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案緣由
產業過往榮景
屏東縣是檳榔的重要產區,過去數十年來靠檳榔產業養活許多屏東家庭,故檳榔又被稱做「綠金」。
產業現況沒落
隨著台灣工商產業結構轉變以及健康意識抬頭,食用檳榔的消費者逐年減少,致使許多檳榔田廢耕或轉作其他作物。
或許你會覺得
可是,檳榔農高齡化,要廢耕轉作其他作物會面臨好多後續影響:
- 第一個要面對的便是檳榔園的砍伐,這會破壞原有林相並造成植被的流失,其後檳榔樹幹廢棄物的清運,其實都是造成碳排放的增加,對於環境永續其實是負面影響。
- 第二個要處理的是新作物的種植學習以及人力的再投入,對於這些老年檳榔農來說無異是抗拒且煎熬,新作物的種植與農藥的噴灑是否又是對環境永續的再一次危害?
走在檳榔田間,看著掛滿樹上漸趨成熟卻無人採收的檳榔果實,以及因過熟而掉落滿地的檳榔乾果。
我們有新的發想
需求區域
屏東縣內埔鄉全鄉有超過一半以上耕地都是種植檳榔,鄉民多以檳榔種植採收做為主要收入來源,但城鄉差距與都市磁吸效應,致使青壯年人口流失,村落裡大多數剩下的是中老年人,很多老人家種檳榔數十年,除了懂種香蕉,其他農作物也是一竅不通;再加上政府不斷宣導吃檳榔有害健康,購買食用檳榔的消費者逐年減少,每一年檳榔收購的價格自然就越來越差,除了繼續守著看不到未來的檳榔田,這些長者也是不知所措。
專案規劃
有趣的是,我們在日本的歷史文獻中找到「檳榔子染 (びんろうじぞめ)」。日本的檳榔子染自鐮倉時代起便有記載。用檳榔子萃取出的染液給布料或紗線染色,顏色可從粉藕色進而染成紅褐色甚至黑色。該黑色也被稱為“檳榔子黑 (びんろうじぐろ)”, 為日本傳統色 (日本の色・和色) 485色之一,被認為是家紋黑染色的最高等級色,指定為貴族武士的專用色。
將失落的檳榔子染找回來
從我們的探究中發現過去台灣沒有檳榔子染的專業研究,所以我們從零開始摸索,歷時近3年的時間,逐步建立檳榔子染的取籽、萃液、染色的標準工序。
從拾果到成色需5個月
並經由各項實驗參數控制,總結出檳榔子染的色域呈現範圍以及顏色變化深淺程度,有效掌握檳榔子染的控色,以穩定操作顏色呈現,至今已累積超過400種色票資料。
建立檳榔子染色票資料庫
當顏色變化可以穩定控制,之後就可將檳榔子染布打版設計、配色拼接、車縫製作成具有生活巧思的多功能包款。我們想告訴大家:檳榔不是只能拿來吃,還將其轉化成具有生活美學的時尚設計商品,創造出新的發展方向。
用商品配色來展現檳榔子染特色
雖說政府不斷的呼籲檳榔田轉作廢耕,但要改變現狀並非只能破而後立,更和緩有效的方式我們認為是產業升級與轉型加值,也就是把檳榔的一級產業發展向上提升至二三級產業來增加產值與新就業人口,此時正在進行的「檳榔子染文創發展」就是這樣的概念。
檳榔子染也可為當地檳榔農或居民提供一條有別於農業或工業的新從業選擇,最終造就地方的公益與共好價值。
檳榔子染推廣符合 SDGs 目標
- SDGs #12: 從屏東農作物檳榔轉化而來的檳榔子染,深具當地特色,取用屏東種的檳榔、屏東的水所染出的檳榔子染,足以代表檳榔種植的轉型與加值,更賦予永續減碳的環保價值。
- SDGs #15: 如此既不破壞現有生態與作物,檳榔樹幹雖細,卻也是二三十年生的木本植物,讓其持續存在也是能夠達到一定程度的固碳以及生態多元性。
- SDGs #8: 隨著檳榔子染文創發展的逐步擴大,我們對於檳榔子染材的需求也會逐步提升,這也能夠承接起因食用檳榔人口減少而導致檳榔生產過剩的問題,說不定到了最終,這些老年檳榔農定期撿拾落地的檳榔果實賣給我們做染色使用,那樣的收入是足夠其日常所需而不令其匱乏,這也變相達到社會褔利與維持健康的效果了。
我們歸納出檳榔子染推廣4大特色
- 檳榔子染相比化學染料是對環境友善且天然的。
