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緣由
計劃緣起:
臺中太平區頭汴坑是一個傳統的客家庄,一千多名的村民約有八成為客家人,以務農為主,產業單一。據了解,在七八十年前,當地曾有藍染工藝,後來卻消失無蹤。人口老化還不是太平區頭汴坑最嚴重的問題,最嚴重的是在民國95年74號快速道路通車後,原本須經由太平區頭汴坑往南投國姓的替代道路迅速沒落,觀光業急速蕭條。為了重振在地希望,太平藍於當地發展太平客家藍染,以品牌行銷海內外,為這各偏遠的山居農村注入新生命。藍染這一極富有客家特色的衣飾文化,呈現多樣的藍白之美,充滿濃濃的客家風情。葉晉玉先生:「現在我們身上穿的衣服大多都含有化學染料成份,很不健康,若能夠回歸自然,將會是很多人的選擇。因為強烈的使命感,所以從九二一大地震後投入社區再造工作至今不懈怠。
概念與目的
臺中太平區頭汴坑觀光業因自民國95年74號快速道路開通後便急速蕭條,最大的影響是當地許多的產業迅速沒落,據統計從95年到111年,被迫關閉的當地休閒產業達100家之多,包括休閒餐廳、養蜂場、陶器場、咖啡廳、鱷魚場、酒莊等紛紛應聲而倒,太平頭汴坑最有名的景點就是蝙蝠洞,可是隨著生態破壞以及旅客的驚擾,民國七十年前後又逢六一二水災的破壞,太平頭汴坑蝙蝠洞在三十多年前,就早已「蝙」去「洞」空,名不符實了。為了重新讓蝙蝠再次出現於頭汴坑,水源地文教基金會太平藍團隊決定除了推動客家文化的傳承復興藍染工藝以外,亦為社區營造復育蝙蝠,使當地的特色景點再次復甦。十多年過去了,上百隻蝙蝠在棲地受保護及生態復甦下,終於重回蝙蝠的故鄉-太平頭汴坑。以此為基礎太平藍團隊,希望打造臺中太平區頭汴坑成為環保及文創兼具的美麗家園,復甦消失的產業與村落文化榮景。
要解決的社會問題
水源地文教基金會為台中太平頭汴坑打造在地特色品牌「太平藍」,以太平頭汴坑藍染工藝導入設計產品為方向,統合社區之特有之工藝技藝與人力,與文創產品設計師合作,針對社區特色及社區主題進行產品開發,把這項工藝發展成迎合時代特色的商品,如藍染手札、藍染T-shirt、藍染方巾等,將傳統的工藝品結合時尚,並積極爭取國內、外參賽或參展機會,藉此將社區工藝產業向外推廣,從社區走到市區,再從市區走向全國,帶動弱勢婦女(包括家暴及身心障礙者)及社區中高齡村民就業,解決社會問題。並使「太平藍」走進國際時尚舞台,提昇我國客家藍染工藝在國際文創界的榮譽及績效,達到社會企業之使命。
1-1 弱勢婦女及社區中高齡村民
1-2團隊不斷設計藍染新作品行銷海內外
需求區域
頭汴坑,雅稱汴峰,太平頭汴坑是最靠近台中市的山區,是臺中市太平區的一個傳統地域名稱,位於該區東北半部。過一江橋進入頭汴坑山區,一路蜿蜒直上的136市道山路,是許多車友津津樂道的休閒勝地,這條由臺中市太平區通往南投縣國姓鄉乾溝村的要道,也是國道6號交通壅塞時的替代道路。
專案規劃
計畫目標:
第一年:
在專業應用上,除了注重青年志工的培育與在地文化經驗的分享傳承外,也兼容並蓄地包含了專才的職業訓練。近年來由於本會以積極帶動方式將藍染文創產業與科技及生態旅遊相結合,以互動性參與替代單向訊息傳遞,讓更多的民眾認識台中太平區頭汴坑社區文史、生態及客家藍染產業等地方文化產業資源,讓全台灣都認識蝙蝠故鄉、客家藍染及太平頭汴坑之美。除了提升科技內涵,在地工班的培育計畫,間接帶動社區繁榮及就業機會,創造了無限的商機,並自創代表台中太平頭汴坑特有客家藍染之品牌「太平藍」,開拓國內及國際市場,國內外參展的邀約不斷,證明本會的人才發展效益,財務與經濟方 面能永續經營。
第二年:
傳承在地藍染工藝,持續培育新一代藍染及產業職人外,對於有想於在地發展創生事業的青年夥伴,提供相對應的協助與支援,希冀青年能一起振興地方,帶動地方發展。此次計畫目標,將於「太平市深度旅遊服務中心」規劃其空間建置「地方創生工作站」,同時將以設計完成之天然染織之在地裝置藝術,打造太平頭汴坑為國內外知名之植染村舍,使之成為國內外最重要之觀光景點。以過往於在地從事地方創生之相關經驗,協助青年連結在地需求和提供相關在地資源做連結,進一步使「太平市深度旅遊服務中心」成為提供青年創生事業經營與經驗交流場域,並有專人提供青年創生事業諮詢服務。
同時亦持續盤點地方特色,協助蒐集在地閒置空間等資訊,以及發掘地方問題,並執行有助於友善社會公益及公共性之在地服務行動。
自從九二一大地震後,水源地文教基金會太平藍團隊即積極在台中太平頭汴坑推動社區產業及生態保育工作,位於太平頭汴坑中坑的水源地生態園區,是水源地文教基金會於民國92年自費購入的生態教育的實驗園區,占地約五公頃,完全不做任何開發,此地的海拔約650公尺,居高俯下整個頭嵙山層,氣勢磅薄;由於保育有成,這幾年園區內已處處可見野牡丹、野百合、大冠鷲、竹雞、樹蛙等動植物,並成為彌猴、藍鵲最愛棲息的場所,也成為除蝙蝠外,台中太平頭汴坑最重要的生態資產。水源地文教基金會歷經二十多年的努力,帶領來自台中太平頭汴坑農村的村民,以不屈不擾不怕失敗的精神,將原本毫不起眼的傳統社區產業--太平客家藍染(太平藍)躍上國際舞台,從美國華盛頓、法國巴黎、日本東京、泰國曼谷、新加坡、英國倫敦,及大陸杭州、四川成都、義烏、廈門、蘇州、景德鎮、山東濰坊等地都有太平藍代表台灣工藝成就的輝煌成績,行銷在地社區產業的同時,也同時行銷了台灣及台中太平。
第三年:
透過地方見學中心,讓青年有管道能學習在地工藝,並重燃社區工藝師對工藝傳承的希望之光,為地方播下工藝傳承的種子。
