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不只有塑膠議題,什麼才是「環保」?

環保不只有塑膠議題,什麼才是「環保」?

2022-02-22
{{ (language == 'en' ? 'Social Innovation Organization' : '社會創新組織')}}
貿塑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貿塑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2213
{{ (language == 'en' ? 'Affordable and Clean Energy' : '永續能源')}} {{ (language == 'en' ? 'Industry, Innovation and Infrastructure' : '工業創新')}} {{ (language == 'en' ? 'Responsible Consumption and Production' : '產消責任')}}
環保不只有塑膠議題,什麼才是「環保」?

Mangodan 芒菓丹 觀點分享

近年來,我們身處在回收處理端,發現逐年增加的各種材質及闡述環保的角度,都存在著一些「認知落差」,而這些落差往往在無意中,卻間接導致了讓環境更加惡化的結果。明明大家都很努力想為環境盡一份心,但常常是問題沒有解決,反倒還讓問題更加嚴重;這從近幾年來,垃圾問題不減反增,不斷大量地流入到自然界中就可以看出端倪。

從政府、學界、產業到民間,從生產端、消費端到回收處理端,都有各自對環保的做法,一旦我們無法站在同一條線來看待環保,就很難一起做著對的事情,徹底將問題給解決。

落差1. 減塑是什麼?

一則海龜被塑膠吸管插入鼻子的新聞,使人們第一個直覺想到的解決方案就是減少塑膠產品及材質的使用,於是不塑和恐塑的言論及情緒充斥於整個市場之中,這也就使得a和b成為當時減塑的主流,幾乎所有人都以為只要不用塑膠,就不會再發生類似海龜的事件,於是各種不用塑膠的環保產品有如雨後春筍般大量出現。

直至一則在海灘中發現了不銹鋼吸管的新聞出現後,才又讓不少人重新思考過往不塑的解決方向是否有誤,到底是材質的問題,還是人們消費及使用習慣的問題?

塑膠不是只有塑膠袋及塑膠瓶而已,它已經深入人們的食、衣、住、行之中,放眼所及的任何東西,小到一個滑鼠,大到一台飛機;產業廣泛到從食品、建築,電子、醫療及航太科技等,幾乎都和塑膠有關!

片面只談不塑,並讓此言論及情緒充斥於整個市場中,這將使得人們只關注於材質,而非人們使用資源的習慣與態度!如果都不用塑膠,那麼這些已經存在於市場中大量的塑膠產品該怎麼辦?不用回收再利用了嗎?因為再利用後也沒人要用,這將會造成大量的塑膠產品在壽命終結後將直接成為垃圾,不只造成垃圾量大增外,還會因來不及焚化,而提高它們到處亂竄的機會,加速其流入自然界中的速度。

消弭落差1.

塑膠是可以回收再利用的材質,既然無法完全不去使用它,那就好好去善用它的這項特點,不要讓它用一次就只能丟棄焚化;而是要想辦法讓這些大量流通於市場上的塑膠資源,能夠被不斷重複循環再利用,用再生料來取代原生的材料,以減少石油等天然資源的開採和污染,只要人們越是樂於使用再生塑膠,它們成為垃圾的機會就愈低,自然就能夠減少其流入自然界中的機會。

所以並非是[不塑],而是從源頭開始大量[減塑]。
 

落差2. 各式各樣的環保產品
目前市面上充斥了太多所謂的「環保產品」,每個環保產品的背後,都有一個屬於它的故事,而這些琳瑯滿目的產品和故事,同時也混淆了人們對於環保的認知。

人們有友善環境的心,所以會盡量選擇是「環保」的產品,但當他們選擇這個產品後,其所見、所聞及所體驗的事物並沒有多大的改變,所謂的環保產品,最後還不是要賣給我、可能最後還是一堆堆的垃圾、可能最後還是要自己去丟,並沒有真正進到循環回收再利用而是去燒掉…,漸漸的人們開始對環保字眼的產品發出內心的質疑,消極一點的就認為自己難以看清環保的真假,而直接認定冠名環保=貴又不好用。

