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食農教育守護台灣本土雜糧

2021-04-20
{{ (language == 'en' ? 'Citizen' : '公民')}}
有限責任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
641
{{ (language == 'en' ? 'Zero Hunger' : '終結飢餓')}} {{ (language == 'en' ? 'Quality Education' : '優質教育')}}
用食農教育守護台灣本土雜糧

文.照片提供/廖肇瑞.台南市安慶國小教師、台南分社社員

 

孩子為自己種的雜糧撐傘擋雨、與麻雀分享熟成的小麥,台南五位國小老師,如何從校園地景到營養午餐,無形帶入食農教育,來聽聽老師的分享。

新冠肺炎籠罩全球,食物鏈中斷、運輸停滯,全球糧食供應阻斷,兩億六千五百萬人面臨嚴重飢餓。盱衡臺灣糧食自給率約32%,面對國際情勢的不穩定,糧食危機有可能發生。身為教育者,我們認為在校園內動手耕作、保種、傳承基礎種植技術,是面對糧食危機最好的教育方式。而雜糧耐旱、不需特別施肥,每天都會吃,是最好的入門作物。

細心呵護作物 體會農夫心情

我們五位安慶及慈濟國小的老師觀察到每天的營養午餐,是孩子一天最快樂的時光,為了讓孩子瞭解「吃進什麼?」,每天將午餐的文字菜單改編成圖片式「溯源菜單」,讓孩子認識吃進去的各種食材。另外搭配當天食材,編輯「主題單元」教材,深入探討。主題單元就如任意門,透過吃,巧妙通往自然、環保、科學、國際教育等學科領域。每天打飯菜的五分鐘,讓孩子無形中體會飲食教育。

學生採收紅藜。
學生採收紅藜。

做中學是最好的教育方式,我帶領特教班孩子在校園遍植蔬菜雜糧,設置食農廊道,掛上說明牌;隨著四季流轉,讓校園四周的雜糧、蔬果向孩子進行無聲教育,營養師也熱心地在白米飯中加入各種雜糧均衡營養。普通班孩子發現小麥、紅藜、蕎麥、黃豆、絲瓜、番茄等作物成長時,會奔相走告,於是我也邀請普通班及幼兒園一起加入種植行列。看見一群孩子下課時深情望著自己種的雜糧,澆水、丈量高度;豪大雨積水時,孩子們心疼作物浸泡在水中,奮力為雜糧撐傘擋雨,拿著水桶疏導積水,實在令人感動。

校園可食地景: 老師向學生介紹紅藜、小麥、芝麻、黃豆。
校園可食地景: 老師向學生介紹紅藜、小麥、芝麻、黃豆。

與鳥分享、辦畫展 親近產地和餐桌

五月小麥成熟時也是麻雀來訪時,師生商量著如何趕麻雀,下課輪流站崗追趕、繩索掛上光碟片嚇阻,最後中年級師生共同決議,撤掉趕鳥設施,與之共享。在此同時,校內麥浪滾滾,全校也舉辦「拾穗」畫展,以麥稈布置拾穗稻草人,將雜糧種植提升至藝術及生命教育層次。

食農教育需要各方資源的協助,喜願行施明煌總兼及全國教師會,提供種子及技術,讓教學現場充滿活力與溫馨。施總兼更派行動麵食車強納森號到學校,親切地和孩子一起磨小麥粉製作鬆餅,讓孩子透過味蕾,銘記雜糧的幸福滋味。我們也成立臉書粉絲團「食帶力量」,分享孩子手握泥土時感受到大地傳來的陣陣脈動,與溯源菜單教學時心領神會的悸動,假日老師更化身直播主,在傳統市場、產地介紹各種食材。

校園、午餐到網路,從產地到餐桌的每一步,我們帶著孩子們一點一滴地親近這片土地恩賜的食物。

喜願施銘煌( 右) 先生蒞校,指導師生進行雜糧學堂。
喜願施銘煌( 右) 先生蒞校,指導師生進行雜糧學堂。

家裡就是雜糧教育現場

工作繁忙的你,有多久沒和孩子一起準備餐點?一起去主婦聯盟合作社或傳統市場買菜吧!市場和廚房即教室,共同烹煮就是最好的食農教育。種植一盆小麥,部分製作小麥草汁,其餘則可觀察記錄小麥成長,成熟後磨成小麥粉,摻入麵糰中,製作蔥油餅、鬆餅、麵疙瘩。透過「酸、甜、苦、辣、鹹、鮮」六味,喚起生命深層記憶,「視、聽、嗅、味、觸、心」六覺,啟動跨領域學習。

學生將自己種的小麥磨粉製成蔥油餅。
學生將自己種的小麥磨粉製成蔥油餅。

作者簡介|廖肇瑞

作者簡介|廖肇瑞

台南市安慶國小特教老師、「溯源菜單」創始人、臉書粉絲團「食帶力量」版主,曾獲台南市及教育部師鐸獎,常在主婦聯盟合作社購買喜願的雜糧麵包。

文章出處:綠主張

關於有限責任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

我們集結有健康概念和環境意識的消費者,尋找或開發有共同理念的生產者,提供安全、健康、友善環境的生活必需品。

從生產、加工、包裝、運輸、使用到廢棄,選擇對環境的衝擊程度低,相對友善環境的產品。並透過對生產環境的親近與了解,重溫人與土地之間的情感,以計畫性消費與合理價格給予在地生產者支持。

{{ language == 'en' ? 'more cases' : '你可能會感興趣' }}