讓參與者認識太平頭汴坑的地方工藝、環境生態與植物,並讓在地居民重塑一個農村聚落的集體意識。培育植染工藝人才,期能解決農村植染工藝人才凋零之問題。透過培育課程,讓地方工藝師獲得來自不同的植染技藝刺激,使技藝加深與加廣。
讓更多民眾認識太平地區的特產及工藝產業等特色,並協助農人採集農廢棄物。透過架構一地方工藝網站,讓一般大眾可以在線上認識太平頭汴坑的植染工藝,也可在線上直接購買地方產品,藉此減少消費者對植染工藝的疑問,也縮短了城鄉距離。透過積極參與國內外展覽,以提升品牌的價值,藉此增加產品銷售通路,促進地方經濟收入。
預估對地方藝術、文化產業、目標族群之改變及影響。
本計畫的願景為播下工藝傳承的種子,讓其萌芽,甚至讓地方工藝在國內外發光,藉此增加產品銷售通路,使得地方工藝得以持續傳承。期望使地方利益關係人:在地居民、地方工藝師、農民、與地方產業者,對於地方的發展與相關事務能在彼此的心中有所發酵,能了解地方資源整合、文化保存、工藝保存與環境永續循環之重要性,凝聚大家的共識,並持續整合在地資源,結合在地合作夥伴,以實際作為協助地區工藝與產業之發展,共同為太平頭汴坑在地創造經濟與社會利益,進而使地方能有自己的經濟循環體系。
故本會三年之目標為:
- 短期目標(112年)建立以本會特有客家藍染品牌—太平藍系列產品為品牌,行銷海內外:
現今消費者追求美感與質感的文化潮流,透過傳統與現代的交會中找出創新工藝的價值,使藍染從傳統工藝品價值的框架中跳脫出來,不再侷限於工藝的範疇,成為兼具當地文化色彩、設計性、藝術性以及生活化的商品。太平藍連結當地情感從太平出發,結合人文關懷與產業發展的面向,發展出新文創產業。「made by hand」手感是一種感覺的時尚,一種呼應現代人內心需求的新經濟模式,手感除了展現商品的天然質地之外,也傳遞了設計師手心的溫度、及沈澱過的想法。讓我們的產品傳遞出手作的溫度及觸感、台灣客家文化的沉積、及台灣原創的設計力。我們專注其中,發揮太平藍獨一無二的精神。
- 中期目標(113年)帶動時尚新風潮:
時尚,意指時尚潮流,為某一個時期的社會流流行風氣。當社會進步到一定的程度,更能發覺天然、無毒、簡約、環保的元素,更符合現代的需求。本計畫之創新元素,以「藍染時尚、精緻手感、工藝美學、自然元素」為設計根本。 「新風格台灣植物藍染」,包括藍染服飾、文創商品、生用雜貨…等,主題風格各異其趣。由於植物藍染是環保的,而且透過加工處理後賦予布料新的質感和流行新生命。將傳統的服飾設計融入時尚中再加上專業的藍染工坊成員以藍染技術與創意設計表現,使藍染服飾整體造型具現代美感、時尚風格與傳統藍染特色。
- 長期目標(114年)推動新生活美學:
台灣知名詩人、作家蔣勳,認為生活美學是實際在食衣住行當中體現出來的,美,就是生活的一部份。本年預備開發的產品為:飲食類(桌巾、餐墊)、衣飾類(休閒服)、居家生活類(杯墊、抱枕套、燈罩、壁飾)、文創類(書衣),從植物的種植、染料、生產過程及包裝,皆以環保及綠設計的概念去執行,讓運用在食衣住行的用品,都能天然而無害,使選購各項藍染商品的消費者,享受「藍色調.綠生活的新生活美學」。
行動方式:計畫時程、解決方法、行銷模式、商業與獲利模式。
- 計畫內容及時程:
方案1:地方工藝品牌行銷-越在地越國際:
- 關鍵結果:除增加農產附加價值,亦傳遞使用天然色素、材質之價值與提倡環保觀念達40人。
- 擬改善問題:
植染工藝製作過程複雜、費時,在對外行銷時,一般民眾對植染工藝一知半解,因此無法了解地方工藝產品定價為何而高等許多疑問,導致地方工藝師要以此植染工藝獲得收入實不容易。
- 執行策略與步驟:
社區擁有得天獨厚且優良之物產及傳統工藝,與在地農民形成策略聯盟,並與工坊青年設計師們企劃「植染村舍」品牌。當作物收成後,農民會對果樹做枝葉的修剪,修剪下來的枝葉可作為植染創作之原料,是不可多得的自然資源。以合理價格收購,再利用天然植物染色技藝,將枇杷、荔枝、龍眼枝葉做為染材,染製於布料上,結合原有藍染技藝,發展成社區系列代表色(靛青、橘粉色、荔枝紅、咖啡色),開發「天然植物染」生活用品,藉此使農產利用更多元,並提高其附加價值。
為了讓更多民眾認識太平地區的特產及工藝產業等特色,辦理深度體驗的植物染套裝行程「尋訪山色的植人」,由植染村舍團隊,實際帶領學員操作植物染工藝過程。親自前往染材產地,協助農人採集農廢棄物,到染布工坊向植染工藝職人學習染色技藝,最後親自完成1件天然染色作品。除了讓大眾更深入地的體驗地方工藝職人的生活外,亦達成環保永續、循環經濟之理想。
●實施地點:太平藍染創作工坊。
●核心關係人:工坊工藝師、設計師。
●協力關係人:在地農民。
●執行期間:112年7月-10月期間,上午09:00-16:00,計6小時(不含午餐時間1小時),預計辦理2場次。
●參與對象及人數:對植染工藝產業有興趣者。預計參與達40人。
● 活動內容:(1)植物染的歷史文化。(2)染材認識、採集、提煉-實地走訪產地。(3)植物染實作體驗。
- 執行進度
時間 工作項目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活動宣傳與籌備 |
● |
● |
● |
|
|
|
活動執行 |
|
|
● |
● |
● |
● |
方案2:建立地方植染工藝學習管道。
- 關鍵結果:成為太平頭汴坑地方植染工藝見學中心。
- 擬改善問題:
高齡少子化,地方有明顯的人口老化現象,社區工藝人才凋零,地方工藝傳承出現斷層。
- 執行策略與步驟:
教育政策現行積極推廣體驗學習與多元化課程,藉此機會與學校課程合作,發展見學規劃,讓青年學子能親自到植染工藝製作現場,跟著在地工藝師與工坊設計師學習,藉此播下地方工藝傳承的種子。
●實施地點:太平藍染創作工坊。
●核心關係人:工坊工藝師、設計師。
●協力關係人:在地農民。
●執行期間:112年7月-10月期間,選定2個月,彈性見學10天。
●特色或內容構想:見學期間將會帶領青年從認識團隊、認識地方、職場注意事項,到實作累積工作技能。於見學期間培育青年學習地方植染工藝,透過從做中學,可見到社區品牌的規劃與推展、地方文化推廣活動與地方串聯、產品開發等,了解社區如何永續經營,藉此讓見學青年增加對地方事務發展之認識與經驗累積,預計見學青年達20人。
- 暖身期:(第1天)
a.單位/團隊介紹,夥伴互相認識。
b.認識地方周遭環境與相關特色地點。
- 實作期:(第2-7天)
a.地方植物染色認識,透過工坊規劃系列的「植染工藝培訓課程」,由植染工藝師擔任講師,指導見學青年從認識植物、製作染材,染材管理方式、到植染作品的實際操作與染後處理等。
b.參與單位辦理之在地文化推廣等活動,藉此認識地方產業如何串聯。
- 成果期:(第8-10天)
a.可自行應用與操作地方植物染色嘗試製作成品。
b.或試發想在地文化推廣活動,並撰寫成一簡易計畫。
c.或嘗試植染新品開發。
- 執行進度
時間 工作項目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見學宣傳、課程合作與籌備 |
● |
● |
|
|
|
|
活動執行(見學青年選定2個月,彈性見學10天) |
|
|
● |
● |
● |
● |
方案3:培訓天然染色工藝人才,至少20人。
- 擬改善問題:
高齡少子化,地方有明顯的人口老化現象,社區工藝人才凋零,地方工藝傳承出現斷層。另外,台灣植染創作越來越多,因此產品辨識度須更鮮明。希望能透過工藝培訓,使地方植染工藝技藝加深與加廣,而使產品在設計與製作上,能不斷創新。
- 執行策略與步驟:
臺中市太平頭汴坑得天獨厚擁有多樣化的植物物種,可作為植染藝術創作之原料運用,是不可多得的自然資源。如向農民收集對作物做大幅修剪的枝葉,將之利用於天然植物染色技藝,將枇杷、荔枝、龍眼等枝葉做為染材,透過社區民眾參與,創作出屬於在地的植染藝術,藉此活動也可使農作物利用更多元,提高其附加價值。
另外,也希望透過辦理植染工藝培訓,將在地深耕已久的植染工藝之一的「藍染技藝」再更精進,邀請經驗豐富的植染講師,指導參與者認識植物、製作染材,到植染作品的實際操作,讓從未接觸過植染技藝的人,漸漸地從認識、到實作,更進一步延伸出興趣,進而培育出植染工藝人才。期盼透過此培訓,結合農村中有能者,共同學習與應用植染的特性,互相激盪、發揮創造力,並增加頭汴坑產品開發多元性的可能。
●實施地點:太平藍染創作工坊。
●核心關係人:工坊工藝師、設計師。
●協力關係人:在地農民、邀請之講師。
●執行期間:112年7月-8月期間,下午13:00-17:00,4堂課,計16小時。
●參與對象及人數:對植染工藝有興趣者。預計參與達20人。
●課程內容構想(暫定):
堂數 |
活動內容 |
1 |
1.植染的歷史與文化 2.染材認識與基礎實作(冷染) |
2 |
1.植染藝術之美 2.染材認識與基礎實作(熱染) |
3 |
技法教學與實作 |
4 |
1.技法教學與實作 2.成果分享與綜合討論 |
- 執行進度
時間 工作項目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培訓課程宣傳、講師邀約與籌備 |
● |
● |
● |
|
培訓課程執行 |
|
|
● |
● |
方案4:參與國內外展覽行銷及各大通路上架太平藍在地商品
- 擬改善問題:
地方行銷宣傳資源不足,市場同質性植染產業越來越多,競爭大。透過積極參與國內外展覽及各大通路上架,以提升品牌的價值,藉此增加產品銷售通路,促進地方經濟收入。
- 執行策略與步驟: ●國內市場:
為兼顧產品豐富度、多元應用之廣度及多角化的經營策略,在訂定目標市場上,有以下的規劃:
1 |
在大型書店設立藍染販賣專區 |
部份大型書店,都有獨立一區文具部門,林立著獨特的文創商品,本會未來將持續拓展行銷通路,嘗試與書店接洽,期待藍染有更多推廣給社會大眾的機會。 |
2 |
以手作市集方式行銷藍染產品 |
手作市集是較為新興的行銷手法,「手作市集」常聚集了許多台灣新興的藝術創作家,以擺攤的方式,搭配不同主題的系列活動,將手作風格的作品,透過市集的方式銷售及建立知名度。創意市集常是打入年輕族群市場的行銷方式。 |
3 |
讓藍染成為裝潢的主角 |
餐飲業、咖啡館無不希望打造出獨特且令人耳目一新的用餐景觀以創造口碑,藍染質樸、簡約的特性,相當適合餐飲業、咖啡館、藝廊的氛圍,以藍染製成的桌巾、壁飾、餐墊、杯墊、燈罩、門簾…甚至是服務生的制服、工作服都可以由藍染一手包辦,藉由藍染妝點住家與營業場所,儼然成為新的裝潢趨勢。 |
●國外市場
●核心關係人:品牌負責人、工坊工藝師、設計師。
●執行期間:112年7月-10月期間。
●執行內容:
1 |
藉由參展方式,打通國際市場 |