消弭落差2.
我們從不相信,只要求回收端改變,其它人都不用改變,就能夠解決環保的問題;同樣的,面對消費者也是一樣,一個真正環保的產品或服務,是要敢勇於去改變消費者的某些習慣的,甚至必需要透明化產品資源的來龍去脈,讓使用的人們真正理解自己的選擇或改變,會對資源或環境造成什麼影響?如此才能獲得消費者的認同與參與。

對於環保產品,首要檢視其最終是否能夠被「循環再利用」,而不是只談回收,或是叫人們自己去丟就好,因為只談回收卻不看再利用率,這樣只是讓「環保」做一半而已。

落差3. 使用可分解材質,就不怕它跑到自然界中了呀 ?!

可分解材質,至今有三大疑慮還無法自圓其說而存在著質疑,第一,當它壽命終結後,是要跟著垃圾丟入垃圾車中送去焚化廠焚燒的,但它所有的故事都是告訴我們可以被自然分解而要我們購買它,但實際上它卻是送去燒掉。第二,它的存在很容易會混入到目前的資源回收物中,使原本可以回收的資收物,因混入了這個材質,而導致整批成為垃圾的結果,致使垃圾量大增。第三,弔詭的是,它已經先假設了這個資源最終會流入到自然界中了!這並無法解決現階段垃圾不斷流入到自然界中的問題。

消弭落差3.
可分解材質的使用,需具備兩個重要的條件才是符合環保:

第一,要真的可以被分解,而不是只有崩解而已,分解就是可以被微生物吃光光,可以真正用於堆肥,而崩解則只是將它切成細小的微粒,它仍舊還是存在,細小的微粒只會造成環境更大的負擔。

第二,要針對這個材質,建立一個封閉式的資源全循環系統,讓它不要與現行的資源回收物相混合,只要它能夠被單一化的集中,後續才能夠達到分解堆肥或是重複循環再利用的目標,而不至於只能被送去燒掉。

以上是我們近年在回收處理中所得的幾個觀察,分享給社創的夥伴們!我們一起來探究環保到底是什麼?釐清問題的本質,以消弭這些認知落差,讓有心於環保的我們,能有一個符合現況且實際能依循的做法。
如果您有其它不同的意見,歡迎隨時和我們分享討論 :)

Mangodan 芒菓丹 觀點分享

近年來,我們身處在回收處理端,發現逐年增加的各種材質及闡述環保的角度,都存在著一些「認知落差」,而這些落差往往在無意中,卻間接導致了讓環境更加惡化的結果。明明大家都很努力想為環境盡一份心,但常常是問題沒有解決,反倒還讓問題更加嚴重;這從近幾年來,垃圾問題不減反增,不斷大量地流入到自然界中就可以看出端倪。

從政府、學界、產業到民間,從生產端、消費端到回收處理端,都有各自對環保的做法,一旦我們無法站在同一條線來看待環保,就很難一起做著對的事情,徹底將問題給解決。

落差1. 減塑是什麼?

一則海龜被塑膠吸管插入鼻子的新聞,使人們第一個直覺想到的解決方案就是減少塑膠產品及材質的使用,於是不塑和恐塑的言論及情緒充斥於整個市場之中,這也就使得a和b成為當時減塑的主流,幾乎所有人都以為只要不用塑膠,就不會再發生類似海龜的事件,於是各種不用塑膠的環保產品有如雨後春筍般大量出現。

直至一則在海灘中發現了不銹鋼吸管的新聞出現後,才又讓不少人重新思考過往不塑的解決方向是否有誤,到底是材質的問題,還是人們消費及使用習慣的問題?

塑膠不是只有塑膠袋及塑膠瓶而已,它已經深入人們的食、衣、住、行之中,放眼所及的任何東西,小到一個滑鼠,大到一台飛機;產業廣泛到從食品、建築,電子、醫療及航太科技等,幾乎都和塑膠有關!

