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等教育 優質工作和經濟成長
教育創新

教育是座大花園!
翻陳出新是每天的例行工作

為孩子打造健全的成長環境 也創造更美好的未來社會

不只是學校!翻轉社會價值的教育創新

翻轉教育無處不在
讓每個人找到自己的價值

提到「教育」,多數人往往覺得是學校的事,如今以永續發展的概念來看,教育不僅是知識力的培養,更是建立社會價值的起點,隨著觀念和時代的前進要不斷與時俱進和翻陳出新,因此教育的型態其實很多元也追求創新。
專家怎麼說

打破對教育的想像 跟社會學習

林峻丞
青草職能學苑 甘樂文創創辦人
林峻丞
教育是為了運用在生活中解決問題,但我國教育和生活有些脫離,應該要和生長的土地、文化有所連結。如果孩子對身邊的議題冷漠且不關心,又該如何號召眾人投入社會創新?
黃偉翔
國際職能發展協會 Skill for U 創辦人
黃偉翔
我們目前的學習模式與產業需求無法對接,政府應重新思考技職教育在社會上扮演的角色。技職不是製造工具人,而是社會創新與永續的橋樑。
比令亞布
臺中博烏瑪原住民實驗國小校長
比令亞布
原住民在學習母語上面臨很大的困境,博烏瑪國小是全國第一所以原住民文化為教育裡年的實驗小學,在原民課程導入數學、科技和自然知識,從自己的文化傳統中學習。
鄭同僚
臺灣實驗教育推動中心計畫主持人
鄭同僚
臺灣從來不缺資源,缺的是心態。我們被傳統觀念綁架而不敢去挑戰,如果不給孩子空間與時間,給予太多的限制,孩子也不會自發性地翻轉。
吳俊德
職學國際青年發展中心總經理
吳俊德
年輕人需要的不是更多資源,而是一個可以拼搏的戰場,還有會教也做得到的生命導師。只要提供戰場和導師,一個不被看好的人就會變人才,從失能到自立,從自立演化為供應者。
陳潔如
若水國際執行長
陳潔如
若水致力於改變身障就業問題,也希望翻轉社會對身障者的價值觀。教育無時無刻在進行,不要讓身障者成為社會的局外人。
政府怎麼做

打破填鴨教育 強調多元學習

啟動教改 翻轉學習動力

1994年四月,家長們走在臺北街頭,呼喊教育改革時,或許不曾料到這個遊行會真正帶來改變。他們更不知道,這個呼喊開啟一場長達數十年的巨大變革——「410教育改造,為下一代而走」大遊行,令官方開始推動升學體制的調整,也針對課程綱要大幅修訂,回應民間改善教育的訴求,「教改」的啟動成為20年來臺灣教育的主軸。

從填鴨式教育,到強調「帶得走」的基本能力,再到希望學能有用的十二年國教的核心素養。教育體制與內容隨著社會與潮流變動,為的就是讓臺灣的下一代能透過教育適應新時代需求。配合十二年國教上路的108課綱,以「自發、互動、共好」作為核心理念,培養學生適應現在生活及未來挑戰,期盼學科知識不再是教育的唯一內容,也希望能翻轉學習的動力,推動各校進行學校本位的課程規劃。

除常規國民教育之外,也有一群家長與教育工作者推展不同的教育路徑——實驗教育。實驗教育推動者多半認為,現有的國民教育過於制式,無法讓孩子充分適性發展。

以「人」為本的另類教育

1990年,一群提倡人本教育的家長與教育工作者設立森林小學,成為實驗學校的先鋒,此後陸陸續續成立了十多所的實驗教育機構,他們師法英國夏山學校的民主自由理念,或引進重視獨立自主,以混齡為特徵的蒙特梭利教育;或效法自然教育,源自中歐的華德福教育,讓在家自學也是不少家長的選擇。

不同教育理念的實驗教育之外,原住民各族也深感國民教育缺乏對本民族文化的傳遞。深感文化傳承危機的有志之士利用體制內的鄉土教育課程,藉由部落內舊有的人際關係、階層組織,發展出屬於本族或本部落特有的文化教育機制,試著令民族文化得以繼續傳承。

但另類教育的實踐,往往因其理念、體制與國民教育差距太大,在取得合法地位時受到制度性的阻礙。

推動實驗教育三法 鼓勵多元自主教育值

在民間團體多方努力下,2014年,立法院通過實驗教育三法,為實驗教育建立起完整的法規框架,爾後國內實驗教育學校如雨後春筍般快速成長,並在2017年底再次翻修。實驗教育不只是被民間視為新的教育模式探索的機會,在公部門眼中,它也為偏遠地區學校的缺生問題找到了一個新解方。