本會自民國101年開始,積極參加數個國際性參展活動,例如:日本、泰國、廈門、深圳等,台灣文創產業蓬勃發展,政府單位也積極將台灣工藝推往國際,這個時期是一個很好的機會,透過參展易可使地方品牌獲得多元管道的宣傳。因此,地方工藝需不斷精進,才能具有競爭力,並躍上國際。 |
2 |
了解國際市場需求,訂定目標市場 |
參考台灣品牌打入國際市場的成功案例,並以宏觀的視野,了解國際市場需求,評估風險、設定消費族群,建立藍染國際地位。 |
3 |
國內外參展佈展及導覽:加強品牌印象,打開國內外市場 |
為因應國內外愈來愈多之邀展及大型博覽會、除擴展商機及客家藍染之版圖外,並將以專業化之經營及佈置在最短時間擄獲消費者視野及提昇商品之能見度,並化被動為主動,提昇藍染工藝達企業化經營階段。 |
(1)產品設計規劃或精進。
(2)打樣、製作成品。
(3)尋找可參與的國內外展覽機會。
(4)網路宣傳曝光。
- 執行進度
時間 工作項目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產品設計規劃或精進 |
● |
● |
|
|
|
|
打樣、製作成品 |
|
● |
● |
● |
● |
|
參與的國內外展覽機會及各大通路上架 |
|
|
● |
● |
|
|
網路宣傳曝光 |
|
|
|
|
|
● |
設計出代表台灣意象的藍染時鐘
方案5:同時將以設計完成之天然染織之在地裝置藝術,打造太平頭汴坑為國內外知名之植染村舍,使之成為國內外最重要之觀光景點。
- 核心關係人:社區民眾及設計師。
- 執行期間:112年9月-12月期間
- 執行內容:舉辦「染物祭」頭汴坑山城藝術季 ●藝術季主題:技藝顯影 Development of Collective Memory「植物染,一種手之技藝,也是屬於頭汴坑此地的集體記憶。職人提煉四季植物內的繽紛色彩,將地方故事、風土、在地居民的生活,透過雙手將之轉化成絞染的紋樣。每一塊布料,如照片般,紀錄著頭汴坑山城最美的瞬間。」在頭汴坑地區選定4個展區,以植物染布幔與織品藝術,呈現地方人文故事。透過工作坊形式與地方居民協力製作,重新思考家鄉的印象並納入創作中,以藝術的角度重新詮釋頭汴坑人文地景,呈現出鮮明、活潑的樣貌,向大家揭露清新可愛的地方個性。 ●活動範圍:
藝術裝置設置範圍如下,皆在台中市太平區,包含台中太平東汴里(4件)、興隆(3件)里、頭汴里(1件)。
(上圖)臺中市太平區位置圖
(上圖) 臺中市太平區頭汴坑位置圖,黃色標記為藝術裝置所在位置
●展區:
編號 |
主題 |
主題 |
藝術作品數量 |
區域 |
地點 |
地區照片 |
A |
染織森活 |
社區染織工藝發源地,亦是藝術季期間主要資訊提供之服務中心。 |
2件 |
東汴里 |
1.藍染工坊 2.觀景台-長龍橋 |
|
B |
常民對話 |
頭汴坑自古即是以農為生之聚落,古農莊文物館收集了農道具與早期生活的場景復刻,附近的國軍舊靶場以及百年大樟樹也紀載者過去的軍事歷史與廟宇故事。 |
3件 |
興隆里 |
1.太平古農莊文物館 2.車籠埔舊靶場 3.百年大樟樹 |
|
C |
動物的山林之歌 |
頭汴坑生態資源豐富,預計在蝙蝠洞景觀週圍打造一藝術裝置,並往百蝠僑方向延伸,利用藝術作品去提倡環境教育與生態保育。 |
1件 |
頭汴里 |
1.蝙蝠洞、百蝠橋 |
|
D |
花的百響 |
東汴與頭汴國小,是區域內唯二之教育機構,在藝術季期間與地方小學攜手合作,將當代藝術帶進校園與生活,利用藝術共創,發揮想像力演繹家鄉的模樣。 |
2件 |
東汴里、頭汴里 |
1.東汴國小 2.頭汴國小 |
|
本專案行銷模式:
1.問題探討:
現在發展多元天然染織工藝是一趨勢,而臺中市太平山區擁有豐富的植物種類,作為發展天然染色產業,是不可多得的資源。但社區有明顯的人口老化現象, 除了造成勞動力縮減,創新能力降低,也使。因此,希望透過辦理工作坊、生態旅行、社區裝置藝術的製作、參加國內外展覽等推廣工作, 讓社區內、外更多民眾認識社區藍染及各種產業文化,以期結合更多社區有能者,或青年回鄉,共同學習應用植染及各項產業的特性,互相激盪,技藝人才更是發揮創造力,持續培育出藍染工藝師及各項產業的領航者,傳承太平藍染工藝及各項產業。希冀透過產業課程培育新一代藍染及產業職人,未來受訓後也可輔導於在地創業,型塑各種太平產業聚落。
2.在地特色:
太平頭汴坑水果除了枇杷、荔枝、龍眼、竹筍、香蕉及蜂蜜等主要農特產外,本區也出產梅子、李子、柳丁、楊桃、柑橘、芭樂、蓮霧、番茄、鹿茸、羊奶等各種水果及特產,惟其產量不多,僅供自食或分享親友。不過隨著本區觀光休閒產業的發展,這些較不受重視、產量較少的農特產品,已被農民及觀光休閒業者重新重視與定位,以新鮮產品,或加工品包裝推廣。此乃意味本區的農特產品已朝向精緻及多元化發展,並且和觀光休閒密切結合,充滿希望和願景。
創造地方經濟循環體系,需要凝聚大家的共識,串聯地方相關利益關係人,對於地方的發展與相關事務一起參與,一起思考可以改變的方式,促進地方資源整合、文化和工藝保存與環境等永續循環。
3.做好顧客區隔:
因應時代潮流的求新求變,在今日發展天然環保染織工藝是一趨勢,而臺中市太平山區擁有豐富的植物種類,作為發展植染社區產業,是不可多得的資源。除了注重在地文化經驗的分享傳承外,本司計畫以積極帶動方式將植物染文創產業與生態旅遊相結合,以互動性參與替代單向訊息傳遞,讓更多的民眾認識台中太平區頭汴坑社區文史、生態及植物染產業等地方文化產業資源。