片面只談不塑,並讓此言論及情緒充斥於整個市場中,這將使得人們只關注於材質,而非人們使用資源的習慣與態度!如果都不用塑膠,那麼這些已經存在於市場中大量的塑膠產品該怎麼辦?不用回收再利用了嗎?因為再利用後也沒人要用,這將會造成大量的塑膠產品在壽命終結後將直接成為垃圾,不只造成垃圾量大增外,還會因來不及焚化,而提高它們到處亂竄的機會,加速其流入自然界中的速度。

消弭落差1.

塑膠是可以回收再利用的材質,既然無法完全不去使用它,那就好好去善用它的這項特點,不要讓它用一次就只能丟棄焚化;而是要想辦法讓這些大量流通於市場上的塑膠資源,能夠被不斷重複循環再利用,用再生料來取代原生的材料,以減少石油等天然資源的開採和污染,只要人們越是樂於使用再生塑膠,它們成為垃圾的機會就愈低,自然就能夠減少其流入自然界中的機會。

所以並非是[不塑],而是從源頭開始大量[減塑]。
 

落差2. 各式各樣的環保產品
目前市面上充斥了太多所謂的「環保產品」,每個環保產品的背後,都有一個屬於它的故事,而這些琳瑯滿目的產品和故事,同時也混淆了人們對於環保的認知。

人們有友善環境的心,所以會盡量選擇是「環保」的產品,但當他們選擇這個產品後,其所見、所聞及所體驗的事物並沒有多大的改變,所謂的環保產品,最後還不是要賣給我、可能最後還是一堆堆的垃圾、可能最後還是要自己去丟,並沒有真正進到循環回收再利用而是去燒掉…,漸漸的人們開始對環保字眼的產品發出內心的質疑,消極一點的就認為自己難以看清環保的真假,而直接認定冠名環保=貴又不好用。

消弭落差2.
我們從不相信,只要求回收端改變,其它人都不用改變,就能夠解決環保的問題;同樣的,面對消費者也是一樣,一個真正環保的產品或服務,是要敢勇於去改變消費者的某些習慣的,甚至必需要透明化產品資源的來龍去脈,讓使用的人們真正理解自己的選擇或改變,會對資源或環境造成什麼影響?如此才能獲得消費者的認同與參與。

對於環保產品,首要檢視其最終是否能夠被「循環再利用」,而不是只談回收,或是叫人們自己去丟就好,因為只談回收卻不看再利用率,這樣只是讓「環保」做一半而已。

落差3. 使用可分解材質,就不怕它跑到自然界中了呀 ?!

可分解材質,至今有三大疑慮還無法自圓其說而存在著質疑,第一,當它壽命終結後,是要跟著垃圾丟入垃圾車中送去焚化廠焚燒的,但它所有的故事都是告訴我們可以被自然分解而要我們購買它,但實際上它卻是送去燒掉。第二,它的存在很容易會混入到目前的資源回收物中,使原本可以回收的資收物,因混入了這個材質,而導致整批成為垃圾的結果,致使垃圾量大增。第三,弔詭的是,它已經先假設了這個資源最終會流入到自然界中了!這並無法解決現階段垃圾不斷流入到自然界中的問題。

消弭落差3.
可分解材質的使用,需具備兩個重要的條件才是符合環保:

第一,要真的可以被分解,而不是只有崩解而已,分解就是可以被微生物吃光光,可以真正用於堆肥,而崩解則只是將它切成細小的微粒,它仍舊還是存在,細小的微粒只會造成環境更大的負擔。

第二,要針對這個材質,建立一個封閉式的資源全循環系統,讓它不要與現行的資源回收物相混合,只要它能夠被單一化的集中,後續才能夠達到分解堆肥或是重複循環再利用的目標,而不至於只能被送去燒掉。

以上是我們近年在回收處理中所得的幾個觀察,分享給社創的夥伴們!我們一起來探究環保到底是什麼?釐清問題的本質,以消弭這些認知落差,讓有心於環保的我們,能有一個符合現況且實際能依循的做法。
如果您有其它不同的意見,歡迎隨時和我們分享討論 :)

{{ language == 'en' ? 'more cases' : '你可能會感興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