立中(東京裏物語主編)
806
{{ (language == 'en' ? 'Good Health and Well-being' : '健全生活')}} {{ (language == 'en' ? 'Sustainable Cities and Communities' : '永續城鄉')}} {{ (language == 'en' ? 'Partnerships to achieve the Goal' : '夥伴關係')}}
地方創生適合台灣嗎?(上)

前幾天晚上跟某社會企業經營者閒聊,他說了一句「地方創生根本不適合台灣」,我有點好奇他為什麼會這樣講,深究之後才發現原來我們所理解的地方創生定義有所出入。

 

我想很多人誤會了,以為地方創生就是要用各種手段讓地方活絡,然後各部會有各部會的說法跟目標,讓人搞不清楚在幹嘛,聽這位經營者說台灣甚至有人說要以地方創生為終生志業,一切都讓我搞不太懂。

 

地方創生在日本其實也有不少爭議,很多地方政府的職員到現在也不是很懂目標跟內容,但是日本跟台灣所定的大目標是一致的,那就是「克服人口減少問題」,然後再衍生出很多階段性目標跟小目標,這些東西再衍生出更多政策與輔助款,到最後大家就搞不懂了。

 

為什麼人口問題的關鍵會鎖定在地方?

當我們誕生在這個世界上開始,就開始被家庭、學校、朋友及媒體灌輸所謂的普世價值,也就是遵循著這條路走,就算走得不好,不開心,也不太會被強烈批評,然後大部分的人也這樣度過一生。

 

我來試著勾勒一下台灣社會所灌輸大家的普世價值,好好念書,上個好學校,找個好工作,經濟穩定以後買房買車娶老婆,小孩生一個到三個,然後做到退休以後含飴弄孫、國內外旅遊、子女常回來會給個孝親費更好,最後在家族圍繞下離開人世,葬禮最好還要風風光光讓自己死了都有面子。

 

能過這樣的人生不要說羨慕但相信大部分的人都不會有什麼意見。

 

把上面那段簡化一下。

 

在教育階段到工作階段,大家都追求能進入穩定能生活的經濟狀態。這其中包括了收入、房子、車子、存款等,接下來就是生物的繁殖需求的結婚生子,最後退休無憂無慮。

 

如果我們把這些目標都放在都市來執行,那消耗將會相當可觀,甚至多數人沒辦法達到結婚生子的階段就會庸庸碌碌度過一生。

 

都市圈的生活

都市生活有著很多價值,除了衣食住行之外,平時為了讓自己不要因為工作而發瘋的娛樂、生兒育女的各種消費都是不同的價值,在都市這個龐大作業系統處理下,人們把價值極度單一化,就是用錢當作唯一單位,都市大部分眼睛看得到的東西,只要夠有辦法都可以花錢買得到。

 

在都市分工極度細緻的結果,人除了能賺到錢的工作、成家立業生兒育女以外,其他都被分類在娛樂跟休息。在這樣的環境下,賺得到錢就是贏家,賺不到錢就是輸家。

 

通常人可以達到讓自己經濟上安心,又不至於太操勞的狀態下,才會考慮生兒育女,但在都市裡我看到的多數情況下,大家不是被年紀逼到,就是奉子成婚,能在經濟跟生活都游刃有餘狀態下考慮結婚生子的人不在多數。

 

光是居高不下的房價就壓死人了,如果收入不高又沒有家裡奧援,那想生個孩子談何容易?

 

(“窮養”的話題也在網路上引起一陣討論,不過本篇就先不討論了。)

 

地方圈的生活

把焦點轉向地方,大家都知道地方圈賺的少,所以人都往都市擠,那為什麼人口戰略要把焦點指向地方?都市倡導的價值觀是「努力工作賺錢,你就可以買到這世界上所有東西」,所有新舊媒體多數焦點也聚集在政商名流、偶像明星的上流社會,塑造出各種“成功人士”形象。

 

雖然成功手段各有不同,但是成功的第一個條件就是:有錢。

 

越往都市靠,這樣的氛圍就越重。

 

而在地方,大家發生問題比起花錢解決,更傾向自己動手,而來自娛樂跟媒體的誘惑也相對少,跟都市生活相比,一來一往就減少許多消費。而賺的少,人與人互相幫助,以工換物或以物換工的型態如果打對圈子,在地方生活中這些事都是可能做到的,這樣生活下來,要達到生兒育女的經濟標準自然比都市低。

 

畢竟都市現在是財團掌握著所有資源,只要把人洗腦成會工作跟付錢的生物,其他自我實現,或是要追求什麼價值,就看個人能賺多少來決定人的等級。每個媒體跟風向的大方向都是這樣帶,把人帶到鄉下去讓大家不用貨幣而是用各種價值來互相交換,這完全違背財團的期望,而為了維持都市這個巨大的作業系統,確實也需要那麼多錢。(待續)

{{ language == 'en' ? 'more cases' : '你可能會感興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