未來頭汴坑社區染織產業將以地方創生為根基,朝向全方位經營的商轉模式,發展為兼具製造、歷史文化傳承、教育意義、觀光休閒價值的社會企業。並與在地農戶能夠取得植染素材之合作策略,共同提升社區發展的共識與素養,以逐步規劃不同專業技能的培訓及輔導機制。除了提升工藝產業內涵,間接帶動社區繁榮及就業機會,創造了無限的商機,開拓國內及國際市場,並自創代表台中太平頭汴坑特有植物染之品牌「植染村社」。
因此,我們的顧客區隔為: 1.30~65歲女性;2.喜歡手作物品;3.喜歡使用天然材料的產品;4.產品具獨特性;5.重視質感;6.對工藝有興趣者;7.喜歡手作體驗;8.學校機關;9.政府單位;10.欲推廣美學教育者;11.欲提倡環保永續循環者;12.欲推廣客家文化者。
4.行銷太平藍獨特價值:
「太平藍」融合傳統文化與創新元素,以「藍染時尚、精緻手感、工藝美學、自然元素」為設計開發目的。更為綠工藝產品,原料來自天然,結合在地素材。並獲得國內外許多獎項的肯定。且太平藍染工坊2018年與在地農民形成策略聯盟,當作物收成後,農民會對果樹做大幅枝葉的修剪,以合理價格收購其原料,再利用天然植物染色技藝,將枇杷、荔枝、龍眼枝葉、薑黃做為染材,染製於布料上,結合原有藍染技藝,發展成社區系列代表色(靛青、橘粉色、荔枝紅、咖啡色),開發天然植物染生活用品,藉此提振社區的農業,使農產利用更多元,提高其附加價值。
本計畫行銷獨特價值主張為:
●建立社區意識
在地人必須先認識自己的土地與文化,才會付出關心自己居住或生長的土地上之人、事、物。因此,透過與在地社區居民或地方仕紳等人士深入訪談,將訪談中得知的在地社區之人、事、物相關資訊故事化或心得彙整,供在地人了解、認識自己的社區,
●以建立社區意識。
營造民眾參與的環境,使民眾在參與的過程中學習成長。
將社區農特產與植物染結合,打造臺中太平頭汴植染村,發展具社區地方特色之工藝,並希望藉此提升社區民眾參與社區事務之意願,以及藉由培訓課由的學習,使在地青年、弱勢族群獲得就業或創業的機會。
●擴大社區居民參與
社區的主體是居民,社區發展需要居民關心並參與社區事務。藉由辦理社區活動,擴大社區參與,鼓勵當地居民參與社區活動,以落實社區參與。
●找到社區新的價值與延續性
為促進社區整體經濟發展,與社區未來之永續發展。藉由青年人加入社區,透過與社區長者訪談和認識,互相激盪出創新的火花,找出社區新的可行性之價值與延續性-將社區農特產與植物染結合,打造臺中太平頭汴植染村。
●文化產業深耕與生態教育
本會擬以現有之自然環境資源,進一步將太平藍園結合當地豐沛的生態資源,並結合周邊生態環境後推廣自然生態教育,亦可做為中小學鄉土教學的戶外優良場所,將藍染研習結合生態資源教學,更進一步製作解說立牌及客家特色布條,使「太平藍」能夠進一步成為太平別具地方特色的生態園區。
●植物染走向客家文化創意產業
以「太平藍」發展客家植物染產業之行銷策略中,建立研發與設計的平台,將客家社區特色文化帶入創意設計,導入創新和設計的研發,藉由創作與商業的機制,將客家的文化特色彰顯與發揚,藉以增強大眾對於文化的認同與提高產業的附加價值,讓植物染工藝可以將帶有濃濃的客家社區鄉土文化風格之產品,以進軍國際市場,促使社區整體經濟發展,兼顧著文化性、社會性之價值。
目前太平藍行銷通路:以合夥商店居多,網路銷售為輔,同時亦積極參與國內外各大展售會,不斷擴展通路。
通路點 |
消費習慣及預計銷售產品 |
桃園國際機場 |
預計銷售較高單價之精緻商品,讓國內外遊客可將藍染商品為伴手禮餽贈親友。 |
台南 林百貨 |
主推藍染工藝商品及藍染配件,消費族群鎖定在外國旅客、及喜愛傳統文化之民眾。 |
誠品書店 |
主打文青族群喜好之手作商品,藉由年輕族群喜歡新奇的各式小物,推廣各項藍染生活雜貨。 |
創意 市集 |
參與各地創意市集擺攤,展售多樣性的文創及生活雜貨,並附設DIY體驗區,讓喜歡藍染的民眾一起來體驗製作的樂趣,以期從創意市集中打開藍染知名度。 |
電商平台合作 |
加強與國內外網路平台,例如日本樂天、Pchome、ponkoi、creema、Homechoo等店商合作,將產品行銷出去。 |
參與國內外展覽:
透過積極參與國內外展覽,以提升品牌的價值,藉此增加產品銷售通路,促進地方經濟收入。
本專案商業與獲利模式
- 收益來源
本單位收益來源以銷售實體產品,以及辦理之課程與體驗活動收取的費用為主。產品與服務(例如:社區導覽、工藝體驗、課程辦理等)價格採固定訂價,大多產品與服務為統一訂價,少部分產品價格會因獲獎的光環而有調動,另外,亦有提供客製化服務,則會由產品製作數量與難易度,或目標客層需求服務而決定價格。
讓在地的「品質」、「原產地形象」、「價格」互相結合,這是多數消費者在選購送禮用產品時會考慮的三項因素。因此地方農產品已有相當程度的種類及數量,但經市場調查發現消費者認為部分產品包裝太傳統,送禮欠缺大器體面,導致銷量無法提升,實在可惜。因為製作者大多專注產品品質,卻沒有對消費者心理及市場變化多加觀察,因此在地農產對外銷售時,有時會面臨產品本身優質,銷售狀況不佳的窘境。因此,可以透過染工坊的布織品設計專業與農產品結合,讓包裝結合工藝特色,使優良農產加工品更提升其良好形象。
- 成本結構
本會固定成本有:人事費、工作場域租金、水電費、推廣行銷費,與販售通路行政費等,而變動成本有:材料費、外包加工費、工具損耗、手工產品製作瑕疵損耗、販售通路展示產品損耗、產品販售多寡、銷售商品運費等。而在產品製作的材料上,與在地農民長期永續合作,不僅可縮短原料至製造地之距離降低成本外,還能確保植物染材不匱乏,故將太平在地農戶產業特色結合植染技法,成為太平限定之植染良品。
