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結飢餓 產消責任 氣候對策

2025 Tic100-有機廢棄物淨零整合全解決方案

由 台灣生物循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發起

2025 Tic100-有機廢棄物淨零整合全解決方案

提案緣由

根據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資料,2023年是1850年後有全球氣溫紀錄以來最熱的一年,2024年9月在台灣新北三峽區測得了誇張的40.6度,極端氣候正在世界各地引發難以想像的災難,海平面上升、糧食危機,一步步威脅著我們的居住環境。

全球每年約向大氣排放約370億公噸二氧化碳,導致溫室氣體濃度上升,巴黎氣候協定1.5度已經失守,全球氣溫暖化仍然失控中。 你知道嗎,糧食的浪費竟然也跟氣候變遷有著極大的關聯,2022年人們浪費了約 10.5億噸食物,佔世界碳排放總量約10%,除此之外,畜牧廢棄物管理相關也造成約12%的總碳排放,合計佔全世界碳排超過22%。


在台灣,光是廚餘產量一年可以堆超過1萬座101的高度,連年升高的廢棄物總量,焚化爐越來越老,掩埋場空間越來越少,多出來的廢棄物以各種五花八門的管道跑到了農田、土壤中,不僅汙染了環境、影響我們的健康更加重了氣候變遷。

 

本計劃專注於將有機廢棄物(廚餘、污泥、禽畜糞便等)透過微生物的力量,快速、可靠、低碳的轉化成為土壤碳匯資材,不僅重建了物質循環,還有土壤復育以及實質淨零的效益。 透過先進的生物技術、AI算力以及自動化科技導入,大大提升處理效率並扭轉我們對於處理廠就是又髒又臭的既定印象。 

 

誰說廢棄物處理廠不能跟科技工廠一樣乾淨? 我們不只說,我們實踐它!

需求區域

本計畫主要聚焦於有機廢棄物循環再利用以及有機資材,觸及全台灣地區,特別針對六都及農業產廢重鎮,如高雄、台中、雲林、屏東等地的事業單位、農業生產者、食品加工業及連鎖餐飲業。這些區域因經濟發展快速,廢棄物產生量大,對於高效、低碳、循環再利用的廢棄物處理解決方案有急迫且實際的需求

專案規劃

計劃摘要:

預計3年設置3-5個智慧型有機廢棄物循環再利用處理廠。推動後每年再利用100,000公噸有機廢棄物,產生35,000公噸土壤碳匯資材,每年節碳效益達13.6萬公噸,換算相當種下680萬顆成樹吸收二氧化碳,為環境、永續農業以及氣候變遷作出積極貢獻。

 

解決方案及關鍵技術:

核心技術採用「智慧型有機廢棄物處理系統 iCS」,所有可生物分解之有機廢棄物 (農業廢棄物、事業廢棄物、一般民生廢棄物)皆可快速透過微生物再利用。透過軟硬體結合AI運算最佳化發酵參數調控製程,連續式發酵製程,相較於傳統處理,轉化製程不需外加熱(能)源乾燥,可提升80%效率且降低耗能65%,僅透過微生物產生的生物熱達到快速降解穩定有機質的效果,製程的碳足跡極低,產出物亦有固碳效果,兼具永續、實質淨零效益。

 

創新商業模式:

各類有機廢棄物(廚餘,農業廢棄物,食品加工污泥等)透過核心生物技術轉化成有價值的土壤碳匯資材,提供從系統建置,營運代管,到產出物去化的一站式全解決方案。 

 

市場概況及價值主張:

台灣每年有機廢棄物產生量逾數百萬噸,企業面臨法規與永續壓力,急需創新且具成本效益的處理方案。傳統堆肥、焚化不僅無法有效固碳,還造成能源消耗與二次污染。本計劃以「低碳、高效、全循環」為價值主張,幫助企業實現ESG目標、創造碳權、提升企業社會形象,並支援政府推動循環經濟、減碳政策。結合國內外永續發展趨勢,具備明確市場定位與高潛力成長空間。

本計劃提供之有機廢棄物解決方案可依照不同場域客戶需求客製規劃。相較於需要耗費額外能源加熱乾燥的處理方式,生物處理之低成本成為了最大的競爭優勢,以業者可負擔的成本採用一站式解決方案。除此之外,回歸專業的營運,可讓處理廠如電子科技廠般乾淨,進一步提升企業形象

