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下滾動看更多
減塑不是犧牲,是提升生活品質
海鮮還是海廢?
回到餐桌上的塑膠微粒
根據聯合國估計,全球每年流入海洋的塑膠廢棄物有800萬噸之多,相當於每分鐘就有一卡車的塑膠垃圾入海,照這樣下去,2050年的海洋裡塑膠會比魚還要多。 漂流在海上或海邊的塑膠經長期日曬會碎裂成塑膠微粒,並隨著洋流處飄散,經由食物鏈上到餐桌,再回到我們的身體。生活中被隨意棄置的一次性塑膠產品,就是塑膠微粒的最大元兇。
臺灣環境資訊協會經理|陳姿蓉
塑膠微粒會吸收戴奧辛等有毒汙染物,透過雨水回到大海,並殘留在海洋生物身體內,再經過食物鏈,人類攝取後恐造成體內毒素的堆積。
專家怎麼說
再用就好 減塑這樣做
循環經濟思維以最少的資源設計出易拆解、耐用並可回收的產品,讓資源盡可能在使用系統中循環的越久越好,發揮最大的價值。減少一次性塑膠其實不難,只要將「再用就好」的循環思維在生活周遭持續發酵,選用回收再製的產品。
行政院環保署處長
賴瑩瑩
台灣目前的環保政策聚焦減少廢棄物,規定業者設置回收設施,或制定減價、折扣等獎勵機制,也鼓勵社會新創組織透過創意投入環境永續。
臺灣區塑膠製品工業同業公會榮譽理事長
蔡明忠
解決環保問題是將無用的東西變有用,隨身攜帶多次使用就是環保。環保署應廣設回收站,並對資源回收以及回收再利用的機制,進行正確資訊的傳播與宣導。
大豐環保科技
林盟洲
不可能達到全面禁用塑膠,而是要減輕塑膠對環境的負擔,應該宣導民眾有關環境永續的危機意識,並從消費行為驅動企業改變,進而推動工業結構變更,而非一味地著重於回收。
斜槓生活創辦人
張震宇
塑膠吸管因為不好清潔而無法進行回收,只能掩埋或焚燒,不管用哪種方式,對環境都是危害。在尋找替代物的同時,也要思考生產流程是否對環境造成傷害。
政府怎麼做
我們分手吧!塑膠!
減塑的困境
- 沾染油污不利後續處理,髒塑膠袋不能回收
- 分類不當或無利可圖,沒辦法吸引廠商回收
- 缺少數據統計,難以評估限塑政策對減塑的貢獻
- 限塑政策影響民生,容易受政治干擾,推進緩慢
1989
1992
2005
2011
2015
2018
2019
環保署展開外星人資源回收計畫
推行以每支2元的價格回收寶特瓶(2002年廢止)
全國分階段推動強制垃圾分類
全國資源回收率超越50%
擬定海漂垃圾處理方案,以源頭減量和清潔處理減少海廢
擴大塑膠袋限制,也限制含塑膠微粒清潔用品的製造與銷售
將百貨公司等納入內用不得使用免洗餐具的範圍
國際做什麼
全球減塑中!從歐美到亞非,從飲料到服裝品牌
跨國企業
2025年達到所有包材100%回收
2030年所有包裝由50%以上回收材料製作
2030年所有包裝由50%以上回收材料製作
2020年前,全球分店禁用一次使用塑膠吸管,將以生物可分解材料吸管與特別設計的杯蓋取代
2025年前,所有包裝都將使用可再生、可回收的材料,並由經認證的來源提供
以「零廢棄」為目標,引入回收再製的聚酯纖維原料製作產品。如今,75%的Nike產品都含有回收原料
2019年起,全球Uniqlo分店不再提供一次用塑膠袋,在2020年底前減少85%的塑膠使用量
2020年前,停售吸管、餐盤、垃圾袋等一次用產品
禁止所有的產品使用PVC材質包裝,目前禁用率達99%
社創這樣做
跨界結盟 創造減塑商業模式
臺灣已有愈來愈多的社會創新組織,本著經濟與環境的和諧發展,開發出減塑、再塑的產品及商業模式,以達到環境永續發展的理想目標。
經濟部邀請民間企業、社創團體與政府代表共同探討如何透過務實解方、政策鼓勵、觀念宣導與綠色再製四大面向,建構社會創新暨永續環境發展生態圈。期盼透過跨界結盟,鼓勵大眾從改變習慣展現環境友善的生活態度,共同響應減塑愛地球的願景藍圖。
經濟部邀請民間企業、社創團體與政府代表共同探討如何透過務實解方、政策鼓勵、觀念宣導與綠色再製四大面向,建構社會創新暨永續環境發展生態圈。期盼透過跨界結盟,鼓勵大眾從改變習慣展現環境友善的生活態度,共同響應減塑愛地球的願景藍圖。
政府與民間交流活動「減塑與再塑,前進循環經濟世代」
經濟部中小及新創企業署於2019年8月7日辦理活動,與行政院政務委員唐鳯、環保署、工業局、鴻明環保科技(股)公司、世代設計(股)公司、中華民國工業協進會、丹堤咖啡食品(股)公司、亞享實業有限公司、臺灣樂菲(股)公司與臺灣連鎖加盟促進協會等單位代表與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