- 關鍵指標
近年來水源地文教基金會更以積極帶動方式將社區藍染文創產業與科技及生態旅遊相結合,以互動性參與替代單向訊息傳遞,讓更多的民眾認識台中太平區頭汴坑社區文史、生態及客家藍染產業等地方文化產業資源,讓全台灣都認識蝙蝠故鄉、台中太平客家藍染及太平頭汴坑之美。除了提升科技內涵,並利用在地工班的培育計畫,間接帶動社區繁榮及就業機會,並創造了無限的商機。
同時規劃以下關鍵指標:
●建立「Craft Time工藝器研所」,透過工藝體驗活絡地方,達到群聚擴散效應
因應時代潮流的演變,以服務為主的產業觀光,成為二十一世紀一項新興的休閒產業,因此,太平藍染文化產業與觀光動線結合,在中心內部建立「Craft Time工藝器研所」,以觀光園區的創新經營元素,結合藝術文化、教育學習、觀光休閒等全方位的經營模式,經由參觀動線與體驗活動認識產業、閱讀文化、參觀製程,再透過工藝體驗課程參與,用感官完整感受地方特色,最後達到支持與安心消費的良性循環。營運期間透過師資培訓也創造許多工作機會,促成太平藍染產業永續發展,並活絡地方經濟達到群聚擴散效應。
●辦理「山色輕旅」,深度探索在地城鄉
太平頭汴坑在人文、自然生態、產業等面向皆具有多元發展之特質,且各面向皆能夠獨樹一格,唯缺乏適切的行銷整合策略,導致良好的休閒觀光資源亦未能引起外界關注,於世代更迭下難以接續經營。且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疫情已逐漸趨緩,全球觀光產業再度啟動。透過持續整合在地資源並結合在地合作夥伴,共同營運地方觀光產業,為太平頭汴坑在地創造經濟與社會利益,進而提升在地就業機會且同時增加知名度。因此,規劃「山色輕旅」頭汴坑地區一日遊與二日遊。主打農村文化生態旅遊為特色。遊程內容除了地方歷史人文風景外,也與社區業者及在地農民合作串聯,提供完整的地方深度旅遊。不僅讓參與者藉由活動認識太平頭汴坑,更推廣地產地銷的觀念給參與者,以達到社區永續發展之理想。
每年預計培訓20名藍染工藝人才;開發2件以上藍染商品;帶動2名以上青年投入地方事務;社區居民服務時數共達800小時;提至少3案社區相關計畫;辦理藍染工藝教學10場共達300人次參與;捲動5個團體/社群參與;創造每年達80萬元的產值。
- 不公平競爭優勢
自創代表台中太平頭汴坑特有客家藍染之品牌「太平藍」,開拓國內及國際市場,國內外參展的邀約不斷,證明本會的人才永續發展效益。以傳統客家藍染之工藝文化,規劃長期永續的環境維護及文化保存,於太平區建立太平藍染工坊,並結合一群中高齡及失業婦女,投入客家藍染傳承及再造的工作,多年的努力,弱勢社區婦女的手工藝,終於獲得國內外的肯定。
- 解決方法:關鍵核心技術、挑戰評估、簡易財務分析。
- 聚焦解決農村社區人力短缺問題(同時解決婦女(利害關係人)就業待遇與環境受到歧視的問題):
藍染傳統工藝產業屬於微型技藝工作,過去在國內外參展的經驗,發現本會現行手工生產量及對出產高品質要求尚無法趕上大量的訂單量。以往本會辦理多重身障協會做代工,但這並非長期解決方式。本會協助台中太平頭汴坑社區很多人婦女二度就業,但只能做兼差且生產品質不一,所以需要培養自行的核心生產人力,幫助地方帶動地方發展。本會為協助太平頭汴坑社區很多人婦女二度就業,但只能做兼差且生產品質不一,所以需要培養自行的核心生產婦女就業人力(含被家暴婦女),幫助地方帶動地方發展。
- 永續的風險和機會(並提供受到就業受歧視的婦女更合適的工作環境):
面臨問題 |
風險 |
機會 |
人口老化 |
近年來由於國民頻均壽命延長,婦女生育率降低,導致社區有明顯的人口老化現象,造成勞動力縮減,創新能力降低,社區整體經濟產能下降。 |
社區保留藍染傳統技藝,因找不到下一代傳承,面臨再度消失的危機。集結關注傳統文化保留議題之青年,與社區長者攜手建立合作關係,針對農村未來永續發展為目標,使社區賦予新的風貌,進而吸引在地青年回流就業。 |
社區農產產季過於集中 |
在社區農產部分,枇杷、荔枝、龍眼部分所遭遇最大的問題就是產期太過集中、產銷失衡,導致價格過低,銷售不佳的窘境。 |
農業是此農村的根本,應將當地農業導向多元化發展,除耕作上技術的提升外,更應結合農產加工,將農產品增加其附加價值及與在地特色做結合,做為當地更具特色之產物。經初步資源盤點,發現枇杷、荔枝、香蕉為此區盛產之作物,目前除了銷售外也加工製成農特產品,另本區藍染工藝產業近年發展,結合兩項在地優勢開發「天然植物染」生活用品。 |
居民缺少社區交流場域空間 |
社區有嚴重人口老化的現象,青壯年多在都市工作,社區內以老年人及幼兒居多,所以在空間的規劃當中,對於老年人口之照顧與安養,以及如何提供一個適合老年人口休閒的場所,增進老年保健與福利。 |
將太平頭汴坑深度旅遊服務中心,營造成多元藝文休閒場所,希望將來能夠與當地的產業結合,為社區居民開闢新的工作和活動空間。 |
社區休閒產業缺乏產業整合行銷 |
休閒產業方面,目前區內休閒產業發展蓬勃,但是個別業者大多單打獨鬥、各自發展,未有整合性的串聯行銷。 |
透過深度旅行的方式,探索頭汴坑社區在地的共好連結,在景觀、工藝、飲食等不同主題文化裡,給予民眾美好的深度文化體驗,形成口碑行銷。透過旅程的規畫,使各家業者形成相互間的合作關係,創造互信互利的經營模式。 |