項目

       有機廢棄物全解決方案

        有機質資材

目標市場

  1. 各級政府環保局 (廚餘)
  2. 食品加工廠 (有機污泥)
  3. 畜牧業養殖戶 (畜牧糞便)
  1. 各肥料加工廠
  2. 農會/產銷班/合作社
  3. 大型專業耕作農民

市場機會

  1. 產量龐大,政策推動有機廢棄物資源化需求強烈
  2. 企業ESG壓力與綠色採購需求
  3. 每年有超過1300萬公噸有機廢棄物,市場缺乏高效率且低成本規模化的解決方案
  1. 政策推動與農業永續趨勢
  2. 政府政策支持,實際補助農民,進而提供農民誘因轉用國產有機質肥料而非進口肥料或化學肥料
  3. 碳匯資材帶來附加價值
  4. 國際市場擴展潛力

行銷策略

  1. 差異化價值主張:專業穩定可靠且顛覆想像的解決方案
  2. 有競爭力的價格且保證去化
  3. 參與國內外獎項與競賽提升品牌知名度
  4. 客戶成功體驗與口碑行銷
  1. 可負擔甚至可降低農民的種植成本的產品
  2. 良好的產品品質
  3. 提升農民作物產量
  4. 透過與農改場等單位田間試驗並辦理說明會推廣

銷售模式

        B2B

        B2B & B2C

 

簡易財務說明:

1. 核心營收:

本團隊已建立清晰且可持續的商業模式。核心營收來源為「廢棄物處理技術服務費」以及「碳匯有機資材銷售」。有別於單純銷售設備賺取一次性的獲利,服務型態的商業模式可以為企業帶來長期且穩定的現金流入。

2.成本結構

主要成本結構主要包括設備建置攤提、人力成本以及自行研發菌種等,隨自動化與規模經濟提升而逐步優化。已於高雄等地實地落地,成本控管與現金流規劃均有具體執行經驗,能有效支撐未來業務擴展。

3. 成長率

本計畫現階段已經過損益平衡,並隨著市場推廣與技術複製,具備持續獲利與規模化成長的潛力。2025年第二季已達2024全年度營收,預估今年YOY年增長率達到100%。未來亦將持續強化財務透明度與績效追蹤,確保資金運用符合社會企業永續發展的核心目標。

 

2025

2026 2027

YoY

100%

326% 101%

實質量化效益:

本計劃提供之有機廢棄物處理解決方案,有減少焚燒掩埋、固定有機碳、增加土壤有機質、減少化肥及農藥使用等效益,再利用後的產品可取得國家認證,農民使用可獲得政策性補貼,讓農民進而使用永續的產品。直接與聯合國多項指標關聯,尤其SDGs 13氣候行動。經估算,以本計劃解決方案每處理1公噸有機廢棄物的節碳效益為1.38 公噸二氧化碳排放當量,若一顆樹木一年最多可吸收20公斤二氧化碳,那麼就相當於為地球種下超過60株成樹,是極具潛力扭轉氣候變遷的手段,立竿見影。

氣候變遷、環境汙染是現在進行式,本計劃已實際在台灣將其落地成為一個兼具永續、技術可行、商業模式可行的解決方案,除了具備可複製可擴大的要素,還能對環境保護、生態永續、有機農業以及氣候行動作出積極貢獻。

堆肥一詞出現在20世紀初,是自然界本就存在的機制,計劃本質即仿效自然界的運作模式,以科技傳承古老的智慧、以創新重現自然循環。

「堆肥」一詞起源於20世紀初,本計劃的本質是仿效自然界長久以來的運作模式。以科技傳承古老智慧,並以創新重現物質循環,用不見的微生物力量,解決看得見的災難,重建人類與自然永續共存的橋樑。

  • 專案持續更新中

發起單位:台灣生物循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單位身份:公民

專案負責人:Cony Hsu

專案期間:2025-05-03 - 2026-05-03

聯絡方式:Cony Hsu 07-6161832

  • 專案持續更新中

發起單位:台灣生物循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單位身份:公民

專案負責人:Cony Hsu

專案期間:2025-05-03 - 2026-05-03

聯絡方式:Cony Hsu 07-6161832

Close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