- 若能透過檳榔子染的推廣使得荒廢檳榔田裡的成熟落果可以運用,將成為農廢再利用的經典案例。
- 鄉村老齡化致使長者日漸凋零且無體力下田從農,若能提供撿拾落果且去殼取籽的工作,將可讓長者藉此勞動保持健康,並自立更生賺取收入提升自我成就感。
- 檳榔子染的推動可促進更多檳榔樹林的保留與減少農藥肥料的使用,將可使當地生態恢復平衡創造生物多樣性。
「為檳榔找回光榮感」是我們投身於此的原動力
檳榔做為屏東最重要的經濟作物,曾經撫育了兩三代的客家子弟,奈何觀感不佳與健康疑慮而被社會冷落;但我們深信萬物存在必有其價值,檳榔子染的研究推廣,可以讓社會對大面積的檳榔田開始正視其附加價值,那時便是我們對檳榔感到驕傲的光榮時刻。
募資專案「善循環」
基於以上論述之計畫目標與內容,我們希望將「認養檳榔樹」做為本次募資主題。
當一棵檳榔樹有人認養,即表示這棵檳榔樹不用再被迫創造最大利用價值(結果率)而不斷被檳榔農施肥與灑藥,它可以依照應有的生長速度去開花結果落果重複循環。
而其落下的成熟果實就可讓村裡長者去撿拾去殼取籽,做為檳榔子染染料的主要來源,而這個認養的費用有部分就是提供給長者勞動的工錢。
而我們再使用成熟檳榔子萃色染色後,獲得的布料便可做成檳榔子染文創商品回饋給認養者。
也可提供體驗課程讓認養者到檳榔園裡探望其認養的檳榔樹並體驗檳榔子染導覽體驗行程以瞭解檳榔子染的製作工藝與背後的文史故事。
則此流程可以創造一個善的循環,將認養者、檳榔樹、村內長者、檳榔子染色工藝、商品設計師等利害相關人連結在一起,形成一個循環生生不息。
有別於化學染料對環境的嚴重污染,天然染料對環境友善、循環再生、材質親膚不刺激,都是值得推廣的特質。我們希望將檳榔子染打造成代表台灣意象的 TAIWAN DYE。就像日本德島的藍染能成為 Japan Blue,我們也希望台灣屏東的檳榔子染能成為 Taiwan Brown。這就是我們對於檳榔子染的期望與想像。
回饋商品
檳榔子染導覽體驗行程
檳榔子染導覽體驗行程為您提供一次獨特且難忘的文化旅遊經驗。參與者將深入探索檳榔子的染色技藝,了解其在當地文化中的歷史及應用。專業導師將親自帶領,一同進入檳榔田採集染材,協助您親手體驗染色的流程及技術。此外,您還能品嚐到在客家文化中具有特殊意義的當地小點,讓您感受更加豐富多元的文化氛圍。
美學教育與工藝扎根 - 鄉土教育、人才培育
檳榔對於一般人的印象都是負面居多,當我們研究檳榔子染的新聞被廣泛報導時,第一時間前來洽談合作的竟是屏東的國民小學,老師在推廣鄉土教學的課程中,會介紹屏東的物產,例如香蕉、鳳梨、泰國蝦、石斑魚,可是對於環繞校園的檳榔樹卻不知道怎麼介紹,直到我們研究檳榔子染的故事出現,老師們才知道原來檳榔產業也是有正面教材的。所以我們期望,能夠正視檳榔存在的價值並向下紮根,用更正面與設計美感的方式看待檳榔,對於我們生活周遭的人事物都是向上提升的。畢竟你不知道哪天這些屏東子弟會將檳榔做為他們的創作靈感而在國際發光發熱。
而在與各學校的溝通討論中,我們發現原來公立學校有分類別並影響資源分配:
其中非山非市學校是最先面臨招生危機(廢校)也是分配資源最少的,往往在學生人數不足的情況下,要爭取更多教學資源會更不容易,更別說要帶學生去校外教學,籌措經費都是難題,我們希望號召贊助人一起募資,讓非山非市學校也能帶學生走出校外,來到檳榔園實體感受檳榔樹的生態教育,以及檳榔子染的手作趣味。只要集資達到每30個贊助人,就能支持一班學生走出校外學習更多!
-
專案持續更新中
-
2025-05-09案件正式審查通過
-
2025-05-09審查中
-
專案持續更新中
-
2025-05-09案件正式審查通過
-
2025-05-09審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