社區網路行銷尚未成熟 |
因社區內多是年長者,拓展網路行銷與電子商務相關通路 |
架構社區網站及FB社群專頁,將社區故事及活動相關公告放置在網路上,並整合社區資源,方便民眾搜尋資訊;另在網站規劃購物功能,方便大眾購買在地特有農產。 |
- 解決方案:
本會堅信透過手工染製的過程,能將社區產業發展的心意,傳達到社區內部及社區以外的人事物中。同時,為因應時代潮流的求新求變,以融入產業觀光意象,衍生出「植染村社」構想,將來自不同植物染的結合,作為台灣染織工藝的突破及社區活絡的方式之一。
與在地農戶能夠取得植染素材之合作策略,共同提升社區發展的共識與素養,以逐步規劃不同專業技能的培訓及輔導機制。在今日發展多元天然染織工藝是一趨勢,而臺中市太平山區擁有豐富的植物種類,作為發展植染社區產業,是不可多得的資源。
除了注重在地文化經驗的分享傳承外,本會計畫以積極帶動方式將藍染文創產業與科技及生態旅遊相結合,以互動性參與替代單向訊息傳遞,讓更多的民眾認識台中太平區頭汴坑社區文史、生態及客家藍染產業等地方文化產業資源,讓全台灣都認識蝙蝠故鄉、客家藍染及太平頭汴坑之美。除了提升工藝產業內涵,間接帶動社區繁榮及就業機會,創造了無限的商機,及自創代表台中太平頭汴坑特有客家藍染之品牌「太平藍」,開拓國內及國際市場。
以「太平市深度旅遊服務中心」建立「城鄉創生轉型中心」每個社區都有其獨特的歷史、文化與人文景觀風貌,在地化的產物是集合了先人的智慧寶藏與社區生活的文化,但是居民通常將其視為理所當然,不一定會瞭解和珍惜。若能夠經由社區文化產業的營造,以社區原有的歷史、風土、文化、自然、民情等資源為基礎,讓居民重新看見社區文化的在地性、獨特性和樸質之美,使之產生喜愛與愛惜之心,如此一來,不但保存該文化資產,也具體落實社區產業化。而臺中太平頭汴坑有著豐富的文化自然生態與文化資產等。此外,在地人必須先認識自己的土地與文化,才會付出關心土地上的人、事、物,並且將此關懷推廣出,以互動性參與替代單向訊息傳遞,讓更多的民眾認識臺中太平區頭汴坑社區文史、生態及植物染產業等地方文化產業資源,讓全台灣都認識蝙蝠故鄉、植物染及太平頭汴坑之美。
- 所需要的資源:
- 串連在地資源
持續紮根於社區,使社區藍染工藝產業在地化,由社區成員的共同努力,融合創意多變的技法,製作各式的產品,創造出屬於太平的天然植物藍染。
- 提升在地就業人員能力
提供友善工作環境及工作職能為基礎的職業訓練,給當地高齡婦女、身心障礙者、 在地青年…等族群工作機會。
- 適度連結外部資源
持續推動社區營造,將成功經驗推展到其他社區,並適度向文化部申請相關資源,辦理客家文化活動及工藝產業等推廣計畫,以及接受國內外機關、單位與業界蒞臨參訪,彼此互相經驗分享與交流,拓展知名度。
- 如整合在地共識、環境改善、科技導入、特色發展、推廣活動..等,以具可操作性之經濟模式,帶動城鄉永續繁榮。
- 社區產業受到影響:
植物染走向客家文化創意產業:以「太平藍」發展客家植物染產業之行銷策略中,建立研發與設計的平台,將客家社區特色文化帶入創意設計,導入創新和設計的研發,藉由創作與商業的機制,將客家的文化特色彰顯與發揚,藉以增強大眾對於文化的認同與提高產業的附加價值,讓植物染工藝可以將帶有濃濃的客家社區鄉土文化風格之產品,以進軍國際市場,促使社區整體經濟發展,兼顧著文化性、社會性之價值。
本會對勞動力開發方面:
財團法人水源地文教基金會九二一大地震後,在台中太平頭汴坑深耕二十幾年,期間致力發展有以下幾項公共推廣具體事蹟:
●復興客家藍染工藝
●創建地方文創品牌「太平藍」
●致力推廣客家藍染工藝產業-從國內走向國際、
●推動藍染工藝產業深耕與推廣教育。
除此之外,「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基金會亦付諸實質貢獻回饋予社會,除了辦理太平身心障礙關懷據點健康促進及家訪活動等。透過藍染工藝的復興,不僅找回當地客家的特色,同時也回饋太平頭汴坑社區,培訓當地弱勢婦女學習藍染工藝,並聘用其成為藍染工作團隊的一員,幫助家暴、失業的弱勢婦女習得一技之長,並藉此得以就業,找到人生希望。並將藍染工藝與當地景點蝙蝠相結合,設計出富有特色的藍染蝙蝠掛軸、藍染蝙蝠T-shirt與藍染蝙蝠裝。為推廣成功經驗,水源地文教基金會並在全臺中包括東勢及臺灣各客家庄推動文創社區產業,回饋台灣及台中的客家鄉鎮。
本會經營太平藍產業有關開發事項:
●與在地農戶企畫品牌服務
頭汴坑社區擁有得天獨厚且優良之物產及傳統工藝,為增加其價值,與在地特色結合,做為當地更具標的之農特物產。與在地農民形成策略聯盟,企劃「植染村社」品牌。當作物收成後,農民會對果樹做大幅枝葉的修剪,以合理價格收購其原料,再利用天然植物染色技藝,將枇杷、荔枝、龍眼枝葉做為染材,染製於布料上,結合原有藍染技藝,發展成社區系列代表色(靛青、橘粉色、荔枝紅、咖啡色),開發「天然植物染」生活用品,藉此提振社區的農業,使農產利用更多元,提高其附加價值。
持續利用網站或粉絲專業發布相關資訊,也透過遊程規劃及植染體驗招待,讓社區以外的人們了解這些農加工品的製作者、製作過程、使用素材及那些生產農園開發期勞動力,並使外地民眾對頭汴坑產生認同感,便能經由植染良品的故事培養頭汴坑地區的愛好者。
●試驗在地植染生活用品品項