如今全台有超過200所的實驗教育學校或機構,除了民間自辦的實驗教育外,公辦民營、公辦民營的實驗教育學校也不少,例如如人本教育理念的全人中學,還有效法芬蘭主題式教育的台北市和平實驗國小。

從410年教改大遊行迄今20多年間,臺灣的官方教育內容已經有相當大的變化,打破單向的填鴨教育,迎來了更加強調學習者中心、多元自主的教育規劃。
國際做什麼

世界各國如何準備21世紀的教育?

教育專業+社福體系 支持適時成長
芬蘭的孩子7歲入學,學齡前的孩子多半接受幼兒園等學前教育,以遊戲為主,協助孩子們發展就學所須的認知與社交能力。入學後,教師會追蹤學生的學習狀況,並給予發展較緩慢的學生協助,無法改善時才能請特殊支援介入。在芬蘭,學校設有多學科專家組成的「兒童福祉小組」定期開會,逐一檢視全校學生的學習狀況,著重表現落後的學生。
規律深入的教學 強調群體關係
日本偏重由教師從相關背景知識的說明開始講授,課程主題較少但深入,逐步引導學生掌握特定知識或概念,強調記憶的重要性。學業壓力使逃學成為日本教育的一大問題,東京大學教授佐藤學提倡的「學習共同體」概念,透過小組學習、教師引導的方式,鼓勵學生自主思考、表達,產生學習動力,連結家長參與,活化教育現場,找回逃學學生。
營造歸屬感校園 培養關鍵能力
加拿大教育一方面重視個體的需求,另一方面又在學校打造出有歸屬感的社群氛圍,而非只作為學習課業的場所。校園中普遍設立豐富的社團活動,並給予學生生活與課業的輔導。在學科能力的養成外,同時重視培養領導、組織、社交等未來生活所需的各項能力。
建立技職教育未來 學歷連結產業
無論是公立或私立學校,校方提供職訓套裝與認可課程培訓學生,並在學生完成學業後,核發證書、文憑或訓練證明。職訓模組是由澳洲企業界組成的產業技能委員會(ISCs)主導,針對不同產業與職位,打造職場應當具備的知識與能力組合,讓高等教育與職業教育得以與產業有更緊密的銜接。
社創這樣做

翻轉傳統!打造價值新藍海的跨界創新教育

近年來,臺灣教育界已掀起許多改變,從小學、國高中到大學,出現以學生為主體及強調課堂互動的「翻轉教育」,運用科技工具輔助上課的「智慧教育」,或跳脫既有教育體制及課綱,並具有獨特教育理念的「實驗教育」等,皆反映出臺灣教育的創新能力。

為使更多的有志者能透過交流協作,經濟部中小及新創企業署邀請均一平台教育基金會、習元國際教育有限公司、臺灣線上教育發展協會等社會創新組織共同參與討論。期待在各方的投入之下,「由下而上」創新教育的力量被支持,讓教育從學校走到社會,型塑臺灣整體高品質教育的氛圍。
李文富
國家教育研究院副研究員
李文富
教育過程中的跨系統協作是很重要的,應該要有各方協力投入,例如自主學習、城鄉差距等…。
王如杏
青山國中小校長
王如杏
家長對小孩其實不用太焦慮,而學校也不應只將校園的老師當成老師,這樣就可以帶出教育的多贏局面。
高栢鈴
林口高中校長
高栢鈴
在創新教育的改革中,面對教學現場的第一線師資相對缺乏,除了應找出領頭羊帶領其他夥伴前行外,更應給予擔任行政工作的老師鼓勵並積極引進資源。
鄭志文
靜宜大學教務長
鄭志文
先改變老師,再改變課程,學生才會全面式的改變,理論課程要轉換成實作課程,改變教學現場,才會讓學習熱誠再度出現。
陳國樑
經濟部中小及新創企業署主任秘書
陳國樑
從教育的根基做起,將需要被關切的議題可以從創新、社會、教育的角度來切入,使孩子得以從小到大以創新的角度來關注社會的議題,相信未來必能將社會創新做得更好。
社會創新組織與行政院唐鳳政委、經濟部中小及新創企業署、司法院資訊處、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等單位代表進行跨域交流。
社會創新組織與行政院唐鳳政委、經濟部中小及新創企業署、司法院資訊處、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等單位代表進行跨域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