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結貧窮 優質教育 良好工作

TiC100 你的孩子,在我家

由 台南市學生輔導諮商中心 發起

TiC100 你的孩子,在我家

提案緣由

有一種愛.....給力偏鄉

      兒童福利聯盟於「台灣學童城鄉差距調查報告」(2016)指出,偏鄉弱勢學生相較於都會區外顯貧窮狀況,除生理貧窮外,更出現了學習貧窮。又13.3%偏鄉孩子家中無穩定收入(其為都市孩子的1.5倍);且17.1%偏鄉孩子父母親不在身邊(其為都市孩子的1.6倍);更有20.6%來自隔代教養家庭(其為都市孩子的2.3倍),以致偏鄉青少年在個體尚未成熟,便不得不獨立於父母,於是可能形成了勞動階級反抗與叛逆發生的心理脈絡。

        偏鄉學生存在文化、經濟與學習弱勢又因地理因素影響,文化刺激相對不足,於是偏鄉學生遂成了放學後到處遊蕩的「浮萍兒」,親職功能相對不穩定的家庭既無法提供青少年的情感支持,更無法成為青少年的重要他人。董氏基金會2018年指出,六都的青少年中有13.3%「有明顯憂鬱情緒,需尋求專業協助」,但向學校端輔導老師求助者僅佔10%,且超過42%青少年表示不願意告訴父母或師長自己的情緒議題。又偏鄉地區教育資源不足比例高達71.5%,即使青少年萌起求助念頭,往往因資源受限而不得其門而返。

         國內對偏鄉青少年的工作計畫,多著墨於教育或課業輔導,對青少年的情緒及技能培力計畫又多僅限於都會區,偏鄉地區青少年無法覓得自己的身分定位,缺乏社會參與所需的各項資源,容易導致疏離、焦慮或不滿等情緒,甚或出現種種極端行為,「啃老族」、「尼特族」、「繭居族」凸顯了群體風險青少年持續在偏鄉地區出現就業和失業間的「溜溜球」和「迴力鏢」擺盪現象。

         然而青少年發展乃是一種社會建構歷程,其具體內涵與文化架構下的成人角色息息相關,該時期發展任務的達成,除了滿足他人期待,也象徵著社會的新陳代謝與文化傳承,更是青年自我定位和身分認同的重要基礎。但其社會建構歷程卻往往受限於族群、身心障礙及社會階層等條件,偏鄉地區的青少年更因為社區能力(community capacity)的欠缺,無法共識出青少年乃為社區居民共同之資產,唯有透過社區培力(community empowerment)的紮根,才能深植出社區組織(community organization)及地方參與(local participation)的社區發展足以形塑出偏鄉地區青少年之正向發展。

        臺南市教育局輔導諮商中心之學校社工師積極推動「社區師傅」方案,自105年至今開源並經營社區網絡,藉由專業會談與職業評估,界定中輟或高關懷之青少年的興趣與專長,連結其屬性相搭的社區友善店家,透過實際參與多元職場(美甲、飲料、餐飲及居家清潔等)的體驗,習得專業技能,並培養職場倫理與工作態度。參與過體驗的青少年滿意度高達93%,其家長更表示,對該方案最滿意之處除建立職場銜接機制外,中輟或高關懷之青少年因該方案而廣被社區接受,具強化其與社區連結的情感關係。108年起一群有志於社會企業之學校社工師,進階盤點偏鄉資源,發現臺南市溪北區偏遠學校,含新營地區、北門地區、曾文地區等17個區域,與溪南地區相較之下,人均所得顯著低於溪南地區,且溪北地區之青少年多數來自低社經地位家庭,更因其經濟劣勢,青少年因參與廟會陣頭掙錢而中輟,遂衍犯罪之比例遠高於溪南地區。

        有鑑於此,本中心溪北地區之學校社工師主動集眾在地社區網絡資源,採生態系統理論之中介系統與大系統為推動方向,將青少年乃為社區居民共有資產,唯有透過社區培力的紮根,才能深植出社區組織及地方參與的社區再生,且有效降低社區犯罪議題,提升社區的正向形象,開源出社區共榮的願景。而溪北地區的三級案則能藉著社區參與(友善職場探索、拜訪社區輕旅行、少年當家市集及親職旅人故事講座等),將生態系統之微視系統有脈絡的意義化,鷹架出系統裡的社區輔導精進之處遇模式,整彙出青少年正向發展的有利因子。

        學校社工師創新採社會企業的模式,串連溪北地區的友善店家,共識出使用當地資源、養大當地孩子之社會責任,讓青少年多元選擇友善店家體驗職業探索,並以家庭為軸進行社區輕旅行及親職旅人故 事講座等活動,更讓青少年及其家庭將自己做出的產品設攤,真實參與市集活動等。學校社工師打破「你」和「我」的防禦界限,重新框架溪北偏鄉關係流動,植入「你的孩子,在我家!」的社區共融共有共育之築家意識。「我們」的偏鄉社區,有為少年來當家!

需求區域

有一種力量....用愛滋養偏鄉囝仔

      本計畫以臺南市溪北區偏遠學校為軸,其範疇含新營地區(新營區、鹽水區、柳營區、後壁區、白河區、東山區)、北門地區(佳里區、學甲區、北門區、將軍區、七股區、西港區)、曾文地區(麻豆區、官田區、六甲區、大內區、下營區)等17個區域,我們耕耘開發的篳路藍縷如下圖所示

友善店家地圖

 

專案規劃

有一種囝仔.....是社區裡的遊牧民族       

       本團隊成員任專案經理人一職,採家庭會談之方式,深耕服務使用者的自我期待,並積極連結與服務使用者期待一致的在地友善店家,採職業輔導知能與技巧,適時介入支持性處遇策略,並於歷程中以個別化服務模式,共構出在地友善店家與服務使用者的最適切合作模式。

         團隊除著力於服務使用者的「友善職場探索」外,循序建立服務使用者之培力計畫外,亦同時推動「拜訪社區輕旅行」、「少年當家市集」及「親職旅人故事講座」等,採運用在地資源教育在地孩子的概念,連結在地產業如:南方創客基地、鼎農村試驗教育合作基地及一群農夫等,辦理親子社區輕旅行與親職家庭旅行故事,讓青少年在有故事的社區文化裡,說出自己的家庭故事與生命故事,並藉由故事與故事之間迴盪,連動不同世代之間的對話,引發青少年自我認同感之定位。

         團隊以市集型式開展「少年當家」培力,讓服務使用者藉由商業互動與行銷展現優勢價值,進階架構出服務使用者的自我形象、自我經營與人我關係網絡密度,有效整合自我定位後的友善社區亮點。

服務關係架構圖

階段一:第一年(中華民國109年1月至12月)

第一年目標1第一年目標2階段二:第二年(中華民國110年1月至12月)

第二年目標1第二年目標2階段三:第三年(中華民國111年1月至12月)

第三年目標1第三年目標2

發起單位:台南市學生輔導諮商中心

單位身份:公民

專案負責人:陳怡螢

專案期間:2020-01-01 - 2021-06-30

聯絡方式:胡淑雲 0972853637

發起單位:台南市學生輔導諮商中心

單位身份:公民

專案負責人:陳怡螢

專案期間:2020-01-01 - 2021-06-30

聯絡方式:胡淑雲 0972853637

Close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