藍染的商品不僅止於布料的材質,亦可嘗試結合其它的材質做複合媒材之運用或開發,以增加藍染商品應用的創意與多樣,這樣就可使消費者的年齡年輕化、大眾化。並針對高齡人口消費者追求美感與質感的文化潮流,要將藍染商品的社會需求提升,需具有濃厚的地方文化色彩、設計感、多元性以及生活化,方能使其擺脫傳統工藝品的價值框架。在未來的研究,手感是一種感覺的時尚,一種呼應現代人內心需求的新經濟模式。手感除了展現質地之外,也傳遞了設計師手心的溫度、及沈澱過的想法。在未來我們會強調「made by hand」,在品牌與產品上傳遞出人味、觸感、溫度、專注與獨一無二的精神。現在也愈來愈多百分百「由手製造」或是強調有觸感、溫度、限量生產的產品,在市場上備受注目,我們要讓藍染這精緻的手工產品在國際上驚豔。
本會與在地農民長期永續合作,不僅可縮短原料至製造地之距離,還能確保植物染材不匱乏,故將太平在地農戶產業特色結合植染技法,成為太平限定之植染良品。本項工作預計採訪在地農戶,希冀透過訪談的方式,建立彼此對於企劃品牌的合作共識,並與在地農戶建立良好的夥伴關係。
臺中太平頭汴坑是一個位於群山環繞的農村社區,村民生活、勞動、工藝創作都在這裡。從社區工藝到創立品牌-太平藍,過程當然不是那麼容易。年輕的創意,對行之有年的社區模式會帶來刺激,些微的改變都需要用力爭取。「每一步改變,要投入的資源和成本都會增加」,水源地文教基金會都願意給年輕人機會。創立品牌除為了行銷社區外,並且提供中高齡及弱勢族群就業的機會。所以水源地文教基金會很確定,「太平藍」是可以「用」的生活工藝,不會是只能遠觀的藝術品。太平藍,代表的是社區最溫暖的顏色。
- 社會效益:量化與質化效益。
- 質化:
- 用藍染建立社區續存命脈 :
早期客家人買不起好布料,用藍染來增加變化,這項傳統且天然的染色技藝曾被譽為「藍金」。葉晉玉請藍染專家湯文君老師傳授技術、亞洲大學林青玫教授指導設計,名師慨然襄助,困境是工作人員難尋,幸有十多年前中彰投區就業服務中心多元就業方案提供工作機會,在地人終於願意做中學,以此為基礎太平藍在八年多前多元就業方案補助結束後,也開始了自給自足走向世界的旅程。
水源地2008年成立染布工作坊,2012年創立「Taiping Blue太平藍」品牌,此後三年葉晉玉不錯過任何甄選機會,卻每每鎩羽而歸,作品被評為「太平凡」。他將失落吞下,回到頭汴坑鼓舞團隊︰「我們要更努力,更不平凡一點!」
他勉勵成員不能只靠政府補助而活︰「我們應把基金會當成企業經營,不要期望別人因同情來買太平藍,得讓太平藍好到讓人想擁有。」
境隨心轉,2015年「太平藍」以藍染餐墊、檯燈和抱枕代表臺灣參加泰國國際工藝創新展,2017年參加NOOK亞洲.新加坡國際家具展並榮獲最佳裝飾評審團大獎,還連續三年參加日本東京國際家居生活設計展。2022年入選參加法國巴黎時尚家居設計展、並代表台灣參加2022英國倫敦工藝週、2022美國台灣形象展,以及被邀請2022年美國華盛頓雙橡園大使館慶祝國慶日特展,太平藍走出國門被世界看見了。
- 社區在工作中贏得尊嚴:
「太平藍」堅持傳統藍染技法,在蝙蝠洞附近栽種俗稱大小菁的馬藍與木藍,調出22種不同深淺的藍。太平每年有枇杷節,水源地收購枇杷樹的廢棄枝葉,熬煮成染液,從此,太平藍除了藍與白,又多了幾抹濃淡相宜的黃。
設計師江婕妤與品牌專案經理詹雅汶,遠道而來加入太平藍。江婕妤的工作包括產品解構、開發設計、材料測試、包裝規劃、教案設計、對外教學,還會參與行銷;她形容藍染就像老師,「每當我感覺自己學得差不多,很快又會出現驚喜,吸引我繼續學下去!」
詹雅汶原想參與社福計畫,在葉董鼓勵下轉投社區產業。她欣賞太平藍的互動氛圍,設計師會把發想過程告訴工藝師,工藝師也會把實驗結果回饋給設計師。她覺得藍染是有別於語言的一種溝通方式,「當我把感受傳遞出去,能不斷迎回新的挑戰。」
浸染由工藝師執行,太平藍工藝師各有所長,通常由林麗貞負責綁紮,她是公認最聰慧的阿姐;張蔭對每次浸染充滿期待,她的最愛是藍染抱枕;林鳳珠覺得藍染深富挑戰性,最喜歡的作品是桐花長圍巾;徐陸天退休後從藍染工藝獲得成就感,他擅長桐花染且喜用型染襯托主設計。這群中高齡在地大哥大姐,因太平藍而獲得肯定與尊嚴。
- 量化
-
績效指標(預訂)
目標
關鍵結果
活動場次
參與人次
量化指標
目標1.
建立地方植染工藝學習管道。
關鍵結果1.1
成為太平頭汴坑地方植染工藝見學中心。
1
200
關鍵結果1.2
培訓天然染色工藝人才。
1
80
目標2.
地方工藝品牌行銷-越在地越國際。
關鍵結果2.1
除增加農產附加價值,亦傳遞使用天然色素、材質之價值與提倡環保觀念。
2
40
關鍵結果2.2
參與國內外展覽及各大通路上架。
2
20
關鍵結果2.3「染物祭」頭汴坑山城藝術季行銷在地觀光特色
1
300
總計
7
640
附 件
2022年5月 太平藍代表台灣工藝社區教育成果 參加2022年英國倫敦工藝週
水源地文教基金會帶領工藝社區團隊太平藍走入世界
入選文化部工藝中心
2022 Maison&Objet Paris 法國巴黎國際家飾用品展
入選文化部工藝中心2022 Maison&Objet Paris 法國巴黎國際家飾用品展
推動社會企業不遺餘力 行銷美麗台中太平頭汴坑社區
-
專案持續更新中
-
2024-04-22案件正式審查通過
-
2023-05-10審查中
-
專案持續更新中
-
2024-04-22案件正式審查通過
-
2023-05-10審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