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層人民是值得投資的新藍海

2020-03-06
{{ (language == 'en' ? 'Social Innovation Organization' : '社會創新組織')}}
Taiwan Social Enterpris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Society
社團法人台灣社會企業創新創業學會
1673
{{ (language == 'en' ? 'No Poverty' : '終結貧窮')}} {{ (language == 'en' ? 'Zero Hunger' : '終結飢餓')}} {{ (language == 'en' ? 'Responsible Consumption and Production' : '產消責任')}}
底層人民是值得投資的新藍海

現有經濟體制下,對於經濟活動認定有 2 項要件:一是生產資源的加值轉換,成為商品或服務;二是自由市場讓供需雙方形成財貨交易;交易價格超出供給方生產成本的部分,就是生產價值,不僅是供給方的利得,國家也將之計入總體經濟產值,並抽取稅金。

如此以往,所有在市場上可公開辨識之有形無形商品的販售行為,就是企業在社會上的生產力貢獻,個人在企業內的投入與收入也就隨著企業的成本支出,而計入了社會的生產價值。

既然它捫是企業也是國家的生產力,是企業收入也是國家財政,企業(國家也是)當然盡可能尋找有能力出價的買方,特意服務最有利潤的顧客;反之,出不起最低價錢的貧窮者就不會被服務;這些出不起市場最低價的需求者,便成為自由市場外的「無購買力的非市場」。同理,在價格不敷經營成本的區域,企業就不願意去投資,形成另一種「無供給的非市場」。有學者稱呼這些被忽略的貧窮者或社會基礎建設不及的族群,為金字塔底層(BOP)族群。

不論是任何原因造成的非市場,這些人群仍然有絕對的生活需求,這時社會體制就將他們交給政府救濟部門或非營利組織(NPO);同時在既有經濟制度上,如果接受慈善或志工服務,這些服務沒有收費就不算是經濟產值,唯有社工薪水,或 NPO 接受贊助或補助的付費,才可能部分列入總體產值。

社會心態上,還認為享用政府救濟、社會捐助或慈善服務的群體與個人,他們不僅沒有生產力還消耗社會資源。因此在這個社會區域內,不論服務方為被忽略族群做了多少服務工作,能夠被承認為生產力的部分甚少。

國家施政的績效必然以經濟產值為念,因為經濟成長可以創造社會與個人財富、出超、工作機會,也才有足夠稅收談社會福利、環境保育、社區與文化。所以,拚經濟才是主業,社會服務與環境文化都是副產品,對經濟要積極,其他都是消極態度。

我們有很多理由認為,這種思維不僅犧牲了社會與環境,也阻礙了企業發掘新市場的創新設計與創業機會,國家也自我蒙蔽,看不出社會市場是新疆域的經濟產值。茲分別說明如下:

(1) 偏重經濟發展的光環下,容易讓執政者與工商經濟專家學者,刻意忽略汙染與社會成本(汙染整治與垃圾處理、健康衛生),以致只看到光鮮面(經濟人口的財富),不想看經濟黑暗面(汙染, 社區生活、垃圾處理、環境生態、社會階級),甚至出現許多善於鑽營經濟漏洞的組織,隱身在經濟大旗之下,偷取社會總體財富。

(2) 孟加拉的鄉村銀行因為其服務窮人的微型生產貸款,成為全球僅有的從服務窮人成為龐大的信貸銀行,印度的 VNL 從服務沒電的農村通訊,成為用戶規模可比擬大通訊公司的機構。

1990 年代的中國與其他開發中國家,成為今日世界主要消費國,我們還稱他們為金磚六國。不要鄙視現今的貧窮國,只要他們有參與工作生產的機會,就會有收入有消費力。所以,投資他們、累積在地財富、就能創造與擁有在地市場,所以 BOP 是最值得投資的新藍海。

(3) 國家不要將社會救濟當作社會資源的損耗,或錯誤的當作沒有生產力的活動;反之,應該更積極的向社服組織購買服務,導引失業者學習 NPO 專業,進入「第二就業市場」(歐洲萊茵河系國家做法),或者建立「互助合作社(區)」的經營組織(北歐福利國家做法)。將救濟支出轉換為社會性生產與計價消費的行為,既可以增加 GNP(國民生產毛額),又鼓勵任何個人與組織放心從事有意義的社會服務事業。

社會中未被服務族群與 BOP,是企業與國家未發掘的新市場,對他們投資開發他們的生產力,就可以獲取他們的消費力,這個新領域的產值,就是我們所說的「社會經濟」。

官方網站:http://www.seietw.org/

{{ language == 'en' ? 'more cases' : '你可能會感興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